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英國


如果說曼城與Nottingham是這趟旅程的序章,那麼倫敦(London),便是主線正式展開的地方。

今次在倫敦逗留的時間比原本計劃多,原定逗留6日,最終變成逗留了8日。除了因為有更多私人時間,也因為我愈走愈覺得,這裡的屋邨實在太值得記錄。從訪問 Miles Glendinning 教授開始,到親身走訪多條風格各異的公私營屋邨,每一天的行程都充滿驚喜與資訊爆炸。

先旨聲明,本篇文章並未有深入講每一條屋邨的建築風格與社區氛圍——那是留給下一輪專文的內容。但在這裡,我想先記錄這趟「倫敦屋邨朝聖之旅」的由來、脈絡與所見概觀,作為日後系列文章的導讀與總引。

英國倫敦街景日常,伴有春天才盛放的英國櫻花。
英國倫敦街景日常,伴有春天才盛放的英國櫻花。

與 Miles Glendinning 教授的初見:一場難得的訪談交流

先回到3月28日,即是我抵達倫敦的第一天。

抵達倫敦的前一天以至當天早上,其實我內心是既開心興奮,同時又焦慮不已——開心興奮的是因為我可以訪問Miles Glendinning教授,但焦慮同時是不知自己應如何把握機會,趁見面時一次過表達及詢問想知道的訊息。(如果不知道教授是誰,還有他有甚麼著作,有甚麼在研究香港公屋方面的成就,你可以到以下Facebook連結觀看,或再看我日後在網站詳細介紹教授的著作,敬請留意)

終於來到倫敦Euston火車站了。
終於來到倫敦Euston火車站了。


我特意提早抵達倫敦Euston火車站,安頓好行李和心情後,才慢慢乘坐overground到Dalston Junction,即是跟教授見面的地方。

幸好教授很有禮親切,雖然見面訪談時間不長,但他亦毫不吝嗇地講解自己著作《Hong Kong Public Housing: An Architectural and Policy History》的由來、理念及寫作歷程,以至於他如何看待香港公屋發展,以至街坊身份認同和歸屬感等等。他還鼓勵我將現有香港屋邨記錄以更多更不同方式繼續記錄,並嘗試放在不同平台,真的很感激他專業而實用的建議呢。

對了,要不是教授提及到他有看我的網站英文版,我也幾乎遺忘要更新更多英文版遊走屋邨文章了,之後都要多加努力啊!!!!!

極為難得與《Hong Kong Public Housing: An Architectural and Policy History》作者及教授Miles Glendinning的合照。
極為難得與《Hong Kong Public Housing: An Architectural and Policy History》作者及教授Miles Glendinning的合照。

倫敦第一條屋邨巡禮:Worlds End Estate 的起點

同日見完教授後,我跟其中一位駐倫敦的街坊交收明信片和書本(笑),然後一起逛我在倫敦遊的首個公共屋邨(Council House):Worlds End Estate,真的很感激!

名字極有詩意,實際建築有點似屯門兆康苑及觀塘順緻苑混合版的Worlds End Estate。
名字極有詩意,實際建築有點似屯門兆康苑及觀塘順緻苑混合版的Worlds End Estate。

建築師帶路:Trellick Tower 與 Holmefield House 的對比散步

然後另一天我跟「Save Choi Hung Estate」版主Don Hong,一起逛了極為著名和具代表性的Trellick Tower,以及它旁邊的Holmefield House,風格很不一樣!有專業駐英建築師陪同帶路,他的專業講解也讓我對Council House多了理解,真的很多謝你呢。

可說是近代倫敦公屋代表的Trellick Tower。
可說是近代倫敦公屋代表的Trellick Tower。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2 preset

除了閒逛屋邨,中間也跟Don分享交流了很多有關香港屋邨的認識和資訊,當中尤其對他主張的保育彩虹邨多了份了解,我日後也會撰寫文章,講述自己是怎樣看待彩虹邨重建,請密切留意啊!

