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沙田區

終於寫到遊走的第201個屋邨——位於大圍的美田邨,由於篇幅不太長的關係,今次索性寫一篇短文好了。
大圍美田邨。
「秀麗景致 樂滿庭全」的命名彩蛋
不知怎的,大圍的美田邨是我經常遺忘的屋邨,明明它只是地理位置只是比美林邨入一點,但就是經常遺漏了它。但近日因工作關係重臨美林邨,最後總算有機會遊走隔壁的美...

對不起,此為付費訂閱會員限定文章。

立即成為付費訂閱會員或按會員登入,解鎖所有文章,遊走在香港屋邨的文字之間。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位於馬鞍山的耀安邨,如無意外或數漏,應該是我目前遊走及撰寫過的香港屋邨中,最後一個一個屬於「租者置其屋」計劃下的屋邨,同時意味着前後分為六期的「租者置其屋」計劃屋邨,現時已寫到第39個了。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2 preset
當年政府推出「租者置其屋」計劃,讓市民...

對不起,此為付費訂閱會員限定文章。

立即成為付費訂閱會員或按會員登入,解鎖所有文章,遊走在香港屋邨的文字之間。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火炭駿洋邨

作為我第195個遊走的香港屋邨,駿洋邨當然是有它值得被寫下的價值。(還欠5個屋邨就完成遊走200個香港屋邨,Hurray!)

火炭駿洋邨標誌也充滿藝術氣息。
火炭駿洋邨標誌也充滿藝術氣息。

關於駿洋邨,我對它的印象大抵是:
1. 它曾在疫情期間被徵用為檢疫中心,並運作了好一段時間;
2. 網絡紅人Matt Leung的家(但我今次沒有順豐糯米雞給他,笑);
3. 它是位於對我這個前沙田人而言也很遠的火炭工業區內,還要跟火炭火車站有着一定的距離,至少對我來說,我寧可乘的士,也不願直接從火車站直接用15至20分鐘走到駿洋邨。

    遊走完駿洋邨後,我的印象有一點改變了,沒想過原來遊走駿洋邨也比想像中舒服得多啊。

    火炭駿洋邨。
    火炭駿洋邨。

    加入現代藝術元素的屋邨

    對了,畢竟駿洋邨位於以藝術著名的火炭工業區內,不知道是否這個原因之故,駿洋邨的公共空間設計上其實也花了點點心思,留意,真的是點點心思,其實很低調的。

    火炭駿洋邨商場及巴士總站入口。
    火炭駿洋邨商場及巴士總站入口。

    例如在駿洋邨內就很常出現二十世紀藝術大師Piet Mondrian的風格的白底配上鮮紅或鮮黃等對比分明顏色的格子,分別出現在屋邨商場和大廈,甚或屋邨指示牌和標誌也有加入這元素在內;另外屋邨內亦有擺放外形不算太有綫條美的雕塑椅子,散布在屋邨不同範圍內;不過個人認為最具駿洋邨特色的,相信是從商場出入口一出去望到的Piet Mondrian風格砌上的兩頭馬的標誌,象徵到駿洋邨位於屬同區內的火炭馬場的意思,加上呼應當中的藝術氣息,而且圖案甚具美感和標誌性,應該是全個屋邨最成功的藝術設計。

    火炭駿洋邨的雕塑椅子。
    火炭駿洋邨的雕塑椅子。

    駿洋邨的設施:聊勝於無

    不如先分享一些自己遊走駿洋邨的所見與感受。

    火炭駿洋邨環境。
    火炭駿洋邨環境。

    我從禾輋邨乘坐小巴直接到駿洋邨,故此首先映進我眼簾的,是駿洋邨的商場 / 巴士總站 / 街市 / 停車場N合一的一幢大廈。若果是首次到駿洋邨的話,你必須經過這幢大廈,然後就可最方便的出入駿洋邨。

    火炭駿洋邨環境。
    火炭駿洋邨環境。

    它地下是巴士總站,交通來說還可以吧,不算多選擇但總比沒有的好;巴士站旁邊就是街市入口,我走進過街市,其實面積算不上大,但總算可滿足一般居民所需,again,都係好過冇。

    駿洋邨街市入口。
    駿洋邨街市入口。

    從地下沿電梯上去,先是停車場,然後就是駿洋邨的屋邨商場,屋邨商場的店舖同樣算不上多,但又是聊勝於無,至少有酒樓、餐廳、五金行、超級市場等,總算可以滿足到居民購買日常用品的需要。

    駿洋邨入口牌。
    駿洋邨入口牌。

    建築在細節:那些比預期有心思的設計

    駿洋邨全邨共有5幢大廈,大廈採用的都是近年常見的非標準設計,而且不難見部分大廈外牆牆身,也有加入Piet Mondrian風格的藝術設計,在這些細節上,其實也可見到建築師的心思。而且駿洋邨雖然是近年落成的屋邨,但沒有千禧年間建成的屋邨般這麼有壓迫感。相反,我個人覺得以總體遊走屋邨經驗所得,駿洋邨出奇地公共空間是有的而且比想像中更多,而且看得出建築師在設計駿洋邨時,有因應駿洋邨位於山坡之上,地勢較為高低不平,雖然地盤面積細小但仍盡力設計出多個公共空間給居民休市,例如除了在地下層設有多個公園遊樂場,商場對上亦有天台花園與球場等,務求街坊在窄小的環境中,亦能享受一定的公共空間,看着那些公共空間的旁邊,就是火炭工業區的多幢工廠大廈,感覺實在有點微妙,這些設計上的小細節個人認為是值得讚賞。

