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柴灣

對於我這個甚少到柴灣的人來說,翠灣邨可說是在柴灣區內甚為低調的存在,當然位於翠灣邨隔壁的一幢大廈屋邨:翠樂邨也不例外。只因為翠灣邨實在是居民限定,遊客止步的地方——四周只有住宅,甚麼大型的戲院、商場、街市等都沒有,而且跟繁忙的交通大馬路有一定距離,基本上你不是住在該區,實在很難找到理由要特意到那裡。

翠灣邨。
翠灣邨。

不知是否它的先天設定上已經是遊客止步的關係,跟隔壁的漁灣邨相比,翠灣邨就顯得寧靜得多了,加上是平日中午關係,人流更顯得稀少,即使是平日叔叔伯伯鍾情流連的長椅與下棋位,都只見小貓三兩隻。

翠灣邨。
翠灣邨。
翠灣邨。
翠灣邨。

東南亞風情設計的屋邨?

至於人生首次聽說過翠灣邨這個名字,相信是因為學者梁啟智吧。他比我更早遊走全港公共屋邨,當他介紹到翠灣邨的時候,是以「東南亞風情版本的廣源邨商場設計」形容,不知怎的這樣的描述讓我實在很記得。我本身就很喜歡沙田廣源邨(原因不贅了,有興趣知道的可查找我以往寫過的廣源邨文章),至於「東南亞風情版廣源邨」到底實體是怎樣?實在讓我一直很感興趣。

翠灣邨。
翠灣邨。

最終我終於真的到訪翠灣邨,只能說真實的翠灣邨比我想像中還要細小。屋邨本身只有4座大廈,分別為翠福樓、翠壽樓、翠康樓和翠寧樓,共通點是它們都是採用了Y4型的設計,在外觀上很容易辨認。但即使採用Y型大廈設計,大廈地下的公共空間看似已寬闊了,但始終都是改變不到屋邨本身就是較為細小的事實。本身我以為翠灣邨的商場會跟廣源邨差不多大,但實際我想應該只有廣源邨的五分之一吧,基本上可說是「一眼睇晒」。

翠灣邨。
翠灣邨。

但與此同時,我亦理解到為何當初梁啟智會形容翠灣邨是東南亞版的廣源邨商場了。事關翠灣邨的小型商場設計跟廣源邨一樣,是採用了開放及獨立屋式,即是商場就是由數幢獨立的小屋組成,這種設計確實我暫時只在翠灣邨和廣源邨兩者見過,其他香港屋邨目前仍未見過類似的(如知道有其他屋邨有類似設計的商場,請告之),感覺頗為有趣。

翠灣邨。
翠灣邨。
翠灣邨。
翠灣邨。
翠灣邨。
翠灣邨。
翠灣邨。
翠灣邨。

分別只是在於,廣源邨是用紅磚設計,充滿英式風情;至於翠灣邨則是採用紅間白色屋頂,加上商場正中央有一座偏中式設計的涼亭,涼亭正面兩旁都放了石獅子像,感覺真的有點去看東南亞的景色似的。

翠灣邨。
翠灣邨。

當然,翠灣邨的商場規模比廣源邨的細小得多,平均一座小屋就只有一間商店,但勝在感覺頗為獨特,令人容易記得。

翠灣邨。
翠灣邨。
翠灣邨。
翠灣邨。
翠灣邨。
翠灣邨。
翠灣邨。
翠灣邨。

自成一角的翠樂邨

至於個人認為應該是屬於翠灣邨一部分,位於隔壁的翠樂邨,感覺較為新淨得多,畢竟它真的是較翠灣邨晚落成入伙,據指原本翠樂邨確實是屬於翠灣邨的一部分,但後來房署為了方便管理,而將單一幢樓宇分拆成一個屋邨,於是形成今日的狀況。對於翠樂邨,個人的印象實在不怎深刻,畢竟它的設計較為現代化,基本設施齊備但實在沒甚麼亮點可講解,唯一較為記得的是有指翠樂邨的前身其實是漁灣臨時房屋區的一部分,而漁灣臨時房屋區早在1990年代就拆卸了,而當時的居民最終都是被安置了在附近的小西灣邨,僅此而已。加上地理位置實在跟翠灣邨太鄰近關係,故此今次索性一次過寫下兩個屋邨就好了。

翠樂邨。
翠樂邨。
翠樂邨。
翠樂邨。
翠樂邨。
翠樂邨。
翠樂邨。
翠樂邨。
翠樂邨。
翠樂邨。

屋邨資料——翠灣邨(Tsui Wan Estate)