Brunel Estate。
Brunel Estate。

除了上述屋邨,我另外還有參觀的倫敦公共屋邨不算太多(畢竟還有其他事情,包括私人事務要處理),但對我來說已經收穫甚豐呢!包括Brunel Estate和Golden Lane Estate;另外還有看看兩個公共屋邨以外的Private Estate,包括Barbican Estate和Brunswick Centre,以上每條屋邨會日後撰寫更深入文章講解,同樣敬請留意啊。

這個角度看極似九龍富山邨平台影子的Golden Lane Estate。
這個角度看極似九龍富山邨平台影子的Golden Lane Estate。

為何集中逛倫敦的屋邨,而非其他城市?

其實未出發前,我都曾想過,既然今次已經來到英國,不如也順便安排去其他城市參觀屋邨?畢竟,不少人都知道,英國最早期的Council House例子並不在倫敦,例如最具代表性的英國公屋,莫過於是位於Sheffield的Park Hill。只不過,當我真正來到倫敦後,很快便發現——原來倫敦的屋邨密度遠比我預期中高、分佈亦比想像中集中得多,加上地鐵與公共交通系統極為方便,對於行程有限、需快速移動的旅人來說,倫敦簡直是「屋邨一日遊」的天堂

Barbican Estate。
Barbican Estate。

更重要的是,倫敦的屋邨在設計風格上變化極大,由戰後現代主義、粗獷主義(Brutalism)、到後期更融合地景與人本設計的社區規劃,類型與視覺風格非常豐富。例如 Trellick Tower 的強烈垂直感與混凝土質感,Golden Lane Estate 的色彩與模組化建構,甚至 Worlds End Estate 那份像堡壘又像迷宮的整體設計,單是視覺與空間感受已足以讓我著迷。而私營屋苑如 Barbican Estate 和 Brunswick Centre 更展現了建築師與城市規劃師對「自給自足」式社區設計的極致實驗精神。

Brunswick Centre。
Brunswick Centre。

與此同時,對比我之前在曼城和Nottingham所見,倫敦屋邨的「鮮明性」確實更高。不是說曼城或其他城市的屋邨沒特色,但倫敦的屋邨不少位處市中心或近地標位置,建築設計也更講求標誌性與視覺衝擊,在行走當中更容易留下深刻印象與情感連結。當我發現即使不刻意安排行程,也能在同一區域輕鬆遊覽三至四個風格迴異的屋邨時,我就知道,這趟「倫敦屋邨朝聖之旅」選擇集中火力在首都,完全是正確的決定。

難得有人為我拍下自己在「倫敦富山邨」的Golden Lane Estate的相片。
難得有人為我拍下自己在「倫敦富山邨」的Golden Lane Estate的相片。

飛行小記還是屋邨專文?筆者的選擇障礙時刻

接下來的文章,就是我這位筆者的交叉點時刻了——先寫較為輕鬆 / 無關痛癢的飛行體驗和劣食大國的飲食日誌,還是直接進入正題,詳細寫以上多條倫敦屋邨屋苑的所見所聞?大家記得拭目以待呢。

一定要好好記錄自己在短短數小時內,密集式搜尋和閱讀香港公屋相關文章的時刻,地點是在RIBA總部圖書館(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
一定要好好記錄自己在短短數小時內,密集式搜尋和閱讀香港公屋相關文章的時刻,地點是在RIBA總部圖書館(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
再來個倫敦工作番外篇:大英圖書館(British Museum)。
再來個倫敦工作番外篇:大英圖書館(British Museum)。

更多2025年英國遊屋邨文章閱讀:


香港屋邨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先旨聲明:本篇文章為遊記散文,寫的時候都比較隨心,類似日記形式,故此沒有甚麼組織及章法可言,敬請見諒XDDDDD

乘坐了接近19小時的飛機,從香港到芬蘭赫爾辛基,最後在2025年3月25日,成功抵達英國曼城(Manchester),還記得抵達的時候,是接近當地時間早上10時,累得要命啊啊啊啊啊。

在Macclesfield留宿的日子,恰巧看到附近櫻花盛放。
在Macclesfield留宿的日子,恰巧看到附近櫻花盛放。

初到英國的錯配春天與暖心接機

其實這次不是我第一次到訪曼城,對上一次到訪,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是2012年的冬天;但曼城的機場,我倒也是第一次踏足。