    火炭駿洋邨遊樂場。
    火炭駿洋邨遊樂場。

    個人最不喜歡駿洋邨的是……

    不過,這並不代表我完全的喜歡駿洋邨這個屋邨。畢竟它位國隔涉是事實,除非你在火炭工業區上班,否則跨區工作在通勤方面也很麻煩。

    火炭駿洋邨環境。
    火炭駿洋邨環境。

    但要數個人最不喜歡駿洋邨的一點,相信是它屋邨內的大廈命名。它5幢大廈分別為駿逸樓、駿爾樓、駿山樓、駿時樓與駿湖樓,明顯是取與普通話「一、二、三、四、五」諧音而命名。但駿洋邨理應是給香港人居住,或至少是住滿七年的香港人居住,而香港最常用的語言仍是廣東話,已不在此討論名字改得多麼的沒有誠意,但可否就算選用諧音,都應該用香港人常用的廣東話呢?

    火炭駿洋邨的天台球場。
    火炭駿洋邨的天台球場。

    屋邨資料——駿洋邨(Chun Yeung Estate)

    屋邨類別:租住屋邨
    地點:火炭黃竹洋街28號
    入伙年份:2020
    樓宇數目:5
    樓宇類型:非標準型
    樓宇名稱:駿逸樓、駿爾樓、駿山樓、駿時樓、駿湖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委會網頁香港經濟日報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位於港鐵沙田圍站旁的博康邨,正正位於沙角邨與乙明邨隔壁,它最早於1982年落成,擁有8座大廈,分別為博文樓、博安樓、博華樓、博裕樓、博達樓、博逸樓、博泰樓及博智樓。

    沙田博康邨。
    沙田博康邨。

    命名背後的故事

    有關博康邨的命名,是源於它是原址是作壆(讀音為「博」)坑村及水田,而作壆坑村原名為竹壆坑邨,因使用竹建造小壩(粵語稱為「壆」)堵塞坑水而得名。於1970年代政府決定發展沙田新市鎮,於是在博康邨一帶進行爆破工程,後來更在此地興建公屋,是為今日的博康邨。

    沙田博康邨。
    沙田博康邨。

    有說在早期建立屋邨時,政府有意將博康邨命名為「壆坑邨」,取地方原名,但由於壆字太生僻的關係,於是取其諧音,命名為博康邨,同時取其「大量健康」的吉祥意思。

    沙田博康邨。
    沙田博康邨。

    步入博康邨:一次特別的旅程

    言歸正傳,說回今日的博康邨。我從港鐵沙田圍站出口前往博康邨,好快就看到它的巴士總站——縱然嚴格而言,它並不屬於博康邨的屋邨範圍內。

    沙田博康邨。
    沙田博康邨。

    今次不從正門進入,反從逸泰街側入邨。步行不久,好快就看到地方空間闊落的小劇場,相信是方便街坊舉辦活動而設。

    沙田博康邨。
    沙田博康邨。

    然後沿着指示牌走過,途經博泰樓、博逸樓、博裕樓及博康社區會堂,好快就看到今天的壓軸參觀位:屋邨商場及街市。

    沙田博康邨。
    沙田博康邨。
    沙田博康邨。
    沙田博康邨。

    街市與商場的轉變與保留

    之前從網上搜集資料,得悉博康邨商場及街市是少數沒有出售予領展,仍是房委會管轄,更看到舊式屋邨街市的相片:露天豬肉檔,看起來較為殘舊的賣魚檔等,故此相當期待。

    沙田博康邨。
    沙田博康邨。

    可惜我來遲了一步。

    只見博康街市翻新完成不久,外觀看來乾淨企理得多,同時失卻了原有特色。今日到訪更看見街市門外掛起博康街市開幕典禮的橫額,要是我早一小時到,就可看到醒獅助興表演了。

    沙田博康邨。
    沙田博康邨。

    不過街市外的風景,盡見屋邨大廈地下設有多間大大小小的商店,部分店舖如藥房、麵包店、麵店等看起來更是有一定歷史,仍保留了昔日博康邨的生活風貌。

    沙田博康邨。
    沙田博康邨。

    博康商場的特色設計

    眼見雨越下越大,即使到中午,天氣只更見寒冷,於是走到有蓋商場一帶避雨,順帶參觀博康商場。

    沙田博康邨。
    沙田博康邨。

    好快就被商場的天幕及階梯式設計吸引着:商場採用半露天式設計,不設冷氣,整齊的圓拱形白色天幕甚具線條美,錯層設計引入自然光及開揚的視線,通往各層只需走半層的樓梯,毫不費力,同時讓人甚有空間感的感覺。至於有蓋的走廊同樣空間感十足,方便街坊作為公共空間之用,另外天幕的設計可讓採光更充足之餘,走廊式設計可讓天然空氣對流,即使夏天也不會太焗悶。

    沙田博康邨。
    沙田博康邨。

    看到商場地下有水池,只可惜池水早已被抽乾,否則更能點綴環境,讓周圍看起來更寫意。

    沙田博康邨。
    沙田博康邨。

    走完商場,經過附近小學,發現屋邨停車場同樣採用階段式設計,配合鮮黃色的外牆,即使在一般的天色下,仍能感受到當中的設計感。

    沙田博康邨。
    沙田博康邨。

    屋邨綠化與公共空間的設計

    後來沿路折返,經過商場再走到冬菇亭一帶,竟有意外驚喜發現——博康邨入口一帶,原來是有一個水池連鮮黃橙色的涼亭,而且重點是:有!水!的!