類型:租者置其屋計劃
地點:柴灣翠灣街3號
落成年份:1988年
樓宇數目:4
樓宇類型:Y4型
樓宇名稱:翠福樓、翠康樓、翠寧樓、翠壽樓

資料來源:房委會維基百科

屋邨資料——翠樂邨(Tsui Lok Estate)

類型:租住屋邨
地點:柴灣翠灣街26號
落成年份:1999年
樓宇數目:1
樓宇類型:小型單位大廈
樓宇名稱:翠祿樓

資料來源:房委會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柴灣華廈邨

工廠大廈都可以變身成公共屋邨,在香港並非不可能,事實上有一條位於柴灣的屋邨真的做到了,它就是全港唯一由傳統工廠大廈,搖身一變成現時可住人的公共屋邨:華廈邨,單是它背後的歷史故事和保育價值,已經有很多東西可跟大家分享了。

屋邨的前世:H型工廠大廈

華廈邨前身為柴灣工廠大廈,它樓高5層,早於1959年建成,是香港碩果僅存的H型建築設計的工廠大廈,大廈公共走廊開揚,各層設置公共廁所,樓梯以英泥製造,設有斜路供予手推車運輸用途。該廈無升降機,並為開放式物業管理不設大閘,相信老一輩人看到大廈都覺得倍感熟悉和親切。

柴灣工廠大廈更於2013年2月20日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二級歷史建築,可見它的歷史價值。

後來柴灣工廠大廈於2013年改建。在改建方面花了不少心思,大廈結構外型基本上維持原本,但要在部份樓板開洞、作為天井,讓大部份改建後的住宅單位的起居室及洗手間通風及採光之用;另外更加裝2部升降機,方便居民上落。地面則增設入囗大閘、保安櫃位並採用封閉式物業管理、加設屋邨物業服務辦事處、互助委員會辦事處等。據報導,改建工程耗資高達3.3億港元,平均每戶改建成本為176萬港元,改建成本較興建新公屋單位更為昂貴。

只有單幢大廈的屋邨

關於遊走華廈邨的體驗,由於華廈邨面積小,只有一棟華欣樓,故此遊覽它的時間比平時遊走其他屋邨短得多。對華欣樓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外型建築,確實保留到往日H型工廠大廈的模樣,連面向的士站的方向,亦能看到大廈舊名,即柴灣工廠大廈,可見它確實是有保留工廠大廈的基本特色。

另外,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昔日柴灣工廠大廈的歷史和特色,華廈邨地下特設展覽廊,例如屋邨門口就有講述工廈發展的歷史展示版,另一邊則有文物廊,展出昔日工廈的多個物件,包括可移動式的印刷機、衣櫃、木製雕刻箱、 家具、玩具、日用品公司的招牌等,極有歷史價值。我覺得若果想了解更多香港古今工廈發展,以上的區域其實值得一看。

除此之外,華廈邨更使用改良版舊式公屋摺閘,地舖亦保留舊式設計,即使是現今營業的地下店舖,仍保留舊式摺閘,閘上鏤空「柴灣工廠邨大廈」字樣更是清晰可見。

活化屋邨以外的綠化

除了活化,華廈邨在改建方面亦加入了許多綠化的元素,例如華廈邨H型中庭一帶被劃成園林休憩設施(同時是頗不錯的打卡位,笑)、設有綠化天台以緩和熱島效應、住宅單位及走廊保留自然通風設計等。由於它的特色活化及綠化設計,華廈邨更曾獲得建築項目大獎,得到建築業界的肯定。

個人認為是次遊走唯一較為可惜的地方,在於綠化天台及公用區等都是位於住宅範圍內,故此一般街客是沒有機會看到更多現今華廈邨裡面的面貌。

保育背後都有代價?

不過話雖華廈邨在保育方面的付出是肯定的,但這是否代表改建後的屋邨是宜居,相信部分街坊還是會存保留態度。翻查報導,發現為符合保育要求,居住單位的要求限制亦較多,例如不可間房、只可以傢俬間隔;傢俬亦不能到頂,亦不可以在牆上、地上用釘等,這在於居住立場,確實帶來不少不便。

但如何在保育和住屋方面取得平衡,相信是一大難題呢。


屋邨資料——華廈邨 (Wah Ha Estate)

地點:柴灣吉勝街2號
入伙年份:1959年(活化前);2016年(活化後)
樓宇數目:1
樓宇類型:改建H型設計大廈
樓宇名稱:華欣樓

資料來源:房委會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漁灣邨

要不是遊走香港屋邨計劃,東區其實是我個人極少踏足的地區,其中柴灣和小西灣的到訪次數更是五隻手指就數完。但沒想到柴灣的公共屋邨其實亦驚喜處處,包括下文分享的漁灣邨,它說不出有甚麼極為獨特的看點,但神奇的是遊走漁灣邨後,偶爾還是會有點想念屋邨氛圍呈現的老舊香港情懷。

