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區公屋短評(上篇)!帶你走訪瀝源邨、禾輋邨、沙角邨、美林邨、乙明邨、博康邨、隆亨邨、新翠邨、秦石邨、顯徑邨、恒安邨等12條經典屋邨,細看七、八十年代最精彩的公屋設計與社區風貌。
租者置其屋計劃
大埔區公屋雖然數量最少,卻條條有特色!本篇收錄大元邨、廣福邨、太和邨、富善邨、富亨邨、運頭塘邨、寶鄉邨及富蝶邨的短評,帶你感受大埔社區的獨特魅力與歸屬感。
黃大仙區公屋下篇!本文走訪慈正邨、慈民邨、慈樂邨、美東邨、黃大仙上邨、沙田坳邨、東匯邨、彩輝邨及最新落成的啟鑽苑,10條屋邨短評帶你看盡社區設計與生活點滴。
探索黃大仙區的香港公屋!本篇(上篇)帶你走訪彩虹邨、彩雲邨、富山邨、樂富邨、竹園南北邨等十多條屋邨,以短評方式記錄設計特色與生活故事,感受地道社區魅力。
若以全港18區計算,觀塘是擁有最多公共屋邨的地區,截至現時為止就有35個屋邨,所以一直覺得完成遊走觀塘區的屋邨,絕對是「打大佬」級數的目標。事實上,部分觀塘區的屋邨予人感覺很陌生,畢竟不是每個屋邨都有機會事前接觸或聽聞過,例如下文要講述的彩霞邨,就是其中之一。
說實的,要不是遊走屋邨,相信南昌邨會是少數一個位於市區,但我偏偏就是不曾到訪過的屋邨。記得小時候有印象去過南昌邨附近的富昌邨,而原因只是昔日香港YHA,即是青年旅舍的辦公室,正正就是在富昌邨內,但我以前經常以為富昌邨等同南昌邨,以為較為鄰近南昌地鐵站的就是南昌邨,當然事後才知悉,事實並非如此,自己也搞錯了南昌邨的位置很多年呢。
天平邨位於上水粉嶺新市鎮,前身為天平山村寮屋村,於1986年入伙,是繼祥華邨及彩園邨後,該區第三個落成入伙的公共屋邨。作為香港少數同時擁有Y2、Y3及Y4型設計大廈的屋邨,天平邨在建築設計上別具一格。屋邨落成初期,周邊仍被樓高僅數層的原居民村屋包圍,形成強烈的對比畫面,見證了新市鎮的變遷。
葵興邨是經常被遺忘了它的存在的屋邨。 原因只是,不少人經常記得附近有全港屋邨最多居住人口的葵涌邨,而忘卻了其實位於港鐵葵興站附近,其實都有一個細小但五臟俱全的葵興邨。
山景邨依山而建,全邨9幢大廈就是設置在高高低低的山坡之上,錯落有致。山景邨雖然只有9幢大廈,但公共空間着實比預期中的更大和更闊落,單是輕鐵站就有分山景南及山景北兩個站,可見屋邨的距離大得足以放兩個輕鐵站;雖然屋邨依山而建,但邨內亦設有多條斜路以至行人天橋方便出入,遊走當日天氣轉涼,加上有陽光沐浴下,實在令人感到心曠神怡,相當舒適。
青衣邨是青衣島上的第3個公共屋邨,亦是青衣的屋邨中少數不是以「長」字起頭的屋邨,而它的命名亦相當簡單直接,就是因為青衣邨就是在青衣墟,即是每年夏天都會大搞的戲棚附近,而青衣戲棚亦以它的特色美食聞名。
終於有動力寫有關遊走黃大仙下邨的故事。一直以來久久擱筆,只是因為黃大仙下邨再分為一及二區,兩個屋邨加起來可說是龐然大物,加上資料甚多,要寫它可說是甚花時間。
位於大埔的富善邨,說實的本來不算是很有印象,畢竟它不如廣福邨般方便,屋邨歷史方面也不如大元邨的悠久,但遊走過後,我才發現原來富善邨應該是我目前遊走大埔區屋邨以來,最花時間的一個。
馬鞍山並不是我相當熟悉的區域,基本上除了新港城中心,以往其他地方也不曾到訪過。那麼,作為馬鞍山的第一個公共屋邨,加上去年香港劇集《那年盛夏,我們綻放如花》大熱,劇集更有多個場景均在恆安邨取景,我也實在找不到不遊走恆安邨的理由呢。 事實上也證明了,遊走恆安邨是一個相當正確的決定,而且恆安邨可說是驚喜處處,而且查看歷史資料,才發現屋邨的有趣歷史故事可說是比預期中還要多,遊走可說是一件賞心樂事。
位於大埔的運頭塘邨,說實的,本來就並非我個人相當熟悉的一個屋邨,話雖它相當接近大埔火車站,甚至可說是大埔區內最為接近火車站的一條屋邨,但我偏偏就是一直都苦無機會到此一遊,可能這就是緣份了吧。
紅黃主調、褪色招牌、三角簷篷與地舖小店,當建築與記憶交錯,屋邨的個性悄然浮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