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來260+條香港逐條屋邨短評,今次輪到港島最後一區:東區,它擁有港島最多的公屋數量:19條,當中有不少都是位於柴灣一帶。要寫作逐條屋邨短評的主要原因,其實是為了方便設計屋邨卡牌時,可以先給個每條屋邨短評版予用家閱讀,同時讓有嚴重拖延症的自己可快速為尚未撰寫的一堆屋邨來個簡單版本 XDDDD 接著下來的不同地區每條屋邨,畢竟並非每條屋邨都有詳細文章,如果有該屋邨詳細文章,我會補上相關連結,方便大家閱讀;若果沒有的話,就要等我日後後補了,我會盡量在更新後提醒大家的。(或者各位可考慮訂閱網站文章啊,以便有更新文章可即時得悉。放心,有關屋邨短評文章,目前仍是提供免費版給各位方便閱讀呢!) 至於有關我點評東區的地區屋邨短評,可按此收看閱讀。 模範邨 以前上班時必經的一條屋邨,不知怎的還記得屋邨地下那家越來越不好食的鹽焗雞飯,雖然味道逐漸走下坡,但都是我人生回憶的一部分。另,屋邨的歷史意義其實好值得大家留意,原因就是其實它比石硤尾大火更早出現,詳情可看看我昔日寫關於模範邨的文章。 有關屋邨詳細文章及感想:【香港公屋】英皇道模範邨 現存香港最舊公屋 逾70年歷史比石硤尾大火更早 背後房屋機構去向好神秘 明華大廈 舊明華大廈看起來就是有種旺中帶靜的感覺,人流較少,但未至於像漁光村般感到陰森。 有關屋邨詳細文章及感想:【香港公屋】筲箕灣明華大廈:清拆前遊走的淺薄緣份 興華(二)邨 可能因為同期興建關係,就是跟葵盛西邨看起來格局很類似,但今日的興華(二)邨相對感覺殘舊點,但有趣的是屋邨人流感覺上相對較多而且較有生氣。 有關屋邨詳細文章及感想:【香港公屋】柴灣興華二邨 走進屋邨迷宮 漁灣邨 個人頗喜歡的一條屋邨,不論是翻新前後,都保留到原本特色;而且好記得屋邨街市附近有可愛貓貓間中出沒,而且不怕人的,好可愛。 有關屋邨詳細文章及感想:【香港公屋】粉紅色打卡牆背後老情懷:柴灣漁灣邨 環翠邨 最多街坊記得的,應該是近年暴雨水浸停車場事件?除此以外,其實本身環翠邨設計也就是典型80年代的屋邨格局,除了屋邨商場及街市,其餘部分倒也真的保留到那種懷舊氣息。 有關屋邨詳細文章及感想:【香港公屋】柴灣環翠邨 晨遊享受綠油油 興民邨 它三支香的外型確實令我留下了印象,但屋邨人流少,商舖少而靜,交通不方便也是事實。但我覺得它跟同區峰華邨相比,至少會有網民記得會提起,至少會在近年「最差香港公屋」中榜上有名,就證明它的存在感未至於低得很誇張。 有關屋邨詳細文章及感想:【香港公屋】柴灣興民邨 高處不勝寒的「三支香」 翠灣邨 意想不到它就是在漁灣邨後,其實位置來說比想像中方便。另外意想不到的是翠灣邨的公共空間和商店採用類似沙田廣源邨的設計,就是將一間間店舖設計成一座座小屋,但翠灣邨是走帶點東南亞風情路線設計,並不是廣源邨的西式歐陸設計。 …
東區
本來我對於遊走耀東邨並沒有甚麼期望,畢竟它是在1994及1995年落成入伙,大廈採用的設計正是現時常見的和諧式設計,意味着在外觀設計上,不會有甚麼特別之處。事後翻看資料才知道……