對屋邨很片面的印象

不計已重建的屋邨,漁灣邨應該是興華二邨以外,柴灣一帶最為老舊的一條屋邨。對於漁灣邨的印象,最記得的當然是它樓宇的少女粉紅色外牆,相當instagrammable,即是呃like一流,同時為屋邨平添多份浪漫情懷,近年亦吸引了不少文青特意到場打卡。只是我遊走當日為平日下午,所以當天我就成為了唯一的打卡人士(笑)。

平凡而難得的舊情懷

另一對漁灣邨的印象,不外乎是它可說是典型70年代香港公屋格局,總體而言其實頗有懷舊的情懷。這種懷舊可能看似理所當然,但當看到同區接近年份的如環翠邨,商場已在領展翻新得面目全非,更顯得這份懷舊很珍貴。在漁灣邨內,不難找到多間小店,很多明顯都有一定歷史,例如辦館、茶餐廳、文具店、報攤等,而這些店舖大致集中在圍着漁灣街市的漁順樓和漁豐樓,以及漁安樓面向柴灣道。

說回少許以往的屋邨商舖規劃,漁灣邨這類屋邨店舖的規劃,底層為購物走廊,樓上就是住宅,隔壁就是停車場和街市,雖然沒有冷氣,但仍可沐浴於陽光中,地方空間相對較寬闊,逛得很舒服,同時很方便。雖然我非讀建築出身,但感覺這樣的規則,其實可騰出更多公共空間之餘,同時讓街坊與店舖,以至社區有着更密切的連繫。

遊走漁灣邨時,發現樓宇分別為樓高7層以及22層的舊式長型大廈(漁進樓於2020年落成,是例外),樓宇高低相連亦是舊長型大廈的特色之一。個人就頗喜歡這種設計,高低錯落的樓宇讓人看得舒適,不會如近年的樓宇般如此密集和有壓迫感,而且樓宇之間有個極為寬闊的公共空間,當中包遊樂場及健體區,即使被樓宇包圍,也不會有壓迫感。

最後,這跟遊走沒有關係,純粹想分享人生第一次聽到漁灣邨的名字,就是徐子見擊敗前任民建聯的鍾樹根時,有民眾前來即興開派對慶祝鍾的落選一事,所以看到區議員辦事處時,感覺有點像是「啊!原來係呢度」的感覺,好微妙。

小小彩蛋時間給各街坊治癒心靈!


屋邨資料

地點:柴灣道365號
入伙年份:1977年及1978年、2020年
樓宇數目:5
樓宇類型:舊長型大廈、非標準設計大廈
樓宇名稱:漁安樓、漁泰樓、漁豐樓、漁順樓、漁進樓

資料來源:房委會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再次回歸港島東的公屋,今次一於遊走位於興華(二)邨上方的興民邨。

好高,好鬼高。這就是我對興民邨的最深印象。

柴灣興民邨近觀。
柴灣興民邨近觀。

本身興民邨就是位於地勢較高的山上,加上興民邨是香港首個設有超過40層高的公共屋邨,更曾經保持全港最高公共屋邨記錄達23年之久,高地勢加上高樓宇,實在是高上加高。據說興民邨在街坊口中更有「三支香」這個別名,就是因為興民邨恰巧是3棟大廈,從遠處觀看興民邨,就像有三支香燭插在山上。

從某些位置直接向下望,就是柴灣道,高低差距甚大,甚有高處不勝寒的感覺,更有少許畏高發作。

從柴灣道升降機塔4樓近望柴灣興民邨與國際學校。
從柴灣道升降機塔4樓近望柴灣興民邨與國際學校。

說回遊走興民邨的體驗。興民邨本身規模沒有毗鄰的興華邨這麼大,全邨只設有3棟大廈,分別為民逸樓、民澤樓和民富樓,加上屋邨自己的小型商場,連同拍攝時間,其實只須半小時就可以。

柴灣興民邨面積不算大,全邨的設施亦不算多。
柴灣興民邨面積不算大,全邨的設施亦不算多。

從長命斜走進興民邨,已花了點點體力;以前走到屋邨內情況會好一點,其實不然,眼前只有更多的長命樓梯等待自己。只因屋邨內的公園、籃球場和健體設施,就是散布在高低不一的斜坡上,想出入享用設施,就需要走過不同樓梯抵達。沒想到走一個小小屋邨,竟然跟行山分別不大。(苦笑)