    沙田博康邨。
    沙田博康邨。

    不知怎的,當下竟有種莫名的感動,可能眼見太多屋邨本身設有水池,但不少都由於管理及成本關係而關掉水池,甚為可惜。眼見博康邨的水池及噴泉,配合四周種植的樹木,以及池側的涼亭,那就感受到師築師設計的原意:相信是為了綠化環境,並為街坊帶來夏天可乘涼,平日可看風景和聊天的好地方吧。

    沙田博康邨。
    沙田博康邨。

    最後走到冬菇亭的位置。放心,冬菇亭沒被改建成一般餐廳的模樣,取而代之的是老舊大排檔的風情一一盡現。看到的時候,不知怎的,我也有衝動想進內坐下叫一罐啤酒大喝特喝呢。

    沙田博康邨。
    沙田博康邨。

    此外,不難發現博康邨多棵樹下都設有椅子,並設計成環迴狀,方便街坊在樹下乘涼之餘,同時走供一個聯誼的空間。

    沙田博康邨。
    沙田博康邨。

    對我來說,博康邨的兩大地標分別是特色屋邨商場及水池,你呢?

    沙田博康邨。
    沙田博康邨。

    屋邨資料——博康邨(Pok Hong Estate)

    屋邨類型:租者置其屋計劃
    地點:沙田沙角街6號
    入伙年份:1982
    樓宇數目:8
    樓宇類型:雙工字型、舊長型、Y2型
    樓宇名稱:博泰樓、博智樓、博文樓、博安樓、博達樓、博裕樓、博華樓、博逸樓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臨近中秋,相信不少人都會選擇食月餅慶祝,而月餅亦是我個人最為喜愛的應節食品,因為它款式多,變化大,當甜品又可以,當作鹹點也可以,可塑性高。但其實除了大型連鎖餅店推出的月餅,有否想過其實自己居住的屋邨,原來隨時都會有自家製月餅可買到?今次就重點推介數個屋邨的麵包小店自家推出的月餅給大家,以支持屋邨小店之餘,同時可以更方便更快捷購買到本土製造的溫暖好味道!

    位於樂華邨的森林麵包,可說是屋邨麵包界的KOL,相當有名。
    位於樂華邨的森林麵包,可說是屋邨麵包界的KOL,相當有名。

    1. 森林麵包,牛頭角振華道70號樂華商場111號舖

    位於樂華邨的森林麵包可說是近年屋邨麵包界的KOL,他們自家推出的麵包和酥點,尤其蝴蝶酥,真的好好味!而森林麵包亦有推出不少新式麵包糕點,月餅也不例外,除了傳統的雙黃白蓮蓉月餅,還有推出麻糬口味月餅以及奶黃月餅等,聽到個名都流晒口水!個人為推他們的班蘭奶黃麻糬月餅,味道好天然而且不油膩!

    森林麵包月餅。
    森林麵包月餅。

    不過要留意森林麵包的月餅散賣款式不多而且隨機,若果想試所有口味,建議還是早點到他們的麵包店或是市集預留套裝月餅好了。

    森林麵包有不同款式口味月餅選擇。
    森林麵包有不同款式口味月餅選擇。

    2. Motto Bakery,馬鞍山恆安邨恒安商場2樓219B號舖

    恆安邨的Motto Bakery,同區的新港城中心都有分店。
    恆安邨的Motto Bakery,同區的新港城中心都有分店。

    位於馬鞍山恆安邨的Motto Bakery,賣的主要是新式麵包,個人試過他們價值$13的布甸麵包,味道也相當不錯!他們更有推出流心奶黃月餅也值得一試,並有套裝及散件發售,套裝價為$188/6個,至於散買一件為$28/個(早鳥價)。可留意的是,Motto Bakery除了在恆安邨分門市,同區新港城中心亦有分店。

    Motto Bakery有賣流心奶黃月餅。
    Motto Bakery有賣流心奶黃月餅。

    3. 華樂麵飽西餅 ,彩虹彩虹商場6號地下

    位於彩虹邨的華樂麵包西餅。
    位於彩虹邨的華樂麵包西餅。

    至於座落在彩虹邨的華樂麵包西餅,平時主要賣傳統港式麵包及曲奇,個人試過他們大大塊$6一塊的朱古力曲奇,勁好味勁抵!與此同時,留意到他們亦有售賣流心奶黃月餅,套裝價為$148/6個,不過亦同時設有單買。個人認為華樂的流心奶黃月餅很能做到流心爆漿效果,而且味道吉士和蛋黃味道濃郁。

    華樂的流心奶黃月賣$148/6件。
    華樂的流心奶黃月賣$148/6件。

    4. 馥軒麵包,沙田廣源邨廣源商場4座地下4-5號號舖

    馥軒麵包有賣不同口味月餅,由傳統到新派月餅都有。
    馥軒麵包有賣不同口味月餅,由傳統到新派月餅都有。
    馥軒麵包有賣不同口味月餅,由傳統到新派月餅都有。
    馥軒麵包有賣不同口味月餅,由傳統到新派月餅都有。

