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怎的,大圍的美田邨是我經常遺忘的屋邨,明明它只是地理位置只是比美林邨入一點,但就是經常遺漏了它。但近日因工作關係重臨美林邨,最後總算有機會遊走隔壁的美田邨了。
沙田區
位於馬鞍山的耀安邨,如無意外或數漏,應該是我目前遊走及撰寫過的香港屋邨中,最後一個一個屬於「租者置其屋」計劃下的屋邨,同時意味着前後分為六期的「租者置其屋」計劃屋邨,現時已寫到第39個了。
作為我第195個遊走的香港屋邨,駿洋邨當然是有它值得被寫下的價值。(還欠5個屋邨就完成遊走200個香港屋邨,Hurray!) 關於駿洋邨,我對它的印象大抵是:1. 它曾在疫情期間被徵用為檢疫中心,並運作了好一段時間;2. 網絡紅人Matt Leung的家(但我今次沒有順豐糯米雞給他,笑);3. 它是位於對我這個前沙田人而言也很遠的火炭工業區內,還要跟火炭火車站有着一定的距離,至少對我來說,我寧可乘的士,也不願直接從火車站直接用15至20分鐘走到駿洋邨。 遊走完駿洋邨後,我的印象有一點改變了,沒想過原來遊走駿洋邨也比想像中舒服得多啊。 加入現代藝術元素的屋邨 對了,畢竟駿洋邨位於以藝術著名的火炭工業區內,不知道是否這個原因之故,駿洋邨的公共空間設計上其實也花了點點心思,留意,真的是點點心思,其實很低調的。 例如在駿洋邨內就很常出現二十世紀藝術大師Piet Mondrian的風格的白底配上鮮紅或鮮黃等對比分明顏色的格子,分別出現在屋邨商場和大廈,甚或屋邨指示牌和標誌也有加入這元素在內;另外屋邨內亦有擺放外形不算太有綫條美的雕塑椅子,散布在屋邨不同範圍內;不過個人認為最具駿洋邨特色的,相信是從商場出入口一出去望到的Piet Mondrian風格砌上的兩頭馬的標誌,象徵到駿洋邨位於屬同區內的火炭馬場的意思,加上呼應當中的藝術氣息,而且圖案甚具美感和標誌性,應該是全個屋邨最成功的藝術設計。 駿洋邨的設施:聊勝於無 不如先分享一些自己遊走駿洋邨的所見與感受。 我從禾輋邨乘坐小巴直接到駿洋邨,故此首先映進我眼簾的,是駿洋邨的商場 / 巴士總站 / 街市 / 停車場N合一的一幢大廈。若果是首次到駿洋邨的話,你必須經過這幢大廈,然後就可最方便的出入駿洋邨。 它地下是巴士總站,交通來說還可以吧,不算多選擇但總比沒有的好;巴士站旁邊就是街市入口,我走進過街市,其實面積算不上大,但總算可滿足一般居民所需,again,都係好過冇。 從地下沿電梯上去,先是停車場,然後就是駿洋邨的屋邨商場,屋邨商場的店舖同樣算不上多,但又是聊勝於無,至少有酒樓、餐廳、五金行、超級市場等,總算可以滿足到居民購買日常用品的需要。 建築在細節:那些比預期有心思的設計 駿洋邨全邨共有5幢大廈,大廈採用的都是近年常見的非標準設計,而且不難見部分大廈外牆牆身,也有加入Piet Mondrian風格的藝術設計,在這些細節上,其實也可見到建築師的心思。而且駿洋邨雖然是近年落成的屋邨,但沒有千禧年間建成的屋邨般這麼有壓迫感。