從興華(二)邨走上柴灣興民邨的長命斜路。
從興華(二)邨走上柴灣興民邨的長命斜路。

最後穿過公園下到屋邨商場,記得商場入口是一間國際學校,巨大的藍白色標誌,讓人以為整棟建築物都是屬於國際學校。仔細看才發現,街坊透過側邊的一條小小通道出入,這就是位於四樓的商場出入口,同時能抵達升降機塔出入屋邨。

接駁柴灣道升降機塔和柴灣興民邨商場的高架行人天橋。
接駁柴灣道升降機塔和柴灣興民邨商場的高架行人天橋。

至於商場的印象實在不深,只記得商場面積不算大,第一眼看到的店舖就是7-11便利店,然後是一家食店,再之後就是超級市場,然後就是通往升降機塔的高空行人天橋,感覺商場人流不算多,甚為冷清的。

今次遊走屋邨最可惜之處,就是只能從建築物外型及入口,一窺興民邨大廈的特色錯層式設計。興民邨大廈特色之處,就是它採用錯層式十字型平面佈局,類似的設計在沙田穗禾苑,以及之前有提及過的荔景祖堯邨啟敬樓都可看到。大廈結構組織嚴密,梯間全部作開放式設計,這種設計有助通風及採光之餘,同時可促進鄰舍溝通,有助減低罪案問題。但這亦代表大廈並非每層都有升降機,對於老人家或行動不便人士而設,出入則較為麻煩。

柴灣興民邨錯層式設計。
柴灣興民邨錯層式設計。
柴灣興民邨錯層式設計。
柴灣興民邨錯層式設計。
柴灣興民邨民逸樓地下入口。
柴灣興民邨民逸樓地下入口。

此外,據說興民邨大廈的38樓至44樓天台,更採用階梯式設計,讓住戶有更多戶外活動空間之餘,還讓住宅單位景觀更開揚。但again,可惜無緣看到,否則我相信當中的景緻應該更為震撼和美麗。

柴灣興民邨依山而建,故此屋邨內亦有很多樓梯方便街坊出入。
柴灣興民邨依山而建,故此屋邨內亦有很多樓梯方便街坊出入。

總體而言,遊走興民邨的體驗其實不算很差,可能因為它地勢高,環境更為怡人舒適,但同時想像到在街坊而言,出入則較為不便,加上民生配套設施不算很完備,相信要買個餸也很麻煩呢。

柴灣興民邨的遊樂設施,興建在高低不同的山坡之上。
柴灣興民邨的遊樂設施,興建在高低不同的山坡之上。
柴灣興民邨的遊樂設施,興建在高低不同的山坡之上。

屋邨資料

地點:柴灣大潭道188號
入伙年份:1982年
樓宇數目:3
單位數目:2000(截至2022年9月30日)
樓宇類型:十字型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柴灣興華(二)邨

到興華二邨的第一印象就是——好鍾意,真係好鍾意。

從環翠道乘搭大升降機到興華二邨前,只覺得屋邨好高好高,可能是因為它的依山而建。然後就是出入入豈不是不方便嗎?若果不幸兩部升降機都壞掉的話,話雖有樓梯,但從地下步行至十六樓,光是想像也覺得頗為恐怖的。

但一切都隨着升降機抵達十六樓,步出大堂後所遠眺的柴灣區風景所掩蓋了。

從興華(二)邨的高空行人通道遙望柴灣一帶景色,甚有「大地在我腳下」的感受。
從興華(二)邨的高空行人通道遙望柴灣一帶景色,甚有「大地在我腳下」的感受。

沿着空中走廊慢慢走,可清晰看見柴灣一帶的景色,撇除有點高處不勝寒的感覺,其實總體景色是相當壯觀和漂亮的。

依山而建的興華二邨,早於1976年落成,是全港僅餘由前徙置事務處策劃興建的第七型徙置大廈。全邨設有7座大廈,當中的特色為其中5座(即是展興樓、寧興樓、和興樓、豐興樓及安興樓)相連,只要入了其中一座,就可以互通至其餘4座的不同層數,而剩餘的2座(樂興樓和裕興樓)亦是互通。

想遊走興華(二)邨,首先要從環翠道或柴灣道乘搭大升降機至十多樓。
想遊走興華(二)邨,首先要從環翠道或柴灣道乘搭大升降機至十多樓。

據稱有關設計,一來是方便街坊共用升降機,節省資源,更可促進鄰里關係;而且即使下雨天,街坊又沿着可室內走,沿途都有上蓋,十分方便;二來是從建築力學上的考慮,樓宇畢竟依山而建,不算太穩固,互相打通的話就可讓建築物更為穩固,是相當聰明的設計。當然,在街外人而言,要尋找單位就不是易事,之前亦有新聞報導過,有外賣員送餐至興華二邨,就會迷路的狀況。