    另外還有在沙田廣源邨的馥軒麵包,據指馥軒麵包在其他地區都有門市,但網上就查找不到相關資料證實。Anyway,馥軒麵包的月餅包裝和賣相以至月餅款式設計都比想像中美和有心機得多,由傳統的雙黃白蓮蓉和伍仁月餅,到低糖口味月餅,以至流心奶黃口味都有。個人則推薦低糖抹茶味月餅,喜歡它不會太甜,有一定回甘香之餘,味道亦相當天然,不會有甚為人工的味道,不過餅皮和餅餡做得稍為分離就有點失色。

    馥軒麵包有多間分店,廣源邨是其中一間。
    馥軒麵包有多間分店,廣源邨是其中一間。

    5. 東京麵包餅食,牛頭角振華道70號樂華商場3樓312號舖

    在九龍多個屋邨都有分店的東京麵包餅食,跟上文的華樂麵包一樣,都是以推出大件夾抵食的港式傳統麵包為主,最開心是麵包店內還有賣忌廉卷和厚身朱古力蛋糕,兩個都是$10之內而且超級好味!

    在九龍多個屋邨都有分店的東京麵包餅食,是賣傳統港式麵包。
    在九龍多個屋邨都有分店的東京麵包餅食,是賣傳統港式麵包。

    至於月餅方面,東京麵包餅食的月餅口味偏傳統,例如雙黃白蓮蓉、伍仁月餅和紅豆月餅等都有售賣,不過麵包店亦有售賣流心奶黃月餅和榴槤奶黃月餅等較為新派的口味,而且價錢也不貴,不過是$20/個,相當抵玩,可滿足到不同人士的口味。

    東京麵包店以售賣傳統口味月餅為主。
    東京麵包店以售賣傳統口味月餅為主。
    東京麵包店的奶黃月餅也不過是$20/個,還有榴槤流心月和黑芝麻流心月餅等不同口味選擇。
    東京麵包店的奶黃月餅也不過是$20/個,還有榴槤流心月和黑芝麻流心月餅等不同口味選擇。

    那麼,究竟以上5間的自家製屋邨月餅味道又如何?哪個比較好味?那就記得看看遊走香港屋邨誌的YouTube影片介紹!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若果有留意「遊走香港屋邨誌」的話,也許會發現,沙田瀝源邨的相片的曝光率算是頗高的。無他,畢竟是半個主場,一星期總有至少一兩天會經過它,要到屋邨拍照實在很容易。更重要的是,不知為何就是覺得瀝源邨的美和老舊情懷,就是有種百看不厭的感覺。此外作為沙田第一個落成入伙的公共屋邨,瀝源邨背後當然也有着很多有趣的小故事值得分享。

    沙田瀝源邨日常風景。
    沙田瀝源邨日常風景。

    瀝源邨是沙田新市鎮首個落成入伙的屋邨,早於1975年就入伙,根據《大公報》和《香港工商日報》在當年的報導,首2座入伙的大廈,原來是祿泉樓及壽全樓,兩座均為15層高的大廈。

    沙田瀝源邨日常風景。
    沙田瀝源邨日常風景。
    沙田瀝源邨遊樂場。
    沙田瀝源邨遊樂場。
    沙田瀝源邨
    沙田瀝源邨日常風景。

    屋邨建成初期單位月租$160起 申請入住人數過萬宗

    今時今日看瀝源邨,當然覺得它的地理位置、居住環境和民生配套實在無得彈,但當年畢竟沙田新市鎮開發不久,交通及民生配套等不如今日般便利。為了吸引更多人到原本是鄉郊區的沙田區入住,根據《香港工商日報》報導,當時政府是以較低租金租予搬入瀝源邨的居民,而且價錢相當吸引。「對於瀝源邨的租金……決定以低於市價十半的租價租給市民」,「實用面積250呎單位為$160,實用面積為403平方呎的單位為$250」。而事實亦證明租金低廉一招是相當奏效,「由於沙田瀝源環境清幽,且在風景美麗的沙田海畔興建,故近月來向房屋署申請入住該邨甚眾,迄今已接獲超過一萬多宗。」

    全港只剩下三個屋邨才有的政府公告亭,恰好瀝源邨就是其中之一。
    全港只剩下三個屋邨才有的政府公告亭,恰好瀝源邨就是其中之一。

    我與瀝源邨噴水池的無形羈絆

    在此坦白,我不是在沙田區長大,自己跟瀝源邨結緣,大概是由數年前開始,故此瀝源邨究竟在這些年來,經歷了多大的變化,我確實是沒有概念的。但反倒可分享個人與瀝源邨較大的關係,以及印象深刻的記憶點。

    沙田瀝源邨

    首先,當然是地標式的噴水池。事關我每次需要到禾輋邨時,行人天橋平台的必經位置,沿路看到噴水池可說是必然的事。第一次看到噴水池,只覺得「好大好靚」,以為它只是日間限定,後來才知道原來偶爾晚上更有五光十色的燈光效果,雖然未至美侖美奐,但以屋邨規模和日常管理方法而言,已經是相當有誠意了。

    瀝源邨噴水池晚上時的美態。
    瀝源邨噴水池晚上時的美態。

    後來從地下走近並觀望噴水池,才發現從另一角度觀看噴水池,又是展現不同美態。還有很微妙的是,明明經常路過看到噴水池,但每次看到這片風景,都有種心情放鬆和輕快起來的感覺。或許從某方面而言,它已成為自己精神寄託的一種。