可能是因為非尖峰時段的關係,加上我乘坐的航班人數不多,抵達曼城機場時,不用排長龍,非常快就成功入境過關,職員的態度還出乎意料地親切和Chill,着實令我有點意外,那種效率之高並不是一般在英國以至歐洲體驗到的(笑)。

還記得踏出機場的時候,我就發現糟糕了——自己完全低估了曼城氣溫之低,說就是春天,但這裡是英國,經緯度比北海道更高;加上當天下着毛毛細雨,體感溫度其實跟香港的冬天的濕凍無異!雖然我本身不是怕冷體質,但我的行李箱內只有三數件長袖和薄身外套,其餘的不是短袖就是背心(我怎會那麼蠢,真的將英國春天看成是香港的春天!),而且最關鍵是——身上一件頸巾絲巾都沒有,救命啊!!!!!

很喜歡討食物的鄰居貓。
很喜歡討食物的鄰居貓。

幸好住在曼城的朋友:Celia和她丈夫阿和,很快就駕車到機場迎接我,然後我就快速的塞自己到車廂裡取暖,真的很多謝你們的及時雨啊。

甫到朋友Celia的家,第一隻看到的貓貓不是她家中的貓,而是她!
甫到朋友Celia的家,第一隻看到的貓貓不是她家中的貓,而是她!

寄宿在Macclesfield:意外發現音樂人的故鄉

準確點來說,在英之旅的開頭三數天,我都是住在朋友Celia和阿和的家中(真的十萬個感激!想說住宿的旅費真的省卻了不少),而他們其實是住在一個名為Macclesfield:一個位於曼城南方26公里之外的小鎮。但沒想到,一個我之前從來沒有聽說過的小鎮,原來是一位曾影響我甚為深遠的音樂人的家鄉!下文會詳細解釋更多。

Macclesfield地方不大但感覺頗舒服。
Macclesfield地方不大但感覺頗舒服。

本來在到達朋友家後,我以為自己不用休息也可以出去,但朋友還是勸我不如先洗澡和休息,之後再計劃去哪裡也可以——反正在曼城的日子和時間相對充裕,而私人事務也是在倫敦才處理。唯一肯定的是,我在出發到英國前先聯絡了曼城的讀一書店,本來只是想擺下三兩本書寄賣就算,但後來店長Leo說不如索性舉行作者見面會,但這也是三兩天後的事了;至於位於Nottingham的同呼吸書店,其實我也是臨上飛機前才正式聯絡,也是心想擺放三兩本書和明信片寄賣就算。

Macclesfield地方不大但感覺頗舒服。
Macclesfield火車站。

怎料我一睡,就是凌晨3時醒過來(身體未論應時差),吃了點朋友買的飯後,然後再睡覺,一睡就是早上接近8時了。

怎麼會變成賞喵之旅!?(誤)
怎麼會變成賞喵之旅!?(誤)

從拜山到Nottingham:一場音樂情懷的致敬

好了,是時候要說說在英第一站是去哪處還有做甚麼事了——就是先到超市買花,然後拜山,然後乘火車到Nottingham,再到同呼吸書店。

可能你在納悶:為甚麼要拜山?我有親戚在英國有墳墓嗎?

非也非也。其實我拜訪的,是一位在高中時期,曾影響我甚為深遠的音樂人:Joy Division的主音Ian Curtis

拜山前經過一個公園,看到圖中的遊樂設施,第一時間想到的竟然是新界洪水橋的洪福邨——因為邨內也有類似的設施。
拜山前經過一個公園,看到圖中的遊樂設施,第一時間想到的竟然是新界洪水橋的洪福邨——因為邨內也有類似的設施。
拜山前經過一個公園,看到圖中的遊樂設施,第一時間想到的竟然是新界洪水橋的洪福邨——因為邨內也有類似的設施。

這位音樂人你可能未必聽過,不知道這位年僅23歲就離世的主唱一生有多傳奇,他和樂隊做的事到底有多影響後世音樂發展;你也可能沒有聽說過何謂Post Punk音樂,但當年他們黑暗得令人不覺地沉溺的音樂,真的陪伴了我高考的時光,同時很根本地影響自己日後聽音樂的取向和口味。

