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沙田區

開始講述沙田隆亨邨前,不如先說說我對隆亨邨的印象。

說實的,起初我對隆亨邨的印象確實很模糊,充其量是記得它位於新翠邨的隔壁(之後有機會再寫一篇有關新翠邨的文章)。

隆亨商場對出的中央廣場。
隆亨商場對出的中央廣場。

疑似潮文又與隆亨邨有關?

直到有朋友早前將討論區的一宗舊文與我分享,那時我才驚覺:吓!乜原來「斬豬肉聲嚇親膽小婦人報警」的案發地方,正正就是隆亨街市?

若果沒有聽說過有關趣聞的話,不如在此看看懶人包好了。簡單而言,就是一名女子在路過隆亨街市時,被隔壁的豬肉檔斬豬肉聲嚇到,並因此而報警。請容許我轉述討論區當中內容。「一名膽小婦人,下午2時20分,到沙田隆亨街市買,當她走到肉檔對開時,疑被肉檔職員手起刀落的斬豬肉聲嚇倒,婦人嚇破膽,受驚之下致電報警,事後由救護車送院治理。」聽起來很荒謬但很好笑是嗎?即使是網絡紅人達哥,亦曾朗讀有關報導。(想聽聽達哥朗讀潮文可按此

有關報導孰真孰假就不得而知,但有關趣聞偶然還是會有被網民翻出,可見已成為了網絡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呢。

正在開得盛放的花朵。

愛民邨以外:1986年英女王到訪過之屋邨

除了上述如此無厘頭的趣聞與隆亨邨有關,相信我對隆亨邨的另一印象,就是英女王伊利莎伯二世繼愛民邨後,另一到訪過的公共屋邨,正正就是隆亨邨。

事後翻看1986年10月份有關英女王到訪的報導,其中《華僑日報》指英女王曾到隆亨邨訪問一戶家庭,而當時的《大公報》更指英女王到達隆亨邨到訪的時候,「該屋邨聚集三千多人在場歡迎……增添不少熱鬧氣氛。」

個人最記得隆亨邨的有……

說回自己遊走隆亨邨的體驗,其實也比預期中有更多驚喜。

首先要說的就是冬菇亭。隆亨邨的冬菇亨數量不多,但比較深印象的就是每個冬菇亭的頂部顏色都是不一樣的,紅綠黃三色的頂部顯得格外搶眼,而且是冬菇亭形的便利店嘛,不知怎的勾起我小學讀書附近的屋邨,亦有着同樣的設計,所以覺得特別有親切感。

屋邨內的冬菇亭,其中有便利店,個人認為相當有親切感的設計呢。
屋邨內的冬菇亭,其中有便利店,個人認為相當有親切感的設計呢。

另一遊走印象較為深刻的,相信就是屋邨商場。走到屋邨商場的第一個感覺,就是它的富空間感設計,其實跟隔壁的新翠邨有點相似。後來在網上搜尋舊相片,才發現隆亨商場的中央部分,原來以前是有個園林!但最終還是逃不過被鏟平的命運。

個人認為極具美感設計的屋邨商場中庭。
個人認為極具美感設計的屋邨商場中庭。
一看店舖門口就感受到當中歷史之久呢。
一看店舖門口就感受到當中歷史之久呢。

不過話雖如此,本身隆亨商場的線條設計就是簡約之餘同時極具美感,半圓拱天幕頂部加上中央庭園擺放了數張半圓長椅,配合深啡和白色的地板配搭,已勾勒出相當愜意的畫面。

線條雖簡單,但已經很美麗。
線條雖簡單,但已經很美麗。
隆亨商場中庭。
隆亨商場中庭。
不單地下,屋邨商場二樓亦設有半圓形長椅予街坊休息。在寸金尺土的香港,今日如此情景已算是很難得了。
不單地下,屋邨商場二樓亦設有半圓形長椅予街坊休息。在寸金尺土的香港,今日如此情景已算是很難得了。