    沙田瀝源邨
    瀝源邨噴水池晚上時的美態。

    噴水池唔係得個樣?有實際用途

    說回瀝源邨的噴水池,它除了美觀和夏天有散熱通風的功能外,其實它還有一個相當環保而實用的功能。事緣在1977年,沙田區亦經歷過制水,當時有街坊質疑為何在制水期間,水池仍能運作,始終在一般街坊角度,水池不過是水飾和美化環境,那些水豈不是會很浪費?對此,根據《華僑日報》報導,當時的房屋署發言人是有過以下解釋:「房屋署發言人說:噴水池之水兼作商業中心冷氣系統循環散熱之用,而且一再加以利用。由於蒸發而消耗之水量,以水井之水補充。」仔細想想,當時是1977年,在屋邨建成的時候原來已不經不覺加入了環保元素,而當時社會對於環保的提倡不如今日般熱烈,但已想到如何做到環保和制冷,個人認為是相當厲害的一件事。

    看到瀝源社區會堂,就不期然想起疫情期間排隊做檢測。
    看到瀝源社區會堂,就不期然想起疫情期間排隊做檢測。

    矚目屋邨新星 英皇室兩度到訪瀝源

    作為沙田第一個落成入伙的屋邨,瀝源邨其實是相當受到政府的重視,由上文特意興趣應該是全港第一個屋邨水池,就可見他們的野心和心思是有多雄大。另外,其實瀝源邨在落成初期,就吸引過英國皇室成員到訪,雅麗珊郡主就在1977年到訪過屋邨,之後更有王儲查理斯王子在1979年到訪,可見當時瀝源邨地位可說是跟何文田愛民邨相若,都是備受矚目的模範新屋邨呢!(想看更多何文田愛民邨的故事可按此

    雅麗珊郡主就在1977年到訪過沙田瀝源邨。(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雅麗珊郡主就在1977年到訪過沙田瀝源邨。(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沙田瀝源邨
    王儲查理斯王子在1979年到訪瀝源邨。(圖片來源:東網)

    還有其他與瀝源間的感情

    還是說回自己與瀝源邨間的感情。除了噴水池,數着數着,才發現自己跟瀝源邨不算很早結緣,但已有很多回憶跟它有關,成為平凡人生的一部分:跟朋友到盛記熱熱鬧鬧打邊爐、昔日早上從家中衝到瀝源巴士站坐89號、疫情期間到瀝源的社區會堂做檢測、行人天橋層的生果店有早上才出沒的慵懶貓咪、富裕樓平台層有間疑似年中無休24小時營業的玩具店……

    瀝源邨的天橋樓層其實很厲害,當時已想到天橋上設立店舖,解決人車爭路問題。
    瀝源邨的天橋樓層其實很厲害,當時已想到天橋上設立店舖,解決人車爭路問題。
    沙田瀝源邨
    晚上的瀝源邨平台和街市一帶。
    沙田瀝源邨
    少不了著名酒根富東閣,飲茶也不錯。
    沙田瀝源邨
    不知為何年中無休的文具玩具店。

    最後想說說盛記。之前未住沙田區前,早就已經聽過盛記的大名。雖然自己不是盛記的常客,但確實它獨特的店舖佈置和美味的食物,確實是瀝源邨不少街坊的集體回憶啊!不過搞笑的是,明明去過很多次盛記,但每次想到盛記時,總少不免會迷路,因為它的出入口位置實在很難找到啊!

    沙田瀝源邨
    個人認為很難找到入口的盛記。

    若果要數到瀝源邨的故事,實在數到下年佛誕也未完全數完。個人認為單是瀝源邨,其實就足以獨立開成專題系列慢慢細數。順道在此賣賣廣告兼預告,不日將會推出有關瀝源邨的短片介紹更多屋邨故事,大家記得留意「遊走香港屋邨誌」社交平台的更新啊!

    沙田瀝源邨
    看似平平無奇的地方,其實類似涼亭還有一個,就是在正對面,而另一個涼刻就是屋邨伯伯聚腳地,風雨不改。
    沙田瀝源邨
    對我而言,這裡的重點除了是它是屋邨買少見少的玻璃鏡架店,還有隔離就是順豐速遞取件的地方。(笑)

    屋邨資料——瀝源邨(Lek Yuen Estate)

    地點:沙田瀝源街6號
    入伙年份:1975年
    樓宇數目:7
    樓宇類型:舊長型
    樓宇名稱:福海樓、富裕樓、貴和樓、祿泉樓、壽全樓、華豐樓、榮瑞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


    參考資料

    • 《沙田瀝源邨廉租屋 首期兩棟大廈落成 七千人四月可入伙》,《香港工商日報》,1975年1月20日
    • 《瀝源邨兩廈入伙 荔景邨兩大廈月底移交》,《大公報》,1975年7月21日
    • 《天橋貫穿全邨並有噴水池 將建警署及兩中學 改善公路鐵路交通》,《華僑日報》,1976年3月2日
    • 《沙田火車站對開商戶 不願遷往瀝源邨內舖位 要求在原地附近重建》,《香港工商日報》,1976年3月7日,《華僑日報》,1976年11月18日
    • 《瀝源邨居住環境雖好 惜購物不便 邨內市場店舖存貨種類少價錢貴 家庭主婦多在沙田舊墟購買餸菜》,
    • 《雅麗珊郡主訪問瀝源邨 邨民萬人空巷 爭睹郡主風采 街市參觀賣餸 青年舞獅歡迎》,1977年2月5日
    • 《瀝源邨噴水池兼作散熱系統 制水期仍開動》,《華僑日報》,1977年6月3日
    •  《沙田瀝源邨民 反對私人發展商 與建沙田娛樂城》,《工商晚報》,1983年1月3日