說實的,要不是本人目標為遊走全香港的公共屋邨,相信我也不會留意到,更不會因此而有機會踏足至柴灣的峰華邨。不論是屋邨歷史資料,還是個人遊走感受,先旨聲明也可說是乏善可陳。故此要有心理準備,今次有關峰華邨的文章,我也會轉寫為短文,並不詳盡介紹了。 有關Y型大廈的小小故事 位於柴灣的峰華邨,全邨只有2座大廈,分別為曉峰樓和秀峰樓,並早於1991年就落成入伙了。一看到峰華邨的外型為Y型,心想應該好大機會都是租者置其屋吧,事實上的確如此,擁有兩座樓高35層的Y4型設計大廈的峰華邨,今日已經是租者置其屋下的一個屋邨了,也就是說單位已經可在市場上自由買賣。 在此可以順道簡介一下Y型大廈(Trident)。Y型大廈於1980年至1990年代初的公屋及居屋相當常見,若果仔細留意的話,也許已留意到不少擁有Y型大廈的公共屋邨,其實都有被納入租者置其屋計劃當中。Y型大廈是房委會成立後,首款非長型標準設計的出租公屋/居屋大廈,並分別在1981年(Y1及Y2) 及1984年(Y3及Y4)發表及推出。Y型大廈特性為佔地較廣,設計靈活性較低,不能隨意修改樓宇層數,故此Y型大廈較常見於新開拓土地、面積較大及不受高度限制的地盤,亦因此大多數Y型大廈落座於新市鎮,部份位於港島、鴨脷洲島及新九龍的公共屋邨及/或居屋屋苑亦有Y型大廈,但多採用佔地相對小的Y4型設計,而本篇文章的峰華邨,正正就是採用Y4型設計。 另外值得留意的地方,在於峰華邨的大廈是擁有較多的一人單位,即是俗稱「劏房」的單位,相信是為了迎合當時社區人口實際需要而設。 屋邨探秘:隱藏在香港山谷中的社區生活 對於遊走峰華邨的經歷,雖然遊走及拍攝時間極短,只用了不到半小時,但都足以讓我對峰華邨的印象相當深刻。 地理位置方面,很坦白的說,不算好方便——為了踏足峰華邨,我先經過興華二邨,然後再穿過興華二邨,緩緩的走過翡翠道,走約10分鐘左右,終於到達峰華邨。而翡翠道和建有高架道路的峰霞道,亦成為峰華邨及景翠苑的唯一出入通道。事後才知道,其實峰華邨是設有專綫小巴往返柴灣港鐵站,那才稍為感到放心一點,總算沒有當初預想的那麼極之不便。 但除了專綫小巴,還有其他公共交通工具可到峰華邨嗎?答案是有的,就是城巴的81,往返興華至勵德邨,沿途會經過峰華邨,that’s all。 不過話雖交通方面真的有點不敢恭維,但我覺得峰華邨的環境還真的算得上清幽:由於峰華邨位於山谷中,本身地盤面積已經很小,而兩幢大廈的後方,已經是山坡,我倒也第一次看到如此極之接近山坡行山徑的屋邨,說的是敢說是不足兩米的距離,相當誇張。但至少環境稍得上鳥語花香,空氣也清新點,相信對於住在屋邨內的老人家而言,反而是晨運的不俗選擇吧。 由於峰華邨受制於它的面積,故此屋邨內並不設屋邨商場,取而代之的是大廈地下設有零零星星的店舖,如便利店和藥房、五金行、超市等,但若果想買餸或購物,相信要索性到柴灣港鐵站附近超市等購買更全面的日常民生用品。峰華邨雖然只有2幢大廈,但屋邨內都有2個遊樂區和3個球場,可見當時是多麼重視公共空間的運用。 事實上,我遊走當日所見,峰華邨的住客的確是老人家居多,幾乎佔了七成有多,眼見老人家們如此愜意地坐在大廈地下的公園跟街坊閒聊,相信他們也相當享受這片市區中難得一見的寧靜吧。 最後想說的是,我查找峰華邨的資料時,看到維基百科內寫道峰華邨在規劃時其實是命名為「柴灣丙邨」,但當我嘗試查找更多相關資料想證實時,又找不到更多的資料,實在有點美中不足呢。 