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英國公屋


如果說曼城與Nottingham是這趟旅程的序章,那麼倫敦(London),便是主線正式展開的地方。

今次在倫敦逗留的時間比原本計劃多,原定逗留6日,最終變成逗留了8日。除了因為有更多私人時間,也因為我愈走愈覺得,這裡的屋邨實在太值得記錄。從訪問 Miles Glendinning 教授開始,到親身走訪多條風格各異的公私營屋邨,每一天的行程都充滿驚喜與資訊爆炸。

先旨聲明,本篇文章並未有深入講每一條屋邨的建築風格與社區氛圍——那是留給下一輪專文的內容。但在這裡,我想先記錄這趟「倫敦屋邨朝聖之旅」的由來、脈絡與所見概觀,作為日後系列文章的導讀與總引。

英國倫敦街景日常,伴有春天才盛放的英國櫻花。
英國倫敦街景日常,伴有春天才盛放的英國櫻花。

與 Miles Glendinning 教授的初見:一場難得的訪談交流

先回到3月28日,即是我抵達倫敦的第一天。

抵達倫敦的前一天以至當天早上,其實我內心是既開心興奮,同時又焦慮不已——開心興奮的是因為我可以訪問Miles Glendinning教授,但焦慮同時是不知自己應如何把握機會,趁見面時一次過表達及詢問想知道的訊息。(如果不知道教授是誰,還有他有甚麼著作,有甚麼在研究香港公屋方面的成就,你可以到以下Facebook連結觀看,或再看我日後在網站詳細介紹教授的著作,敬請留意)

終於來到倫敦Euston火車站了。
終於來到倫敦Euston火車站了。


我特意提早抵達倫敦Euston火車站,安頓好行李和心情後,才慢慢乘坐overground到Dalston Junction,即是跟教授見面的地方。

幸好教授很有禮親切,雖然見面訪談時間不長,但他亦毫不吝嗇地講解自己著作《Hong Kong Public Housing: An Architectural and Policy History》的由來、理念及寫作歷程,以至於他如何看待香港公屋發展,以至街坊身份認同和歸屬感等等。他還鼓勵我將現有香港屋邨記錄以更多更不同方式繼續記錄,並嘗試放在不同平台,真的很感激他專業而實用的建議呢。

對了,要不是教授提及到他有看我的網站英文版,我也幾乎遺忘要更新更多英文版遊走屋邨文章了,之後都要多加努力啊!!!!!

極為難得與《Hong Kong Public Housing: An Architectural and Policy History》作者及教授Miles Glendinning的合照。
極為難得與《Hong Kong Public Housing: An Architectural and Policy History》作者及教授Miles Glendinning的合照。

倫敦第一條屋邨巡禮:Worlds End Estate 的起點

同日見完教授後,我跟其中一位駐倫敦的街坊交收明信片和書本(笑),然後一起逛我在倫敦遊的首個公共屋邨(Council House):Worlds End Estate,真的很感激!

名字極有詩意,實際建築有點似屯門兆康苑及觀塘順緻苑混合版的Worlds End Estate。
名字極有詩意,實際建築有點似屯門兆康苑及觀塘順緻苑混合版的Worlds End Estate。

建築師帶路:Trellick Tower 與 Holmefield House 的對比散步

然後另一天我跟「Save Choi Hung Estate」版主Don Hong,一起逛了極為著名和具代表性的Trellick Tower,以及它旁邊的Holmefield House,風格很不一樣!有專業駐英建築師陪同帶路,他的專業講解也讓我對Council House多了理解,真的很多謝你呢。

可說是近代倫敦公屋代表的Trellick Tower。
可說是近代倫敦公屋代表的Trellick Tower。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2 preset

除了閒逛屋邨,中間也跟Don分享交流了很多有關香港屋邨的認識和資訊,當中尤其對他主張的保育彩虹邨多了份了解,我日後也會撰寫文章,講述自己是怎樣看待彩虹邨重建,請密切留意啊!