    延伸閱讀


    歡迎請我飲咖啡繼續支持遊走香港屋邨紀錄!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個人一直很喜歡沙田區的公共屋邨,認為區內不少屋邨可說是香港70-80年代時期公屋的最佳示範。除了外型設計或創新或優美,同時能在設計規劃時兼顧用家,即街坊的感受和實用性,做到賞心悅目同時實用。至於大圍的美林邨,早已聽聞過屋邨的建築設計很美,但自己始終都是「過門而不入」居多,直到嘗試認真遊走美林邨,才發現看似平凡的屋邨,其實不單是設計美觀那麼簡單啊!

    美林邨
    美林邨最令我記得的,反而是它的招牌綠色。

    美林邨與它的招牌綠色

    先旨聲明,個人雖然是半個沙田友,但大圍一帶的公共屋邨其實還是較少接觸,故此個人與美林邨之間的回憶及連結,亦僅限於偶爾乘巴士時會經過它,或是一次夏天跟朋友百無聊賴,走入美林商場買雪糕一齊食,that’s all。印象較為深刻的,反而是美林邨的綠色倒也鮮明,我覺得簡直是代表顏色。即使在外圍觀看,也能看到整個屋邨用上深淺不一的綠色貫穿,由大廈到招牌等,加上屋邨附近甚多樹木種植,感覺相當連貫而且具層次感,而印象中同區的屋邨好像沒有採用相同顏色及色調(如有錯請指正),所以一說到大圍美林邨,個人首先聯想到的,反而是它的綠色。

    美林邨

    前稱梅林邨 1981年首批入伙住客「最棒聖誕禮物」

    在分享自己遊走美林邨前,當然又要說說屋邨的一些有趣小故事。美林邨是沙田區第5個屋邨,同時是香港第106個屋邨。美林邨前稱「梅林邨」,但自1979年末起的報導則改稱為今日的美林邨,改名原因不明,由1981年正式入伙,前後分了三期,最後一期就是在1985年左右入伙。

    翻看在1981年有關屋邨入伙的報導,原來首批入住美林邨的街坊,部分為在沙田臨時房屋區居住了相當長時間的居民;而辦理入伙時間亦是在聖誕前夕,換言之只要簡單裝修就可入住,讓不少街坊可趕及在聖誕入伙歡渡佳節,當時報章亦以《美林邨第一期樓宇落成 首批住客忙於裝修 早日入伙歡渡聖誕》為題,相信當時入伙,對不少街坊而言,亦是最滿意的聖誕禮物啊。

    美林邨

    大廈種類不重覆 勇於嘗試

    我遊走美林邨前,也大概聽說過屋邨設計相當有心思而且很美,事實上的確所言非虛。雖然全個屋邨只有4座大廈,但每座大廈的樓字類型都不會重覆,相當多元化,共通點是各大廈均屬1980年代早期常見公屋之建築設計樓宇類型,例如美愧樓的Y1型、美楊樓的舊長型和美楓樓的雙連「I」字型等,亦可見當時政府在建屋方面亦努力嘗試應用不同類型樓宇,這種勇於嘗試的精神可說是相當難得。

    美林邨
    美林邨

    屋邨設計細節富心思 商場外已乾塘水池昔日有實際重要功能

    除了大廈設計,個人認為美林邨內亦有不少細節設計相當具心思,而且極具幾何及綫條美。由每座大廈門口的紅或白色大字標示大廈名稱,字型簡單但已很美,到屋邨內及四周特意種植樹木以營造愜意環境,到屋邨用上不少三角形作圖案點綴等,加上屋邨休憩空間大,空間感十足,在邨內閒逛亦不會有壓迫感,反而覺得舒適。

    美林邨
    同是美楓樓。
    美林邨
    美楓樓。

    若果有留意美林邨的話,或會記得美林邨商場外有一個已乾塘的水池。那個水池原來亦有實際作用,根據《華僑日報》在1981年的報導,指出水池「實際上是商場空氣調節設備的冷卻系統部分」。假如心水清的話,也許亦記得以上一點,其實跟屬同區的沙田瀝源邨地標水池,有着同樣的實際功用,不單是美觀和散熱功能那麼簡單,故此今日水池如此荒廢,實在相當可惜呢。

    美林邨
    美林邨內己廢棄乾塘的水池,原來是有實際用途!
    美林邨

    屋邨設計5年內兩次獲獎極威水

    當然,要分享美林邨更多細節美觀設計,我想說足一日也說不完,大家有興趣的話,可看看《快閃香港:香港建築設計:美林邨》,節目內找來主要負責屋邨設計的建築師伍灼宜講解設計概念及細節。但即使不看也不要緊,事關有兩項鐵一般的事實,亦讓美林邨的設計備受肯定——原來屋邨先後在1982年及1987年,獲得香港建築師學會年獎頒下的優異獎和銀牌獎。同一項目在5年內兩次獲得香港建築師學會年獎肯定,可說是相當罕見呢!