相反,我個人覺得以總體遊走屋邨經驗所得,駿洋邨出奇地公共空間是有的而且比想像中更多,而且看得出建築師在設計駿洋邨時,有因應駿洋邨位於山坡之上,地勢較為高低不平,雖然地盤面積細小但仍盡力設計出多個公共空間給居民休市,例如除了在地下層設有多個公園遊樂場,商場對上亦有天台花園與球場等,務求街坊在窄小的環境中,亦能享受一定的公共空間,看着那些公共空間的旁邊,就是火炭工業區的多幢工廠大廈,感覺實在有點微妙,這些設計上的小細節個人認為是值得讚賞。 個人最不喜歡駿洋邨的是…… 不過,這並不代表我完全的喜歡駿洋邨這個屋邨。畢竟它位國隔涉是事實,除非你在火炭工業區上班,否則跨區工作在通勤方面也很麻煩。 但要數個人最不喜歡駿洋邨的一點,相信是它屋邨內的大廈命名。它5幢大廈分別為駿逸樓、駿爾樓、駿山樓、駿時樓與駿湖樓,明顯是取與普通話「一、二、三、四、五」諧音而命名。但駿洋邨理應是給香港人居住,或至少是住滿七年的香港人居住,而香港最常用的語言仍是廣東話,已不在此討論名字改得多麼的沒有誠意,但可否就算選用諧音,都應該用香港人常用的廣東話呢? 屋邨資料——駿洋邨(Chun …
位於港鐵沙田圍站旁的博康邨,正正位於沙角邨與乙明邨隔壁,它最早於1982年落成,擁有8座大廈,分別為博文樓、博安樓、博華樓、博裕樓、博達樓、博逸樓、博泰樓及博智樓。 命名背後的故事 有關博康邨的命名,是源於它是原址是作壆(讀音為「博」)坑村及水田,而作壆坑村原名為竹壆坑邨,因使用竹建造小壩(粵語稱為「壆」)堵塞坑水而得名。於1970年代政府決定發展沙田新市鎮,於是在博康邨一帶進行爆破工程,後來更在此地興建公屋,是為今日的博康邨。 有說在早期建立屋邨時,政府有意將博康邨命名為「壆坑邨」,取地方原名,但由於壆字太生僻的關係,於是取其諧音,命名為博康邨,同時取其「大量健康」的吉祥意思。 步入博康邨:一次特別的旅程 言歸正傳,說回今日的博康邨。我從港鐵沙田圍站出口前往博康邨,好快就看到它的巴士總站——縱然嚴格而言,它並不屬於博康邨的屋邨範圍內。 今次不從正門進入,反從逸泰街側入邨。步行不久,好快就看到地方空間闊落的小劇場,相信是方便街坊舉辦活動而設。 然後沿着指示牌走過,途經博泰樓、博逸樓、博裕樓及博康社區會堂,好快就看到今天的壓軸參觀位:屋邨商場及街市。 街市與商場的轉變與保留 之前從網上搜集資料,得悉博康邨商場及街市是少數沒有出售予領展,仍是房委會管轄,更看到舊式屋邨街市的相片:露天豬肉檔,看起來較為殘舊的賣魚檔等,故此相當期待。 可惜我來遲了一步。 只見博康街市翻新完成不久,外觀看來乾淨企理得多,同時失卻了原有特色。今日到訪更看見街市門外掛起博康街市開幕典禮的橫額,要是我早一小時到,就可看到醒獅助興表演了。 不過街市外的風景,盡見屋邨大廈地下設有多間大大小小的商店,部分店舖如藥房、麵包店、麵店等看起來更是有一定歷史,仍保留了昔日博康邨的生活風貌。 博康商場的特色設計 眼見雨越下越大,即使到中午,天氣只更見寒冷,於是走到有蓋商場一帶避雨,順帶參觀博康商場。 好快就被商場的天幕及階梯式設計吸引着:商場採用半露天式設計,不設冷氣,整齊的圓拱形白色天幕甚具線條美,錯層設計引入自然光及開揚的視線,通往各層只需走半層的樓梯,毫不費力,同時讓人甚有空間感的感覺。