屋邨曾經擁有過的噴水池和名字

對我而言,今日隆亨邨的地標,應該是特色冬菇亭和屋邨商場兩者。但由於我心血來潮,想找找更多有關隆亨邨的資料,我才發現屋邨落成初期,原來在廣場對出位置,是有過一個噴水池!根據1984年的《香港工商日報》報導,指出「住戶對這噴水池甚為喜愛,很多且將它視作許願池。」,更說屋邨的噴水池為隆亨邨的特色。

個人認為很有特色的字體設計。
個人認為很有特色的字體設計。

可惜最終噴水池還是被填平,被改建成龍船花園,個人始終還是覺得噴水池會較有特色呢。

沙田隆亨邨

最後想說的,正是原來隆亨邨本名並非隆亨邨,而是田心邨?本來在維基百科看到有關資料,我也半信半疑,後來找到《大公報》於1981年11月份的報導,確實指出隆亨邨前稱田心邨,「是根據當地一名字而定名」,但後來被冠上更合適的名字,而原因則沒有在報導中提及。隆亨邨於1983年開始入伙,全邨設有6座大廈,分別為榮心樓、樂心樓、學心樓、善心樓、賞心樓和慧心樓。


屋邨資料

地點:大圍田心田心街1號
入伙年份:1983
樓宇數目:6
單位數目:4400(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
樓宇類型:雙工字型、舊長型、雙塔式
樓宇名稱:榮心樓、樂心樓、學心樓、善心樓、賞心樓、慧心樓

資料來源:房委會維基百科


參考資料

  • 《大公報》1981年11月23日,《蝴蝶邨一分為二 有多個新建屋邨改名 邨內各大廈的名稱亦已定出
  • 《大公報》1986年10月23日,《昨參觀沙田隆亨邨城市廣塲等 女王了解新市鎮發展 並在景田苑內訪問其中一戶居民》
  • 《華僑日報》1986年10月23日,《女王遊新城市廣場 市民夾道爭睹風采》
  • 《香港工商日報》,《新屋邨外型美觀 隆亨邨具代表性》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終於來到港女我個人頗喜歡的沙田沙角邨介紹!說起沙角邨,其實我跟它可說是有點淵源,因為曾經有一段時間,我經常會去沙角邨的社區中心,每次經過它的樓宇,都會覺得樓宇的命很有心思,而且屋邨設計得相當舒服很好逛,所以港女我對沙角邨多多少少都有點私人感情在內(笑)。

沙田沙角邨外景。
沙田沙角邨外景。
沙田沙角邨外觀。
沙田沙角邨外觀。
沙田沙角邨外觀。
沙田沙角邨外觀。

言歸正傳,講返沙角邨嘅歷史。沙角邨最早期已喺 1980 年就入伙,換言之即係已經有 42 年嘅歷史。邨內共有 7 座大廈,包括沙燕樓、銀鷗樓、美雁樓、綠鷺樓、魚鷹樓、金鶯樓以及雲雀樓等。而沙角邨最為標誌嘅建築,就非佢嘅長型連座設計,所以一棟樓宇亦會有分成 A、B、C 座,各座都有有升降機及樓梯,從外觀上以「工」型相連,感覺上都會氣勢磅礡啲。