Brunel Estate。
Brunel Estate。

除了上述屋邨,我另外還有參觀的倫敦公共屋邨不算太多(畢竟還有其他事情,包括私人事務要處理),但對我來說已經收穫甚豐呢!包括Brunel Estate和Golden Lane Estate;另外還有看看兩個公共屋邨以外的Private Estate,包括Barbican Estate和Brunswick Centre,以上每條屋邨會日後撰寫更深入文章講解,同樣敬請留意啊。

這個角度看極似九龍富山邨平台影子的Golden Lane Estate。
這個角度看極似九龍富山邨平台影子的Golden Lane Estate。

為何集中逛倫敦的屋邨,而非其他城市?

其實未出發前,我都曾想過,既然今次已經來到英國,不如也順便安排去其他城市參觀屋邨?畢竟,不少人都知道,英國最早期的Council House例子並不在倫敦,例如最具代表性的英國公屋,莫過於是位於Sheffield的Park Hill。只不過,當我真正來到倫敦後,很快便發現——原來倫敦的屋邨密度遠比我預期中高、分佈亦比想像中集中得多,加上地鐵與公共交通系統極為方便,對於行程有限、需快速移動的旅人來說,倫敦簡直是「屋邨一日遊」的天堂

Barbican Estate。
Barbican Estate。

更重要的是,倫敦的屋邨在設計風格上變化極大,由戰後現代主義、粗獷主義(Brutalism)、到後期更融合地景與人本設計的社區規劃,類型與視覺風格非常豐富。例如 Trellick Tower 的強烈垂直感與混凝土質感,Golden Lane Estate 的色彩與模組化建構,甚至 Worlds End Estate 那份像堡壘又像迷宮的整體設計,單是視覺與空間感受已足以讓我著迷。而私營屋苑如 Barbican Estate 和 Brunswick Centre 更展現了建築師與城市規劃師對「自給自足」式社區設計的極致實驗精神。

Brunswick Centre。
Brunswick Centre。

與此同時,對比我之前在曼城和Nottingham所見,倫敦屋邨的「鮮明性」確實更高。不是說曼城或其他城市的屋邨沒特色,但倫敦的屋邨不少位處市中心或近地標位置,建築設計也更講求標誌性與視覺衝擊,在行走當中更容易留下深刻印象與情感連結。當我發現即使不刻意安排行程,也能在同一區域輕鬆遊覽三至四個風格迴異的屋邨時,我就知道,這趟「倫敦屋邨朝聖之旅」選擇集中火力在首都,完全是正確的決定。

難得有人為我拍下自己在「倫敦富山邨」的Golden Lane Estate的相片。
難得有人為我拍下自己在「倫敦富山邨」的Golden Lane Estate的相片。

飛行小記還是屋邨專文?筆者的選擇障礙時刻

接下來的文章,就是我這位筆者的交叉點時刻了——先寫較為輕鬆 / 無關痛癢的飛行體驗和劣食大國的飲食日誌,還是直接進入正題,詳細寫以上多條倫敦屋邨屋苑的所見所聞?大家記得拭目以待呢。

一定要好好記錄自己在短短數小時內,密集式搜尋和閱讀香港公屋相關文章的時刻,地點是在RIBA總部圖書館(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
一定要好好記錄自己在短短數小時內,密集式搜尋和閱讀香港公屋相關文章的時刻,地點是在RIBA總部圖書館(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
再來個倫敦工作番外篇:大英圖書館(British Museum)。
再來個倫敦工作番外篇:大英圖書館(British Museum)。

更多2025年英國遊屋邨文章閱讀:


香港屋邨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沒想到,事隔八年,即是2025年,我終於再次踏足歐洲,再次踏足大英帝國的土地。