至於有蓋的走廊同樣空間感十足,方便街坊作為公共空間之用,另外天幕的設計可讓採光更充足之餘,走廊式設計可讓天然空氣對流,即使夏天也不會太焗悶。 看到商場地下有水池,只可惜池水早已被抽乾,否則更能點綴環境,讓周圍看起來更寫意。 走完商場,經過附近小學,發現屋邨停車場同樣採用階段式設計,配合鮮黃色的外牆,即使在一般的天色下,仍能感受到當中的設計感。 屋邨綠化與公共空間的設計 後來沿路折返,經過商場再走到冬菇亭一帶,竟有意外驚喜發現——博康邨入口一帶,原來是有一個水池連鮮黃橙色的涼亭,而且重點是:有!水!的! 不知怎的,當下竟有種莫名的感動,可能眼見太多屋邨本身設有水池,但不少都由於管理及成本關係而關掉水池,甚為可惜。眼見博康邨的水池及噴泉,配合四周種植的樹木,以及池側的涼亭,那就感受到師築師設計的原意:相信是為了綠化環境,並為街坊帶來夏天可乘涼,平日可看風景和聊天的好地方吧。 最後走到冬菇亭的位置。放心,冬菇亭沒被改建成一般餐廳的模樣,取而代之的是老舊大排檔的風情一一盡現。看到的時候,不知怎的,我也有衝動想進內坐下叫一罐啤酒大喝特喝呢。 此外,不難發現博康邨多棵樹下都設有椅子,並設計成環迴狀,方便街坊在樹下乘涼之餘,同時走供一個聯誼的空間。 對我來說,博康邨的兩大地標分別是特色屋邨商場及水池,你呢? 屋邨資料——博康邨(Pok Hong Estate) 屋邨類型:租者置其屋計劃地點:沙田沙角街6號入伙年份:1982樓宇數目:8樓宇類型:雙工字型、舊長型、Y2型樓宇名稱:博泰樓、博智樓、博文樓、博安樓、博達樓、博裕樓、博華樓、博逸樓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 九龍新界沙田區觀塘區遊走香港屋邨文章黃大仙區
【月餅2023】香港屋邨麵包小店月餅5大推薦 邊間流心奶黃月餅最好味?同場加試雙黃白蓮蓉 / 低糖抹茶月餅 / 斑蘭奶黃麻糬月餅
by aikooosan1 minutes read臨近中秋,相信不少人都會選擇食月餅慶祝,而月餅亦是我個人最為喜愛的應節食品,因為它款式多,變化大,當甜品又可以,當作鹹點也可以,可塑性高。但其實除了大型連鎖餅店推出的月餅,有否想過其實自己居住的屋邨,原來隨時都會有自家製月餅可買到? 今次就重點推介數個屋邨的麵包小店自家推出的月餅給大家,以支持屋邨小店之餘,同時可以更方便更快捷購買到本土製造的溫暖好味道!
若果有留意「遊走香港屋邨誌」的話,也許會發現,沙田瀝源邨的相片的曝光率算是頗高的。無他,畢竟是半個主場,一星期總有至少一兩天會經過它,要到屋邨拍照實在很容易。更重要的是,不知為何就是覺得瀝源邨的美和老舊情懷,就是有種百看不厭的感覺。此外作為沙田第一個落成入伙的公共屋邨,瀝源邨背後當然也有着很多有趣的小故事值得分享。
個人一直很喜歡沙田區的公共屋邨,認為區內不少屋邨可說是香港70-80年代時期公屋的最佳示範。除了外型設計或創新或優美,同時能在設計規劃時兼顧用家,即街坊的感受和實用性,做到賞心悅目同時實用。至於大圍的美林邨,早已聽聞過屋邨的建築設計很美,但自己始終都是「過門而不入」居多,直到嘗試認真遊走美林邨,才發現看似平凡的屋邨,其實不單是設計美觀那麼簡單啊!