    美林邨
    美林邨

    港督尤德主持屋邨開幕禮

    還記得遊走美林邨當天是早上,本來自己預計只逛連拍攝約半小時左右就離開,豈料最終逗留在屋邨接近一個半小時才捨得離開。原因嘛,就是事前看看資料,眼見美林邨只有4座大廈連同商場及其他社區設施,應該好快就完成;但遊走的時候覺得屋邨實在比預期中更美,有更多值得拍照和感受的地方。那時我相信,當時政府是相當重視美林邨這項公共屋邨規劃及設計。後來翻看資料才知道,原來在1982年11月時,時任港督尤德爵士有主持屋邨的開幕禮,可見當時是如何隆重其事。

    美林邨
    很簡單易明但很美的pictoram。

    大引水道將屋邨一分為二

    即使今日遊走美林邨,亦不會覺得它的設計過時或不切實際。事實上,當年美林邨首期落成不久,房屋委員曾到場巡視,並「一致認為已完成及進行中的新工程,令人留下深刻印象」。其實美林邨被一條大引水道分為兩部分,亦是它的標誌之一。起初還想,那麼居民出入豈不是很不方便嗎?尤其在大雨天的時候,但一來原來接駁大引水道兩邊的橋不止一個,另一個則寬闊開揚得多;另外原來兩邊所觀看的景色感覺也很不一樣,各有美態,着實讓人印象深刻,亦理解到當時房屋委員們評語的意思了。

    美林邨
    美林邨
    美林邨

    遊走唯一可惜之處:商場裝修中

    若果真的要說今次遊走的美中不足之處,相信是本來想參觀美林商場的我,眼見它正在進行大裝修,亦不知道日後會變成怎樣的容貌;而不幸中的大幸是,商場尚有部分老店營業和眼見部分裝潢亦保留80年代風格,如地下設計和牆身、走廊等。

    美林邨
    正在裝修中的位置……
    美林邨
    麥當勞那片大紅果然令人印象深刻。
    美林邨
    是不是很有年代感呢?
    美林邨
    今日的美林商場,仍有保留點點懷舊特色。
    美林邨
    美林商場正門門口。

    但願中庭裝修過後的美林商場,仍可保留它的特色設計,讓自己可有機會親眼看到呢。

    後記:美林邨的其他景致

    由於個人認為美林邨實在太美太多值得刊登的相片,下文全部都是篇幅所限不能分享介紹的美林邨位置及地方,那麼你有甚麼相關回憶在以下地方?Enjoy!

    美林邨
    美林邨
    美林邨
    美林邨
    美林邨

    屋邨資料——美林邨(Mei Lam Estate)

    地點:香粉寮美田路30號
    入伙年份:1981年、1982年、1985年
    樓宇數目:4
    樓宇類型:雙「I」 型、舊長型、三座相連工字型、Y1型
    樓宇名稱:美楓樓、美桃樓、美槐樓、美楊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


    參考資料

    • 《沙田第五個公共屋邨批准興建 梅林邨分兩期興建 單位五千容人三萬》,《華僑日報》,1978年9月19日
    • 《沙田公屋陸續建 梅林邨容人三萬》,《華僑日報》,1979年7月3日
    • 《美林邨第一期樓宇落成 首批住客忙於裝修 早日入伙歡渡聖誕》,《華僑日報》,1981年12月22日
    • 《沙田美林邨揭幕 港督昨主持儀式》,《大公報》,1982年11月17日
    • 《未來五年建成公屋 可逾二十萬單位 港督主持美林邨開幕》,《香港工商日報》,1982年11月17日
    • 《快閃香港:香港建築設計:美林邨》,香港電台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新翠邨

    新翠邨可說是我期待遊走已久的屋邨。

    大圍新翠邨。
    大圍新翠邨宏觀。

    原因很簡單,就是從網上看到屋邨商場的樣貌,半圓拱頂部的中庭設有水池,加上樹草配襯,陽光穿過頂部灑落至中庭內,配上碎石花紋的外牆,整個畫面實在很美很有詩意。我想到現場親身感受當中的美和愜意氣氛。

    大圍新翠邨。
    新翠商場入口。

    可幸最終遊走屋邨的體驗,總算沒有讓自己失望。

    大圍新翠邨。
    聽聞曾有水池的屋邨廣場。

    屋邨地理位置便利,邨內分別有舊長型、井字型和工字型大廈,大廈類型相對多元化。至於公共空間及設施方面尚算充足,遊樂場、社區中心、學校等當然有,至於冬菇亭和個人認為是屋邨壓軸的商場亦齊備,這些今日看起來理所當然的設施,在當時而言是相當現代化。據《華僑日報》的報導,當時房屋署委員巡視落成不久的新翠邨,就曾評價屋邨「設計概念富有想像力,迎合市民對現代化生活的期望」。

    大圍新翠邨。
    新翠邨。
    大圍新翠邨。
    新翠邨。
    大圍新翠邨。
    新翠邨。
    大圍新翠邨舊報導。
    圖片來源:《華僑日報》1982年11月30日,圖片展示當時尚未入伙的新翠邨的外貌。

    事實上,看到真實的新翠商場面貌,確實有種果然沒有失望的感覺。難得商場仍能保留昔日設計的特色,讓人印象深刻。遊走當日正值黃昏,陽光從圓拱頂部灑落至中庭,看着緩緩流出的水流和聽着水響,加上倚着噴水池邊就坐的老人家們輕鬆談天,當下立即覺得放鬆起來。

