大埔是我遊走香港公共屋邨以來,相對較少涉獵的地區,至於原因嘛…….其實都是因為有朋友住在大埔區,本來想找身為街坊的朋友帶路,但一拖再拖之下,最終還是作罷。 不過不要緊,早前終於實行遊走大埔屋邨大計,眼見大埔區的屋邨數量其實不算多,只有8個,跟其他區相比已不算多,應該是比較容易KO的一個地區了吧。 早前就一口氣遊走了富善邨,還有今篇介紹的富亨邨,感覺滿足得很。 大埔區屋邨設計 跟沙田區類似? 本身對大埔區的認知和歷史發展不算了解太深,但總體而言,我覺得大埔區也有點點沙田區的影子,即使是屋邨的分佈和設計,其可能由於兩區近乎同期發展,故此兩者總體規劃感覺也較為相近。 關於富亨邨,我首先認知的,應該就是早前中秋節的可愛兔兔佈置(笑),可惜當時難以抽空到場拍攝呢。 長期為人垢病的交通配套 另一個我對富亨邨的認知,就是連我這個非大埔街坊也知道的——交通配套方面,跟其他屋邨相比(除了富蝶邨),實不不怎樣恭維。 遊走過後,我總算能理解一二:畢竟富亨邨跟火車站,不論是大埔墟或是太和站,均有若干的距離;至於邨內巴士總站的巴士,主要依賴71A和71B兩個出入區內的巴士,至於直接出至區外的巴士,日常恆常的路綫則只有271,其他的都是僅限於繁忙時間或通宵服務。以一個有一定歷史的屋邨而言,富亨的巴士配套的確是少得可憐,難怪邨內交通問題會成為街坊長期熱議的議題了。 不過,要不是遊走屋邨,我也不知道,原來富亨邨是擁有全港收費最低廉的巴士路綫71B,盛惠$2.3一位,同時它是全港行車里數最低的循環綫。 租者置其屋轄下 反而保留舊屋邨設計特色 言歸正傳。於90年代初落成入伙的富亨邨,其實在今日已是租者置其屋計劃下的屋邨,換言之即是單位是可於市場上買賣。遊走屋邨久了,我開始發現,不少為租者置其屋轄下的屋邨,反而相對能保留舊時年代的屋邨設計及佈局特色。 當中不得不說的,當然是富亨邨位於屋邨商場外的噴水池。噴水池算不上巨大,但湧出的泉水亦相當有看頭,相當生氣盎然。說來很幸運,第一次到訪富亨邨時,正值黃昏,看着夕陽餘暉灑至噴水池的池水中,甚有金光閃閃的效果,看起來更有生氣和美麗,相信這亦是建築師當初規劃屋邨時,希望會有的效果吧。 半露天開揚商場設計令人難忘 另外富亨邨值得留意的,相信是屋邨商場的半露天設計。門口的招牌深紅外牆,看起來很富設計感,亦讓人一見難忘。至於商場中庭部分,據住在屋邨多年的街坊朋友所言,以前是曾經有過水池,但最終還是填平了,今日則變成小花槽和空地,時有擺檔,感覺甚為浪費了本來的美景呢。 另外,富亨商場是半露天設計關係,故此商場不設冷氣,但我遊走當日已為夏末,感覺也通風做得好,甚有涼爽的效果;商場頂部部分位置也不是完全密封設計,採光也做得不俗,並增大了空間感和樓底高度,個人也很喜歡的。 至於店舖嘛,我以為商場歷史最悠久的店舖應該是西醫診所。「不是啊,印象中應該文具店才是最悠久的。」朋友說道。 屋邨集中Y型及新長型大廈 至於富亨邨的大廈,全邨共有8座大廈的它以Y3及Y4型設計為主,個人都頗為喜歡Y型設計大廈,喜歡它外形鮮明,而且Y型大廈地下的公共空間也佔地較廣,街坊出入和休憩也較為舒適。但原來富亨邨也有2座大廈為新長型大廈,不知怎的,兩種類型的大廈放在一起,我覺得甚有未來感,好有型,即使今日再看也不會有過時的感覺。 不過之前遊走富亨邨時,已是接近黃昏時間,希望下次可在陽光充沛的環境下再次遊走吧。 屋邨資料——富亨邨(Fu Heng Estate) 屋邨類別:租者置其屋計劃地點:大埔頌雅路6號落成年份:1990年樓宇數目:8樓宇類型:新長型、Y3型、Y4型樓宇名稱:亨泰樓、亨隆樓、亨昌樓、亨盛樓、亨裕樓、亨翠樓、亨榮樓、亨耀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 延伸閱讀
新界區
曾經我認為屋仔型的麥當勞,正正是太和邨的標誌,僅此而已。關於太和邨的其他事,大抵還停留在屋邨商場很大很易迷路,還有試過中學時期跟同學到大埔踏單車,而太和邨是其中一站。那時正值夏天,太和邨真的很炎熱,還有不知何故蚊子出奇地多,所以我的記憶還停留在「太和邨有好多蚊」的印象。
- 九龍新界沙田區觀塘區遊走香港屋邨文章黃大仙區
【月餅2023】香港屋邨麵包小店月餅5大推薦 邊間流心奶黃月餅最好味?同場加試雙黃白蓮蓉 / 低糖抹茶月餅 / 斑蘭奶黃麻糬月餅
by aikooosan1 minutes read臨近中秋,相信不少人都會選擇食月餅慶祝,而月餅亦是我個人最為喜愛的應節食品,因為它款式多,變化大,當甜品又可以,當作鹹點也可以,可塑性高。但其實除了大型連鎖餅店推出的月餅,有否想過其實自己居住的屋邨,原來隨時都會有自家製月餅可買到? 今次就重點推介數個屋邨的麵包小店自家推出的月餅給大家,以支持屋邨小店之餘,同時可以更方便更快捷購買到本土製造的溫暖好味道!