屋邨資料——峰華邨(Fung Wah Estate) 屋邨類別:租者置其屋計劃入伙年份:1991年樓宇類型:Y4型樓宇數目:2樓宇名稱:曉峰樓、秀峰樓 資料來源:房委會、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對於我這個甚少到柴灣的人來說,翠灣邨可說是在柴灣區內甚為低調的存在,當然位於翠灣邨隔壁的一幢大廈屋邨:翠樂邨也不例外。只因為翠灣邨實在是居民限定,遊客止步的地方——四周只有住宅,甚麼大型的戲院、商場、街市等都沒有,而且跟繁忙的交通大馬路有一定距離,基本上你不是住在該區,實在很難找到理由要特意到那裡。
究竟香港最舊公屋是哪個?這條問題相信不少人都想知道。但這條問題要解答的話,可能要追溯香港房屋發展歷史有排講都似。不過大家既然如此好奇,先開門見山吧——位於北角與鰂魚涌交界的英皇道的模範邨(Model Housing Estate),是香港現存最老舊的公屋,它現存最早期的樓宇在1952年就落成,換言之已有超過70年的歷史,比被指是香港公共屋邨發展開端及契機:石硤尾大火還要早呢。
關於位於筲箕灣的明華大廈的歷史故事及屋邨人情,珠玉在前,寫過的文章實在太多,不贅。今次反而想重點訴說自己逛過一次明華大廈的感受。 說實的,自己與明華大廈甚沒淵源,緣份絕不是深厚,知道它的存在的原因,只是因為它位於著名的食街,即是筲箕灣東大街附近,其他的一概不知道。
工廠大廈都可以變身成公共屋邨,在香港並非不可能,事實上有一條位於柴灣的屋邨真的做到了,它就是全港唯一由傳統工廠大廈,搖身一變成現時可住人的公共屋邨:華廈邨,單是它背後的歷史故事和保育價值,已經有很多東西可跟大家分享了。
東區其實是我個人極少踏足的地區,其中柴灣和小西灣的到訪次數更是五隻手指就數完。但沒想到柴灣的公共屋邨其實亦驚喜處處,包括下文分享的漁灣邨,它說不出有甚麼極為獨特的看點,但神奇的是遊走漁灣邨後,偶爾還是會有點想念屋邨氛圍呈現的老舊香港情懷。
若不是目標為遊走全港屋邨,以往多年來正正在相隔北角健康村三兩個街口上班的我,確實是不知道健康村是有第三期,遑論知道屋邨是設有出租單位這回事了。後來理解了健康村是有第三期後,我才第一次走到北角百福道的範圍,一窺它的廬山真面目。
遊走小西灣邨可說是一個頗為有趣的經歷。 個人對小西灣邨的第一印象就是——好遠,真係好遠。要不是當日在南華會打完保齡球,恰巧附近有巴士直接到小西灣邨,相信短時間內亦不會到訪呢。
好高,好鬼高。這就是我對興民邨的最深印象。 興民邨是香港首個設有超過40層高的公共屋邨,更曾經保持全港最高公共屋邨記錄達23年之久,高地勢加上高樓宇,實在是高上加高。據說興民邨在街坊口中更有「三支香」這個別名,就是因為興民邨恰巧是3棟大廈,從遠處觀看興民邨,就像有三支香燭插在山上。
到興華(二)邨的第一印象就是——好鍾意,真係好鍾意。 從環翠道乘搭大升降機到興華(二)邨前,只覺得屋邨好高好高,可能是因為它的依山而建。然後就是出入入豈不是不方便嗎?若果不幸兩部升降機都壞掉的話,話雖有樓梯,但從地下步行至十六樓,光是想像也覺得頗為恐怖的。 但一切都隨着升降機抵達十六樓,步出大堂後所遠眺的柴灣區風景所掩蓋了。
一次心血來潮,到訪柴灣的環翠邨,我內心是湧現起莫名的興奮,猶如大鄉里出城般開心大發現。畢竟面對未知,多多少少都有點期盼的。 到訪環翠邨的印象,一字之曰: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