新翠邨可說是我期待遊走已久的屋邨。 原因很簡單,就是從網上看到屋邨商場的樣貌,半圓拱頂部的中庭設有水池,加上樹草配襯,陽光穿過頂部灑落至中庭內,配上碎石花紋的外牆,整個畫面實在很美很有詩意。我想到現場親身感受當中的美和愜意氣氛。
回到既熟悉又陌生的大圍,今次選擇遊走過往從來沒有踏足過的顯徑邨。 熟悉是因為我曾有段時間住在沙田,而大圍我偶然也會遊走,故此陪感親切;至於陌生的原因,上文已述說了。 對於沙田大圍一帶的屋邨,我一向的好感度是偏高,認為沙田大圍是全港發展得最為成功的新市鎮之餘,屋邨設計更是美觀實用並重,不少屋邨都相當有特色,以往的遊走體驗大致上也不錯。 沙田少數有齊Y型設計大廈 顯徑邨於1986至1988年落成,共有8座大廈,是少數有齊Y2、Y3及Y4型大廈建築設計的公共屋邨。至於顯徑邨的命名,據稱是取自附近村落,即顯田和徑口而得名。 至於遊走顯徑邨的原因,主要是被它的特色商場外觀及設計吸引着。 顯徑商場採用歐陸式設計 顯徑商場走80年代香港建築流行的歐洲設計風格,並採用開放式設計,商場更分成A翼和B翼兩部分。其中個人認為商場最為標誌的位置,莫過於它的迴旋走廊。迴旋走廊為斜道,接連商場各層,並在地下中庭種植了不少樹木。如此的設計讓住街坊走經商場,也不會有現時常見的壓迫感,走得舒適愜意得多。 話雖如此,商場戶外走廊位設計確實很有綫條美,但原來對街坊而言,這種設計是相當不實用,夏天不能遮擋陽光,而下雨時雨點更會撇至走廊,弄到滿地都是水,相當狼狽,部分街坊更試過不小心滑倒,認真可憐。 至於商場內的店舖,雖然是領展管理,但所見不少小型民生商店仍營業,例如文具店、麵包店、藥房等,當然亦不乏大型連鎖店或餐廳,但總體而言感覺較為貼地。 昔日聞名過的冬菇亭 除了特色屋邨商場,商場對出的露天廣場和冬菇亭當然是另一重點。翻看資料才發現,原來顯徑邨曾有頗為著名的老字號「金城小廚」,它雖是冬菇亭,但早在97年就設有冷氣,並有一對大龍鳳,更擺過幾場豪門宴和婚宴,散發酒樓氣派,卻同時賣着19蚊一碗叉燒飯,相當親民。但最後仍不敵加租而結業。 至於其他遊走顯徑邨的印象,只能說一句:沙田大圍的公屋果然不會令人失望。起碼整體遊走經歷相當舒服(可能是由於Y型設計大廈的附近空間位置會較多),至於聚賭坊伯伯則主要集中在商場附近一帶,但跟其他屋邨相比,已不算是極污煙漳氣。 本來想順道遊走附近的隆亨邨,但當時天開始黑了,只好擇日再戰吧。(放心,最後成功遊走了並寫了文章,可見下文的「延伸閱讀」,哈哈!) 屋邨資料——顯徑邨(Hin Keng Estate) 地點:徑口車公廟路69號入伙年份:1986年至1988年樓宇數目:8樓宇類型:Y2型、Y3型、Y4型樓宇名稱:顯富樓、顯慶樓、顯貴樓、顯沛樓、顯德樓、顯運樓、顯揚樓、顯祐樓 資料來源:房委會、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開始講述沙田隆亨邨前,不如先說說我對隆亨邨的印象。 說實的,起初我對隆亨邨的印象確實很模糊,充其量是記得它位於新翠邨的隔壁(之後有機會再寫一篇有關新翠邨的文章)。 疑似潮文又與隆亨邨有關? 直到有朋友早前將討論區的一宗舊文與我分享,那時我才驚覺:吓!乜原來「斬豬肉聲嚇親膽小婦人報警」的案發地方,正正就是隆亨街市? 若果沒有聽說過有關趣聞的話,不如在此看看懶人包好了。簡單而言,就是一名女子在路過隆亨街市時,被隔壁的豬肉檔斬豬肉聲嚇到,並因此而報警。請容許我轉述討論區當中內容。「一名膽小婦人,下午2時20分,到沙田隆亨街市買,當她走到肉檔對開時,疑被肉檔職員手起刀落的斬豬肉聲嚇倒,婦人嚇破膽,受驚之下致電報警,事後由救護車送院治理。」聽起來很荒謬但很好笑是嗎?即使是網絡紅人達哥,亦曾朗讀有關報導。