沙田沙角邨金鶯樓。
沙田沙角邨金鶯樓。
沙田沙角邨美雁樓。
沙田沙角邨美雁樓。
沙田沙角邨雲雀樓。
沙田沙角邨雲雀樓。
沙田沙角邨銀鷗樓。
沙田沙角邨銀鷗樓。

明眼人相信好快發現,沙角邨嘅中英文樓宇命名係採用較為少見嘅意譯法,而非坊間較為常見嘅音譯法,呢個亦係其中一個原因我好鍾意沙角邨嘅樓宇命名,感覺上亦優雅得多。例如沙燕樓就係 Sand Martin House,綠鷺樓就係 Green Heron House,魚鷹樓就係 Osprey House,美雁樓係 Bean Goose House,金鶯樓係 Oriole House,雲雀樓係 Skylark House,最後銀鷗樓就係 Herring Gull House等等,而每座樓宇門口都會配上當中所屬嘅雀鳥,讓人會心微笑。沙角邨樓宇外牆更都畫上了以「山水飛鳥」主題嘅圖案,昔日雲雀樓外牆更曾有一隻好可愛嘅雀鳥(可惜以前我冇影低佢),但後來日久失修下,雀鳥圖案亦隨之消失。

沙田沙角邨商場門口。
沙田沙角邨商場門口。
沙田沙角邨。
沙田沙角邨。

咁究竟點解沙角邨嘅樓宇都係以雀鳥名稱命名?原來一切都係跟城門河有關係!因為當年為沙角邨樓宇命名嘅時候,屋邨旁邊嘅城門河經常有雀鳥來回飛翔,呢點讓有關部門用上雀鳥名字,同時多多少少都反映咗沙田區內嘅特色。

沙田沙角邨內的冬菇亭。
沙田沙角邨內的冬菇亭。
加上了新招牌的沙角邨。
加上了新招牌的沙角邨。
沙角邨另一樣曾經相當出名嘅地方,相信就係佢嘅冬菇亭。根據昔日報導,沙角邨擁有 3 座冬菇亭,分別經營經營茶餐廳、火鍋店、茶檔及糖水店。但畢竟時間耐咗冬菇亭亦老化,所以後來領展決定翻新冬菇亭,最後唔少食店亦因此而結業。
 
港女當日到訪沙角邨,見到沙角邨除咗有保留到唔少昔日嘅舊有標誌以及建築,同時亦靜悄悄咁開始有新嘅招牌設計,招牌側更有一啲類似係戶外裝置嘅東西,以及翻新咗嘅商場街市等等。咁在街坊而言,住得舒服安樂當然最緊要,呢種新舊交替亦令我反思,究竟未來嘅沙角邨會係變成點樣呢?

【info】
地點:沙田沙角邨
交通:港鐵沙田圍站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繼續介紹位於沙田區的公屋。今次介紹秦石邨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早前到沙田新田圍邨介紹順路的關係,故此不如一併介紹。關於沙田秦石邨,你想到的是甚麼?他鄰近是車公廟?還是你就讀的學校就是在秦石邨內?還是你就是在秦石邨內長大?不論是如何,下文將會介紹有關秦石邨的多個小故事,帶你看看編織而成的公屋圖畫是怎樣的。

關於秦石邨,我本身對他的認知就是屋邨內中學(因為有舊友就是就讀該中學),that’s all。但後來再搜尋更多關於秦石邨的資料,才發現原來他的來由頗為有趣:相傳過去秦石邨附近一座小山上坐落一塊如同秦始皇玉壐的巨石,名為「秦石」,所以秦石邨這個名字就是如此逕自而走。但究竟有關傳聞是真還是假?

沙田秦石邨。
沙田秦石邨。

至於「秦石」,究竟是否風水石?再根據報導,「師傅表示,沙田自古為低窪地,易有水患,風水上需尋求『凸出』之地配合,因此居民會以小山作靠山或靠石,以求安穩。而所謂『山管人丁水管財』,山上巨石形似玉印及巨壁,亦似木魚,所有利修道及廟宇。」如果根據報導所言,那麼秦石邨其實是一塊風水靚地呢。

沙田秦石邨。
沙田秦石邨。
沙田秦石邨。
沙田秦石邨。
那麼言歸正傳,其實秦石邨命名是否真的跟秦石有直接關係,其實已經不可考,不過當作了解多個關於秦石邨的傳說,其實都相當有趣呢。
 