在Macclesfield火車站附近看到Joy Division主音Ian Curtis的壁畫,不得了。
在Macclesfield火車站附近看到Joy Division主音Ian Curtis的壁畫,不得了。

要不是朋友Celia的家距離Ian Curtis的墳墓只有不到半小時步程,我也一生也未必有機會拜訪他的墳墓。

Ian Curtis的墓。
Ian Curtis的墓。

以下送上Joy Division的首本名曲,同時是Ian Curtis的墓誌銘:Love will tear us apart。

在同呼吸書店的廣東話相遇與小小寄賣奇蹟

拜山過後,是時候要做正事——乘火車到Nottingham。

遊走香港屋邨誌書本。

本來以為到Nottingham的同呼吸書店放下書本和明信片後,應該會有點時間逛逛市中心和吃點東西。但原來人在異鄉,能遇見同樣說廣東話,同樣來自香港的街坊,加上人在距離亞洲甚遠的歐洲,更格外有親切感。

結果最後是留至6時多,即是書店關門時間才離開呢XDDDDD

我在位於Nottingham的同呼吸書店門前留影。
我在位於Nottingham的同呼吸書店門前留影。

書店店長看到我後,第一句是:「沒想到你的反應會這麼冷靜呢。」

同呼吸書店。
同呼吸書店。

然後我拿出準備好的書本和明信片(糟糕,我只是準備了三數本,我以為會賣不出,怎料店長本人已經先要一本XDDDDD),店長她很用心的揀選明信片,再慢慢分類和數數量。看到帶過來的明信片一排排的列出的時候,我才發現,原來自己一直在做的事,都是非常瘋狂而浩瀚LOL

快快手簽書!
快快手簽書!

幸好,雖然所帶的書本數量嚴重地少,但有屋邨明信片補救,最後看到店長揀選得一臉滿足,我也感覺到無以名狀的滿足了。

排起來原來視覺效果甚為震撼的屋邨明信片海。
排起來原來視覺效果甚為震撼的屋邨明信片海。

Chester半日短遊:古城與現代運河之間的靜好

下一站:切斯特(Chester)。

去曼城讀一書店的作者見面會前,Celia也很好好人,可能她知道我需要休息,於是第二天先帶我到Chester,然後黃昏回到曼城參與作者見面會。

在前往Chester的火車途中,我收到一個極為震驚的消息——我可以跟《Hong Kong Public Housing: An Architectural and Policy History》作者,同時是研究香港公屋權威之一的Professor Miles Glendinning在倫敦訪問見面!!!

那時內心可說是相當激動而且複雜:我竟有機會跟研究香港公屋權威見面!?我應該要跟他說甚麼,問甚麼問題才不失禮?除了是幸運,還是幸運。唯一遺憾是當時手上沒有帶教授的書籍,否則我一定會拿給他簽名!

算了算了,還是先到Chester放空一下吧,之後的事情留待作者分享會後再算(但明明跟教授的見面就是第二天的中午)。

關於Chester,我長話短說,因為遊走的時間略短XDDDDD 但可以說的是,Chester跟我以往遊歷Canterbury和York等地方很不一樣,感覺上比較宜居和舒服,生活節奏也很閒適。

我在Chester拍下最喜愛的相片——教堂外的櫻花盛放。
我在Chester拍下最喜愛的相片——教堂外的櫻花盛放。

遊客多嗎?不是少但肯定不算多,至少跟Cambridge等相比,人就少得多了,而且相對少見亞洲人面孔。

Chester

我個人最喜歡Chester的部分,反而是它較為現代化的運河一帶,如果要我單是在這裡坐一整天,我也有信心地說「I can do this all day」(笑);反而它古城的部分,雖然環境真的頗美,有點像德國南方小鎮,但可能之前我在德國見過類似小鎮太多,而且古城一帶相對觀光化,故此不算是有很大的感受。

Chester
Chester
Chester

曼城作者見面會:從緊張到感動的交流時刻

再下一站:曼城(Manchester)與讀一書店。

再送上多一張Chester火車站的海報,頗美的。
再送上多一張Chester火車站的海報,頗美的。

事隔十多年,今日的曼城比我感覺更像是香港的屯元天:人很多很繁華,基本設施和商店娛樂也很齊全,既有雙層巴士又有輕鐵,有些街道看起來像是上環;但整體的vibe你不會覺得它是一線城市,就是有種身處屯元天的熱鬧感覺就是了。(留意,絕不是貶義)