興華(二)邨之間的大廈是互通,大廈與大廈間可互相通往,可說是相當方便街坊們打牙骹,但亦同時是外賣員的惡夢。
興華(二)邨之間的大廈是互通,大廈與大廈間可互相通往,可說是相當方便街坊們打牙骹,但亦同時是外賣員的惡夢。

穿過空中走廊,首先看到的是興華二邨內仍保留不同的舊式老店,單從門口裝潢也能感受到當中的歷史,例如理髮店、茶餐廳、士多、茶莊,當然還有連鎖便利店及超級市場等,解決居民日常所需,加上上文所述,屋邨的店舖都是沿着空中走廊一帶建設,樓上就是住宅,故此甚有自成一角的小小社區的感覺。

以炸雞髀聞名區內外的興華茶餐廳。
以炸雞髀聞名區內外的興華茶餐廳。
興華(二)邨內亦有一定歷史的士多。
興華(二)邨內亦有一定歷史的士多。
顯示了興華(二)邨內店舖分佈的「水牌」。
顯示了興華(二)邨內店舖分佈的「水牌」。

另外,沿着大升降機上落的話,還可以抵達興華(二)邨的天台,天台景色位置更高,更有大地在我腳下的感受,着實讓人心曠神怡。

興華(二)邨天台風景
興華(二)邨天台風景。
興華(二)邨天台風景。

總體而言,遊走興華(二)邨這個屋邨迷宮,體驗是相當有趣的,而且不需要極高的租金,就可飽覽柴灣景緻,其實從居住角度而言,也相當不錯呢。


屋邨資料

地點:柴灣環翠道18號
入伙年份:1976
樓宇數目:7
單位數目:3,600(截至2022年9月30日)
樓宇類型:舊長型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台灣蘋果日報《香港神奇公屋社區大樓有「結界」 五棟樓相連似迷宮》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柴灣環翠邨
柴灣環翠邨

坦白而言,我對於柴灣區的印象可說是極度模糊,只因由成長到工作時期,跟柴灣可說是幾乎絕緣,人生到柴灣的次數應該是五隻手指指都能數到。

故此一次心血來潮,到訪柴灣的環翠邨,我內心是湧現起莫名的興奮,猶如大鄉里出城般開心大發現。畢竟面對未知,多多少少都有點期盼的。


到訪環翠邨的印象,一字之曰:綠。

當然,屋邨商場、天橋、四周附近一帶設施並非一味只有翠綠色,部分還用上淺淺的啡色襯托。但事實上,屋邨的主色調確實是異常鮮明的翠綠色,跟青綠、墨綠不一樣,環翠邨的翠綠是看起來舒服自若得多,起碼不會讓雙眼感到顏色太耀眼刺激,如一杯不熱不冷的溫水般,一切就是如此的恰如其分。

言歸正傳,追溯環翠邨的歷史,它說久不久,說短也不短。前身為柴灣邨第16-22座的環翠邨,最早落成的樓宇,分別為美翠、盛翠、蕙翠及怡翠樓,它們也不過是在1979年落成;至於最晚落成的逸翠樓,則是於2001年落成,中間橫跨了22年之久。

據說環翠商場的歷史,倒也比環翠邨本身更久,但孰真孰假則不可考。觀乎今日的環翠商場,場地早已被領展同化,用上純白搭配深紫的光猛裝潢,加上多間連鎖店進駐,話雖方便管理,同時已失卻了一些個人特色。

反而屋邨四周環境並沒有大型翻新,一切貌似多年如昔。屋邨樓宇不算太集中,而且越走越高及斜,主要透過行人天橋左駁右接,方便居民出入。不難發現行人天橋設計亦有花些小心思,點綴屋邨環境,例如樹木狀的壁畫。

走訪當日為平日早上,當一眾年輕居民趕往上班,在行人天橋上左穿右插時,橋下則是截然不同的悠閑風景——老人家們播放粵曲,然後在有蓋運動場內緩緩的耍起太極,一舉手一投足氣定神閒,跟天橋的景況形成有趣的對比。

對了,早上的屋邨就是應當如此的悠然自得,仍能偷得浮生半日閒。


屋邨資料

地點:茵翠街1、3、5號;華廈街8、10號;富翠街2、6號;翠景街3、5、7、9號
交通:港鐵柴灣站A出口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