沙田秦石邨商場天台。
沙田秦石邨商場天台。
講完秦石邨的命名,不如說多點點關於秦石邨的資料。秦石邨早於 1984 年就入伙,有着 38 年歷史,為沙田第 9 個落成入伙的公共屋邨。秦石邨邨內的樓宇唔算多,只有 4 座,細心留意命名的話,不難發現都是跟石的形態有關,分別為石玉樓、石暉樓、石晶樓以及石瑩樓。
 
秦石邨石暉樓。
秦石邨石暉樓。
沙田秦石邨石玉樓。
沙田秦石邨石玉樓。
個人走訪秦石邨後,最鍾意的其實就是他仍有保留到舊式商場內部特色嘅屋邨商場。雖然入面通風一般般,但畢竟這種老式商場建築已經買少見少。另外細心望望屋邨商場,原來指示牌指往商場的字體亦保留到舊式公屋常見的字款,這點同樣都是相當有特色。
 
沙田秦石邨商場內部。
沙田秦石邨商場內部。
沙田秦石邨商場麥當勞門外機動裝置。
沙田秦石邨商場麥當勞門外機動裝置。
沙田秦石邨商場內部。
沙田秦石邨商場內部。
沙田秦石邨商場。
沙田秦石邨商場。
饒有特色的字體。
饒有特色的字體。

順帶一提,其實秦石商場隔壁的街市於去年經歷過翻新,改成中式古廟風貌,應該是為了配合附近嘅車公廟嘅主題。當然在街坊而言,街市最重要是甚麼?還是買餸又平又多選擇,地方夠乾淨企理就最好啦。

沙田秦石邨。
沙田秦石邨。
沙田秦石邨的冬菇亭改建成休憩空間。
沙田秦石邨的冬菇亭改建成休憩空間。
沙田秦石邨的外牆。
沙田秦石邨的外牆。
最後,港女我離開前,發現秦石邨門口原來係有個拱門,大刺刺地寫住「秦石邨」三個字,個人認為呢個位都頗有特色呢。
沙田秦石邨招牌。
沙田秦石邨招牌。

【info】
地點:新界沙田頭盛田街1號
交通:港鐵車公廟站、巴士47X、80X、282、89B等皆可到達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今次來到走訪香港公共屋邨的第 7 篇,早前介紹了九龍區的順利邨,今次就決定回到新界區,再一次走訪沙田區,為的是介紹個人認為沙田區地理位置較為偏僻的公共屋邨:新田圍邨。

位於沙田的新田圍邨。
位於沙田的新田圍邨。
沙田新田圍邨。
沙田新田圍邨。

新田圍邨是繼瀝源邨、禾輋邨以及沙角邨後,第 4 個落成入伙的沙田新市鎮屋邨。新田圍邨早於 1981 年就入伙,共有 8 座樓宇,命名方面則以均以繁榮昌盛快樂為意念,並配以「圍」字,當中包括豐圍樓、盛圍樓、富圍樓、榮圍樓、欣圍樓、裕圍樓、康圍樓及福圍樓等。新田圍邨同時是深水埗李鄭屋邨第一批重建樓宇的接收屋邨之一。

沙田新田圍邨內的公屋以I字型及舊長型樓宇為主。
沙田新田圍邨內的公屋以 I 字型及舊長型樓宇為主。
沙田新田圍邨內的公屋以I字型及舊長型樓宇為主。
沙田新田圍邨內的公屋以 I 字型及舊長型樓宇為主。

至於在樓宇類型方面,屋邨以 I 字型及舊長型樓宇為主,內部並沒有固定間格,部份「I」型大廈尾部單位則預設窗戶供住戶間房;另外本邨採舊十字型(公屋設計)設計的裕圍樓,是全港唯一沒有轉作居屋發售及唯一採用單幢式設計的同款樓宇。