典型的曼城市中心面貌。
典型的曼城市中心面貌。

然後我和Celia成功趕到作者分享會開始前,來到讀一書店。

我在曼城讀一書店門外留影。
我在曼城讀一書店門外留影。

讀一書店跟在地舖的同呼吸書店很不一樣。讀一書店身處在一幢樓高約三四層的大廈內,地下是畫廊,需要拾級而上才到書店。

讀一書店面積比同呼吸書店更小,但柔和的燈光,加上同樣盡是繁體中文書籍,也不知不覺的讓我安心起來。

讀一書店的作者見面會,當時我應該在細想下句要說甚麼?
讀一書店的作者見面會,當時我應該在細想下句要說甚麼?

本來我也不甚緊張,但在作者見面會開始前約5分鐘,我才驚覺——仆街!我好似冇諗過今日要講咩準備啲咩!連deck都冇準備過!

然後又突然有點慌,不知道在見面會中會有多少人出席,我應該說甚麼好。

但想着想着,本來以為只有小貓三兩隻的作者見面會,最後也有十數人出席呢。

明明都是與讀者交流討論,不是第一次,但畢竟受眾跟以往的很不一樣,開始說的時候,看到讀者們都很溫文爾雅,很安靜,我還憂心自己會說錯甚麼。

讀一書店的作者見面會。
讀一書店的作者見面會。

但隨着開始有人發問,開始訴說自己與香港屋邨的感情,那時我才發現,其實大家都只是比較內斂,但當中對香港屋邨情意結,以至在簽書和簽明信片時,大家終於放開多點,甚至表示對自己的支持,其實真的是感動不已。

Chester

有人為了參加見面會而穿州過省而來;亦有人為了參加見面會,明明曼城市中心塞車得要緊,也堅持前來參加;這讓我感動到幾乎想哭。

聽到大家鼓勵我要繼續代替他們,在香港要遊走剩餘的屋邨,還有鼓勵我要為下一本書而努力的時候,我內心只想着兩件事:我回到香港後要更努力了,還有……我真的帶得太少明信片和書本。(苦笑)

Chester

放心,即使是很多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屋邨,但可能對某些人而言,都是有它的獨特回憶和價值,同樣有需要被記錄和被看見之處,日後會繼續努力,尤其希望今年之內完成遊走261條香港屋邨,以及會更用心地寫每一篇香港屋邨文章。

至於新建的屋邨,放心,同樣會繼續記錄,一個也不能少。

個人很喜愛的一張海報(笑)。
個人很喜愛的一張海報(笑)。

多謝你們。

Chester

總結與感謝:一切都沒有白費

本文寫得有點長,多謝大家閱讀至此。在此再一次多謝朋友Celia和阿和的幫忙和給我借宿,以及很多謝同呼吸書店店長,還有讀一書店店長Leo,還有如此有心參加作者見面會的每一位。你們的出現令我感覺到自己與香港屋邨,以至香港的羈絆,同時亦讓我知道,當初這個看似無聊的記錄,一切都沒有白費,而且原來對大家都有着非一般的意義,多謝。

接下來的文章,就是講述遠遊英國的壓軸:倫敦(London),部分較為深入介紹的文章將會採取付費制,敬請密切留意!

終於要離開Macclesfield,要出發到倫敦了。
終於要離開Macclesfield,要出發到倫敦了。

在英港人開設書店推介:


昔日出國遊屋邨文章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沒想到,事隔八年,即是2025年,我終於再次踏足歐洲,再次踏足大英帝國的土地。

去英國前,首先要乘坐接近14小時的飛機,到達芬蘭首都:赫爾辛基(Helsinki)轉機。
去英國前,首先要乘坐接近14小時的飛機,到達芬蘭首都:赫爾辛基(Helsinki)轉機。

說實的,本來今次遠行是處理一些私人事務,心想只逗留約9天就好了。還好私人事務比預期中快完成和順利得多,然後再發現在英國,可以做的事遠比想像中的更多,結果「妹仔大過主人婆」,後來索性改機票多留數天,除了是讓遠遊更舒適,有多點私人時間,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更多時間處理本來想著是「搭單」,是Bonus的事務。