    大圍新翠邨。
    新翠商場招牌中央水池。
    大圍新翠邨。
    新翠商場環境。

    中庭以外的新翠商場,店舖都是設計在兩旁,但眼見不少店舖都是連鎖經營,有歷史的小店已買少見少了。

    大圍新翠邨。
    今日的新翠商場眼見連鎖店居多。

    於1983至1985年入伙的新翠邨,為房委會轄下第112個屋邨。全邨設有8座大廈。據《華僑日報》在1983年3月的報導,屋邨在未落成前稱為新田邨,是在其後才正式命名為新翠邨。「據房屋署的建築師表示,新翠邨意謂清新綠翠之意」,相信是為了呼應屋邨的環境而命名呢。

    大圍新翠邨。
    大圍新翠邨公園日常。

    最後想說的是,新翠邨另一較為標誌的位置,相信是屋邨入口有着新翠邨的英文字,好像不算多屋邨有這種設計,頗特別的。

    大圍新翠邨。
    我覺得是新翠邨的另一地標。

    屋邨資料——新翠邨(Sun Chui Estate)

    地點:大圍隔田翠田街2號
    入伙年份:1983年至1985年
    樓宇數目:8
    樓宇類型:雙工字型、舊長型、雙塔式
    樓宇名稱:新俊樓、新芳樓、新學樓、新傑樓、新明樓、新偉樓、新儀樓、新月樓

    資料來源:房委會維基百科


    參考資料

    • 《新翠邨本周開始入伙 設立臨時店舖攤檔 為新入伙居民服務》,《華僑日報》,1983年3月24日
    • 《新翠邨八座大廈將於八五年完成末期工程 投標價逾六千萬》,《大公報》,1983年5月4日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回到既熟悉又陌生的大圍,今次選擇遊走過往從來沒有踏足過的顯徑邨。

    熟悉是因為我曾有段時間住在沙田,而大圍我偶然也會遊走,故此陪感親切;至於陌生的原因,上文已述說了。

    對於沙田大圍一帶的屋邨,我一向的好感度是偏高,認為沙田大圍是全港發展得最為成功的新市鎮之餘,屋邨設計更是美觀實用並重,不少屋邨都相當有特色,以往的遊走體驗大致上也不錯。

    顯徑邨
    大圍顯徑邨。

    沙田少數有齊Y型設計大廈

    顯徑邨於1986至1988年落成,共有8座大廈,是少數有齊Y2、Y3及Y4型大廈建築設計的公共屋邨。至於顯徑邨的命名,據稱是取自附近村落,即顯田和徑口而得名。

    顯徑邨
    大圍顯徑邨的樓宇都是不同類型的Y型。

    至於遊走顯徑邨的原因,主要是被它的特色商場外觀及設計吸引着。

    顯徑邨
    個人認為很有特色同時不很實用(只有向上方向)的電梯。

    顯徑商場採用歐陸式設計

    顯徑商場走80年代香港建築流行的歐洲設計風格,並採用開放式設計,商場更分成A翼和B翼兩部分。其中個人認為商場最為標誌的位置,莫過於它的迴旋走廊。迴旋走廊為斜道,接連商場各層,並在地下中庭種植了不少樹木。如此的設計讓住街坊走經商場,也不會有現時常見的壓迫感,走得舒適愜意得多。

    話雖如此,商場戶外走廊位設計確實很有綫條美,但原來對街坊而言,這種設計是相當不實用,夏天不能遮擋陽光,而下雨時雨點更會撇至走廊,弄到滿地都是水,相當狼狽,部分街坊更試過不小心滑倒,認真可憐。

    顯徑邨
    大圍顯徑商場的文具店。

    至於商場內的店舖,雖然是領展管理,但所見不少小型民生商店仍營業,例如文具店、麵包店、藥房等,當然亦不乏大型連鎖店或餐廳,但總體而言感覺較為貼地。

    顯徑邨
    大圍顯徑邨的冬菇亭。

    昔日聞名過的冬菇亭

    除了特色屋邨商場,商場對出的露天廣場和冬菇亭當然是另一重點。翻看資料才發現,原來顯徑邨曾有頗為著名的老字號「金城小廚」,它雖是冬菇亭,但早在97年就設有冷氣,並有一對大龍鳳,更擺過幾場豪門宴和婚宴,散發酒樓氣派,卻同時賣着19蚊一碗叉燒飯,相當親民。但最後仍不敵加租而結業。

    顯徑邨
    大圍顯徑邨。
    顯徑邨
    大圍顯徑邨的兒童遊樂場。

    至於其他遊走顯徑邨的印象,只能說一句:沙田大圍的公屋果然不會令人失望。起碼整體遊走經歷相當舒服(可能是由於Y型設計大廈的附近空間位置會較多),至於聚賭坊伯伯則主要集中在商場附近一帶,但跟其他屋邨相比,已不算是極污煙漳氣。

    顯徑邨
    大圍顯徑邨的羽毛球場。

    本來想順道遊走附近的隆亨邨,但當時天開始黑了,只好擇日再戰吧。(放心,最後成功遊走了並寫了文章,可見下文的「延伸閱讀」,哈哈!)


    屋邨資料——顯徑邨(Hin Keng Estate)

    地點:徑口車公廟路69號
    入伙年份:1986年至1988年
    樓宇數目:8
    樓宇類型:Y2型、Y3型、Y4型
    樓宇名稱:顯富樓、顯慶樓、顯貴樓、顯沛樓、顯德樓、顯運樓、顯揚樓、顯祐樓

    資料來源:房委會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