沙田新田圍邨盛圍樓。
沙田新田圍邨盛圍樓。
沙田新田圍邨樓宇面貌。
沙田新田圍邨樓宇面貌。

根據維基百科,屋邨設兩個籃球場、兩個羽毛球場、3 個兒童遊樂場、滾軸溜冰場和健體區。商場平台設新田圍社區會堂。而地面設多間長者之家和日間護理中心。

沙田新田圍邨內的遊樂場。
沙田新田圍邨內的遊樂場。
沙田新田圍邨內的遊樂場。
沙田新田圍邨內的遊樂場。
沙田新田圍邨內的日間護理中心,相信是為區內居住的老人家而設。
沙田新田圍邨內的日間護理中心,相信是為區內居住的老人家而設。

雖然新田圍邨勝在居住環境清幽舒適,但與此同時區內居民亦面對交通相當不便的問題。

新田圍邨是沙田區內公共屋邨:

  1. 唯一無全日小巴服務(僅設通宵服務)、
  2. 唯一無過海巴士路線、
  3. 唯一無青沙公路巴士路線、
  4. 唯三無機場及東涌巴士路線(另兩屋邨為美田邨及駿洋邨)、
  5. 唯三無全日城門隧道巴士路線(下稱「城隧線」)的公共屋邨。

新田圍邨雖然附近地理位置上相當接近獅子山隧道公路,並有大量巴士路線途經獅隧公路,獅隧公路旁亦設有巴士分站,但途經獅隧公路的巴士路線,絕大多數一是經紅梅谷路上落而不經此邨,一是經沙田路上落,經此邨但過站不停,結果只有6條全日巴士路線會服務此邨。該巴士分站提供來往九龍、沙田其他區域和大埔的路線,可見區內居民的交通可謂相當不便。

沙田新田圍邨邨內巴士總站。
沙田新田圍邨邨內巴士總站。
沙田新田圍邨邨內巴士總站。
沙田新田圍邨邨內巴士總站。

至於屋邨商場方面,相信是近年頗受街坊爭議的地方。

屋邨商場的功能,理應是為街坊提供購買日常用品的地方,故此一般屋邨商場總少不了超市、便利店、銀行、藥房、街市及其他售賣民生用品的店舖。

新田圍邨本身地理位置不算相當就腳方便,邨民若果想在邨外其他地方購物,就必須走斜路到下方的秦石邨,或是乘坐巴士到市中心,故此理應在區內開店做生意,可說是近乎獨市,應該生意不會太差才是。

但港女我當日走訪新田圍邨,才發現現實並非如此。

沙田新田圍邨內的唯一便利店 7-11。
沙田新田圍邨內的唯一便利店 7-11。
沙田新田圍邨的公共休憩空間被改建成新.活空間。
沙田新田圍邨的公共休憩空間被改建成新.活空間。
沙田新田圍邨的公共休憩空間被改建成新.活空間。
沙田新田圍邨的公共休憩空間被改建成新.活空間。

新田圍商場先後分別經歷過房署、領展及現時的佛山順聯集團管理。無獨有偶的是,三者接手後,商場的出租率及人流均沒有得到相應的改善,走訪過新田圍商場的話就會感受到當中是有多冷清,只有三兩個街坊會到區內唯一的超市及便利店購物。

改建成新.活空間的公共休憩空間,直到現時亦不得進內,只能從外圍拍攝。
改建成新.活空間的公共休憩空間,直到現時亦不得進內,只能從外圍拍攝。
改建成新.活空間的公共休憩空間外圍。
改建成新.活空間的公共休憩空間外圍。
改建成新.活空間的公共休憩空間外圍。
改建成新.活空間的公共休憩空間外圍。
改建成新.活空間的公共休憩空間外圍。
改建成新.活空間的公共休憩空間外圍。

根據網上的資料及不同媒體的新聞報導,自領展於 2017 年將商場出售予佛山順聯集團後,場內僅有的民生商戶被逼結業,主要道路和升降機被封,洗手間恆常關閉,休憩空間寧願丟空都不讓街坊使用,不單對街坊購買及平時走路帶來相當不便,更讓街坊缺少了一個公共空間作休憩用途。