(想聽聽達哥朗讀潮文可按此) 有關報導孰真孰假就不得而知,但有關趣聞偶然還是會有被網民翻出,可見已成為了網絡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呢。 愛民邨以外:1986年英女王到訪過之屋邨 除了上述如此無厘頭的趣聞與隆亨邨有關,相信我對隆亨邨的另一印象,就是英女王伊利莎伯二世繼愛民邨後,另一到訪過的公共屋邨,正正就是隆亨邨。 事後翻看1986年10月份有關英女王到訪的報導,其中《華僑日報》指英女王曾到隆亨邨訪問一戶家庭,而當時的《大公報》更指英女王到達隆亨邨到訪的時候,「該屋邨聚集三千多人在場歡迎……增添不少熱鬧氣氛。」 個人最記得隆亨邨的有…… 說回自己遊走隆亨邨的體驗,其實也比預期中有更多驚喜。 首先要說的就是冬菇亭。隆亨邨的冬菇亨數量不多,但比較深印象的就是每個冬菇亭的頂部顏色都是不一樣的,紅綠黃三色的頂部顯得格外搶眼,而且是冬菇亭形的便利店嘛,不知怎的勾起我小學讀書附近的屋邨,亦有着同樣的設計,所以覺得特別有親切感。 另一遊走印象較為深刻的,相信就是屋邨商場。走到屋邨商場的第一個感覺,就是它的富空間感設計,其實跟隔壁的新翠邨有點相似。後來在網上搜尋舊相片,才發現隆亨商場的中央部分,原來以前是有個園林!但最終還是逃不過被鏟平的命運。 不過話雖如此,本身隆亨商場的線條設計就是簡約之餘同時極具美感,半圓拱天幕頂部加上中央庭園擺放了數張半圓長椅,配合深啡和白色的地板配搭,已勾勒出相當愜意的畫面。 屋邨曾經擁有過的噴水池和名字 對我而言,今日隆亨邨的地標,應該是特色冬菇亭和屋邨商場兩者。但由於我心血來潮,想找找更多有關隆亨邨的資料,我才發現屋邨落成初期,原來在廣場對出位置,是有過一個噴水池!根據1984年的《香港工商日報》報導,指出「住戶對這噴水池甚為喜愛,很多且將它視作許願池。」,更說屋邨的噴水池為隆亨邨的特色。 可惜最終噴水池還是被填平,被改建成龍船花園,個人始終還是覺得噴水池會較有特色呢。 最後想說的,正是原來隆亨邨本名並非隆亨邨,而是田心邨?本來在維基百科看到有關資料,我也半信半疑,後來找到《大公報》於1981年11月份的報導,確實指出隆亨邨前稱田心邨,「是根據當地一名字而定名」,但後來被冠上更合適的名字,而原因則沒有在報導中提及。隆亨邨於1983年開始入伙,全邨設有6座大廈,分別為榮心樓、樂心樓、學心樓、善心樓、賞心樓和慧心樓。 屋邨資料 地點:大圍田心田心街1號入伙年份:1983樓宇數目:6單位數目:4400(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樓宇類型:雙工字型、舊長型、雙塔式樓宇名稱:榮心樓、樂心樓、學心樓、善心樓、賞心樓、慧心樓 資料來源:房委會、維基百科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終於來到港女我個人頗喜歡的沙田沙角邨介紹!說起沙角邨,其實我跟它可說是有點淵源,因為曾經有一段時間,我經常會去沙角邨的社區中心,每次經過它的樓宇,都會覺得樓宇的命很有心思,而且屋邨設計得相當舒服很好逛,所以港女我對沙角邨多多少少都有點私人感情在內(笑)。
繼續介紹位於沙田區的公屋。今次介紹秦石邨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早前到沙田新田圍邨介紹順路的關係,故此不如一併介紹。關於沙田秦石邨,你想到的是甚麼?他鄰近是車公廟?還是你就讀的學校就是在秦石邨內?還是你就是在秦石邨內長大?不論是如何,下文將會介紹有關秦石邨的多個小故事,帶你看看編織而成的公屋圖畫是怎樣的。
改建後的沙田新田圍邨商場設計相當色彩繽紛。
繼九龍區的樂華邨及港島區的西環邨後,今次輪到新界區主場!至於今次介紹的是我想一直都想介紹的沙田廣源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