在Helsinki轉機時,意外地發現仍未開門營業的機場姆明主題咖啡店:好可愛啊啊啊 😍
在Helsinki轉機時,意外地發現仍未開門營業的機場姆明主題咖啡店:好可愛啊啊啊 😍
果然是Helsinki的機場,室內設計不含一點多餘成份,一切設計好!簡!約!
果然是Helsinki的機場,室內設計不含一點多餘成份,一切設計好!簡!約!
終於可以踏上大英帝國的旅途了。

但跟以往到倫敦機場很不一樣,今次選擇到曼城(Manchester)入境。
終於可以踏上大英帝國的旅途了。
但跟以往到倫敦機場很不一樣,今次選擇到曼城(Manchester)入境。

旅行以外的任務清單:從寄賣到訪談

今次英倫遊的任務,撇除私人事務,主要為:

1/ 到在英香港人分別在Nottingham及Manchester開設的書店,放下自己的書和明信片寄賣(怎料後來在曼城索性變成作者見面會);
2/ 探望在曼城和倫敦的朋友,有些更很好,索性一起遊當地屋邨;
3/ 看看英國的屋邨(主要是Council House,其次才是Private Estate);
4/ (很突發地)跟《Hong Kong Public Housing: An Architectural and Policy History》作者——Professor Miles Glendinning訪問見面。

在位於Nottingham的「同呼吸書店」內拍照。
在位於Nottingham的「同呼吸書店」內拍照。

當我打這篇文章的時候,意味着我已經回港了,並努力地適應時差LOL 

意外地在曼城「讀一書店」舉行很臨時很趕急的作者見面會。
意外地在曼城「讀一書店」舉行很臨時很趕急的作者見面會。

回港後的回望:原來得着比預期更多

與此同時,今次事隔8年的英倫之旅,其實收穫比想像中豐富很多:

1/ 完全地低估了在英港人對香港屋邨的情意結,結果不論書本及明信片銷情大家反應都很好,而且見面交流內容都是相當有質素;
2/ 跟Professor Miles Glendinning的訪問見面,可謂極為珍貴而獲益良多的經驗,日後會推出全篇與教授訪問的付費文章,敬請期待;
3/ 看看英國的屋邨,再對照香港的屋邨,歷史背景和建築風格大相徑庭,但英國尤其倫敦的屋邨比預期中更有驚喜,有更多記憶點和看點(之後會分批推出遊走倫敦屋邨的文章,同樣敬請留意呢。);
4/ 事隔8年,但感覺到今日的英國跟2017年的英國很不一樣:至少今次遊英,我至少有一半時間都是在見香港人,說廣東話,那份對於自己的身份認同很獨一無二,同時很感觸。

小城Chester真是個好地方呢。

家與根的思考:這一程旅途帶來的問題

是的,近年真的有不少香港人都會選擇移民到英國生活,至少我那十餘天的遠遊,就能感受其中。

但今次亦令我反思不少問題:是否每個移民的人都是風光或開心地離開香港?他們在英國的生活,真的如很多仍然留港的人想像般美好嗎?到底香港屋邨與在英港人有着怎樣的連繫和羈絆?

小城Chester真是個好地方呢。
小城Chester真是個好地方呢。

說到底就是——怎樣才算是家,怎樣才算是屬於自己的根?

相信是不少1997年前出生的香港人的共同回憶。
相信是不少1997年前出生的香港人的共同回憶。

直到寫這篇文章的一刻,我還在想着想着,還未找到答案。

如圖,不解釋。
如圖,不解釋。

下一篇預告:從曼城與Nottingham說起

說起來有點沉重。不如還是先寫點輕鬆的,下回文章繼續是免費文章,先寫寫自己在首站——曼城及Nottingham的所見所聞吧。

最後可跟大家說,在英國我也有放空的私人時間——至少在小城市Chester就是了。
最後可跟大家說,在英國我也有放空的私人時間——至少在小城市Chester就是了。

在英港人開設書店推介:


昔日出國遊屋邨文章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