從新田圍邨民居走至屋邨商場,可見裝潢風格已經是相當不一樣。
從新田圍邨民居走至屋邨商場,可見裝潢風格已經是相當不一樣。
有別於老舊屋邨樸實的設計及色調,商場即使是行人通道設計亦相當繽紛。
有別於老舊屋邨樸實的設計及色調,商場即使是行人通道設計亦相當繽紛。

港女我當日走訪沙田新田圍邨,不難發現屋邨商場的凋零情況。而且更有趣的是,從屋邨老舊一面到屋邨商場色彩繽紛,設計顯得年輕有活力的風格的反差,但同時感受到屋邨的冷清,而且公用空間仍不設對外開放,更讓我不禁反思:究竟何謂活化?活化的實際意義是甚麼?若果我是街坊,看見此情此景的話,到底會有怎樣的感受?

改建後的沙田新田圍邨商場設計相當色彩繽紛。
改建後的沙田新田圍邨商場設計相當色彩繽紛。

【info】
地點:大圍沙田頭沙田頭路 29 號
交通:巴士 89號、281 、282、47x、81K 皆可抵達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若果要用一句形容廣源邨的印象,我會形容它是「隱世沙田版赤柱」,實在一點都不過份。

 

後來翻查資料,才發現原來屋邨曾於1992年,獲香港建築師學會頒發優異獎殊榮。即使今日再看當中設計也完全不覺過時,更有點點典雅味道。

屋邨內的 7-11 及 759 阿信屋同樣也變得典雅。
配合屋邨商場的紅磚牆,連麥當勞也變得古典優雅起來。
配合屋邨商場的紅磚牆,連麥當勞也變得古典優雅起來。

記得第一次去廣源邨,好快就被佢充滿歐陸色彩建築風格吸引着:依山而建的屋邨,加上地標式鐘樓、小庭園、室外拱圓扶手行人電梯,還有商場外牆用上紅磚為主題,連間麥當勞都變得  elegant 起來,極具英國古典小鎮風情。


究竟充滿歐陸古典特色的廣源邨是如何形成?原來一切是出於有「沙皇」之稱,房屋署總建築師江焯勳及其團隊的手筆。

從商場二樓眺望廣源邨的景色。

由於廣源邨所在地非填海得出,故此屋邨同沙田區內其他屋邨最大分別,在於屋邨是依山而建。亦因為以上因素,當時江焯勳團隊在考慮建築時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屋邨入口至住宅大廈嘅高度相差足足約 30 米,即等同 10 層樓。如何讓街坊逛得舒適,即便上落斜也不感到太吃力,於是他們就想到將屋邨以小村落形式設計。

 

當中包括建築 5 棟內有店舖的斜頂小屋,讓街坊可分散上落斜坡時的注意力之餘,更可以返家沿途順道購物,那就可不經不覺地走畢整條斜路。

當然,上述的只係廣源邨其中一部分特危,而且「沙皇」江焯勳手上負責的沙田屋邨,原來許多都是出自他之手,例如禾峯邨、沙角邨、新翠邨、美林邨等。

 

廣源邨共有 6 座大廈。原來大廈命名都好有學問,全部以樹的學名命名,分別為廣楊樓、廣榕樓、廣柏樓、廣棉樓、廣橡樓以及廣松樓。

大家可仔細留意一下廣源邨邨內大廈的中英文譯名對照呢。
大家可仔細留意一下廣源邨邨內大廈的中英文譯名對照呢。

更特別的是,只要細心留意大廈英文命名,不難發現廣源邨的大廈是採取意譯法,而非一般音譯法。例如廣棉樓是 Kapok House、廣楊樓為 Alder House、廣榕樓是 Banyan House(係呀,即係澳門都有,著名五星級酒店悅榕庄Banyan Tree 嘅 Banyan 呀)、廣柏樓是 Cypress House、廣橡樓是 Oak House、廣松樓是 Pine House 等。