早前終於完成「遠征」,遊走了位於長洲的兩個公共屋邨:長貴邨和雅寧苑。而今次重點講述的,就是較先落成,在1984年就入伙的長貴邨,相信它亦曾經是全港最為南面的屋邨,不過隨着雅寧苑的落成入伙,這情況就已經被打破了。
個人認為景林邨是一條頗為有趣的屋邨。 探索將軍澳景林邨的獨特之處,欣賞優美水池景色,內設觀音廟,帶您回到八九十年代的公屋風情。
三聖邨這個地方對我來說,可說是頗為微妙的存在,它的微妙在於——我對它既是熟悉有親切感,同時陌生得很。熟悉的原因在於在我很小時候在屯門長大的時候,其實早已聽聞過三聖邨這個大名,尤其乘坐輕鐵的時候,三聖這個名字更是老是常出現;至於陌生,則是我這個前屯門人,是一次三聖邨都沒有拜訪過,連附近以食海鮮聞名的青山灣一帶海鮮酒家,我也是一次都沒有踏足過,所以究竟三聖邨的外觀是如何,我是毫無概念的。
不經不覺,已經寫了超過100篇遊走香港屋邨的文章了。當時選擇寫第100篇的屋邨,就是位於屯門,同時是房委會轄下第100個屋邨的安定邨,作為這個意義重大的一篇文章。雖然安定邨之行不算太順遂,第一次遇上下雨天,而且拍下的相片不算太滿意,相片數量又不算多,但幸好最終第二次都總算成功目標達到,已經算是不錯的一次經歷吧。
若果有留意「遊走香港屋邨誌」的話,也許會發現,沙田瀝源邨的相片的曝光率算是頗高的。無他,畢竟是半個主場,一星期總有至少一兩天會經過它,要到屋邨拍照實在很容易。更重要的是,不知為何就是覺得瀝源邨的美和老舊情懷,就是有種百看不厭的感覺。此外作為沙田第一個落成入伙的公共屋邨,瀝源邨背後當然也有着很多有趣的小故事值得分享。
我承認,粉嶺是個人甚少踏足的地區,充其量是工作關係才會到訪,但亦很少,故此我對粉嶺一帶屋邨的認知近乎零。至於祥華邨,其實亦是因為要遊走屋邨,事前要做些準備時才接觸和認識。不過這樣的前設,反而讓自己在遊走祥華邨時,反而可用遊客角度觀察和感受,頗為有趣的。
元朗市中心的公共屋邨着實不多,只有3個。除了之前已介紹過的朗屏邨和朗晴邨,另一個就是相對較為內偏離市中心的水邊圍邨。至於水邊圍邨感覺其實相對較為富有鄉郊風情,沒有前兩者般那麼吵鬧,加上遊走屋邨時正值農曆新年大年初一,所以更能感受到屋邨寧靜的美好一面,相信這亦是水邊圍邨的吸引之處吧。
實不相暪,當我寫下這一篇文章的時候,其實已距離自己遊走翠林邨相隔超過半年之久。但作為繼寶林邨後,將軍澳新市鎮的第2個公共屋邨,翠林邨除了是在山上,是少數不是建於將軍澳填海區的屋邨之外,它的背後故事有些也是頗為有趣的,而且畢竟是區內較為早期落成的公屋,在建築設計上亦相對有特色,同時為自己提供了計劃日後再遊走翠林邨的理由。
個人一直很喜歡沙田區的公共屋邨,認為區內不少屋邨可說是香港70-80年代時期公屋的最佳示範。除了外型設計或創新或優美,同時能在設計規劃時兼顧用家,即街坊的感受和實用性,做到賞心悅目同時實用。至於大圍的美林邨,早已聽聞過屋邨的建築設計很美,但自己始終都是「過門而不入」居多,直到嘗試認真遊走美林邨,才發現看似平凡的屋邨,其實不單是設計美觀那麼簡單啊!
以往對寶林邨的印象,就是它的屋邨設計,跟將軍澳區內的其他屋邨很不同——嚴格來說,就是它看起來老舊一點,跟翠林邨有點相似,採用的不是今日常見的和諧式大廈設計。後來才發現有這樣的結果,是理所當然啊,全因寶林邨正正就是將軍澳的第一個屋邨,早在1988年就入伙,歷史比翠林邨還要久呢。
新翠邨可說是我期待遊走已久的屋邨。 原因很簡單,就是從網上看到屋邨商場的樣貌,半圓拱頂部的中庭設有水池,加上樹草配襯,陽光穿過頂部灑落至中庭內,配上碎石花紋的外牆,整個畫面實在很美很有詩意。我想到現場親身感受當中的美和愜意氣氛。
位於荃灣沙咀道的滿樂大廈,說實的我一直都不知道原來它是出租屋邨來的。從前經過沙咀道看到它的時候,還以為是比較有規模的老舊唐樓,直到需要遊走屋邨時做資料搜集,才發現它原來是房協轄下的屋邨,至於屋邨名稱,據房協網站簡介寫道,原來是寓意「充滿歡樂」。(同區還有寶石大廈,亦是我從前一直不知道是有出租單位的,詳情之後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