之前更聽聞過有街坊反映,原來每座大廈樓下附近真的會有返相應的樹木種植!但拍攝當日我去並沒有特別留意,不過印象中有榕樹、松樹等存在的確是事實。

可說是廣源邨的地標:鐘樓。
可說是廣源邨的地標:鐘樓。

若果大家有到訪過廣源邨,相信對它的簽名式地標:鐘樓會不陌生。

翻查資料,才知道原來鐘樓高 26 米,即大概 9層標準樓宇高左右。

 

至於不少人都想過的問題:究竟鐘樓能否讓訪客進內?答案是不可以!起碼我幾次到訪廣源邨,都從來無見證過它有開放過予遊人訪客,上網翻查資料,亦暫時不見有人記載上鐘樓的事情。

 

不過更有趣的是,許多屋邨都有為自己屋邨入口留下標誌牌,廣源邨亦不例外,至於它的入口標誌牌,同樣採用它的招牌鐘樓,可見鐘樓對於廣源邨及街坊而言是有多重要。

廣源邨門口標誌,同樣以鐘樓外形設計。
廣源邨門口標誌,同樣以鐘樓外形設計。

其實鐘樓背後是如何誕生?

 

關於這件事,出於強烈好奇心(即係八卦)的我梗係嘗試翻查資料。結果當然跟前文提及過,廣源邨建築的背後功臣a.k.a 「沙皇」,即建築師江焯勳有關。

 

以往「沙皇」曾親自解釋鐘樓背後的意義:營造社區歸屬感。

 

在「沙皇」心目中,紅磚外牆,帶有英倫風的鐘樓是他建築師生涯中的得意之作。當年他想到加入鐘樓元素,其實是為了加強街坊對屋邨的歸屬感。

小朋友於廣源邨內嬉戲。
小朋友於廣源邨內嬉戲。

由於時間關係,還是直接引用當年訪問內容。

 

「晚上連城門河對岸也能看到這座鐘樓,一望就知邊度係廣源邨。」

 

事實及時間都證明,「沙皇」的意念是成功營造的例子,希望大家下次有機會去廣源邨時都可以多多留意呢。

 

根維維基百科,廣源商場面積達到 6,077 平方米。有別於一般商場,廣源商場是由 5 座兩層高嘅分體式小商場及 1 座鐘樓組成。

當然,廣源邨沒有一如京都般的情況,但一邊逛一邊有很強烈的感覺,多間商店能夠跟商場英式古典風格融為一體,毫無違和感,真心覺得係超犀利啊。
當然,廣源邨沒有一如京都般的情況,但一邊逛一邊有很強烈的感覺,多間商店能夠跟商場英式古典風格融為一體,毫無違和感,真心覺得係超犀利啊。

此外,商場由於不設冷氣嘅關係,所以亦採取自然露天設計,以及自然通風及透光等。

廣源邨商場內的水池,,成為了不少叔叔伯伯下棋的好地方。
廣源邨商場內的水池,,成為了不少叔叔伯伯下棋的好地方。

另外,根據建築師江焯勳於之前訪問解釋,將商場建築成淳樸古典的紅色小鎮嘅特色,是為了營造屋邨內如村落般的感覺,藉此加強街坊對屋邨的歸屬感。

屋邨內的惠康超市。

不知道為何,我逛廣源邨的時候,看到屋邨內的商場,就突然想起日本京都──為了跟隨當地建築物風格,當地許多商舖都會轉他們的標誌色調配合。

最後一張送上以前遊走廣源邨時,麥當勞仍保留大大個「M」字的標誌,個人覺得這個面貌較有風味。

【info】
地點:沙田城河東小瀝源小瀝源路 68 號
交通:巴士281A、49X、82X等皆可抵達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