去英國前,首先要乘坐接近14小時的飛機,到達芬蘭首都:赫爾辛基(Helsinki)轉機。
去英國前,首先要乘坐接近14小時的飛機,到達芬蘭首都:赫爾辛基(Helsinki)轉機。

說實的,本來今次遠行是處理一些私人事務,心想只逗留約9天就好了。還好私人事務比預期中快完成和順利得多,然後再發現在英國,可以做的事遠比想像中的更多,結果「妹仔大過主人婆」,後來索性改機票多留數天,除了是讓遠遊更舒適,有多點私人時間,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更多時間處理本來想著是「搭單」,是Bonus的事務。

在Helsinki轉機時,意外地發現仍未開門營業的機場姆明主題咖啡店:好可愛啊啊啊 😍
在Helsinki轉機時,意外地發現仍未開門營業的機場姆明主題咖啡店:好可愛啊啊啊 😍
果然是Helsinki的機場,室內設計不含一點多餘成份,一切設計好!簡!約!
果然是Helsinki的機場,室內設計不含一點多餘成份,一切設計好!簡!約!
終於可以踏上大英帝國的旅途了。

但跟以往到倫敦機場很不一樣,今次選擇到曼城(Manchester)入境。
終於可以踏上大英帝國的旅途了。
但跟以往到倫敦機場很不一樣,今次選擇到曼城(Manchester)入境。

旅行以外的任務清單:從寄賣到訪談

今次英倫遊的任務,撇除私人事務,主要為:

1/ 到在英香港人分別在Nottingham及Manchester開設的書店,放下自己的書和明信片寄賣(怎料後來在曼城索性變成作者見面會);
2/ 探望在曼城和倫敦的朋友,有些更很好,索性一起遊當地屋邨;
3/ 看看英國的屋邨(主要是Council House,其次才是Private Estate);
4/ (很突發地)跟《Hong Kong Public Housing: An Architectural and Policy History》作者——Professor Miles Glendinning訪問見面。

在位於Nottingham的「同呼吸書店」內拍照。
在位於Nottingham的「同呼吸書店」內拍照。

當我打這篇文章的時候,意味着我已經回港了,並努力地適應時差LOL 

意外地在曼城「讀一書店」舉行很臨時很趕急的作者見面會。
意外地在曼城「讀一書店」舉行很臨時很趕急的作者見面會。

回港後的回望:原來得着比預期更多

與此同時,今次事隔8年的英倫之旅,其實收穫比想像中豐富很多:

1/ 完全地低估了在英港人對香港屋邨的情意結,結果不論書本及明信片銷情大家反應都很好,而且見面交流內容都是相當有質素;
2/ 跟Professor Miles Glendinning的訪問見面,可謂極為珍貴而獲益良多的經驗,日後會推出全篇與教授訪問的付費文章,敬請期待;
3/ 看看英國的屋邨,再對照香港的屋邨,歷史背景和建築風格大相徑庭,但英國尤其倫敦的屋邨比預期中更有驚喜,有更多記憶點和看點(之後會分批推出遊走倫敦屋邨的文章,同樣敬請留意呢。);
4/ 事隔8年,但感覺到今日的英國跟2017年的英國很不一樣:至少今次遊英,我至少有一半時間都是在見香港人,說廣東話,那份對於自己的身份認同很獨一無二,同時很感觸。

小城Chester真是個好地方呢。

家與根的思考:這一程旅途帶來的問題

是的,近年真的有不少香港人都會選擇移民到英國生活,至少我那十餘天的遠遊,就能感受其中。

但今次亦令我反思不少問題:是否每個移民的人都是風光或開心地離開香港?他們在英國的生活,真的如很多仍然留港的人想像般美好嗎?到底香港屋邨與在英港人有着怎樣的連繫和羈絆?

小城Chester真是個好地方呢。
小城Chester真是個好地方呢。

說到底就是——怎樣才算是家,怎樣才算是屬於自己的根?

相信是不少1997年前出生的香港人的共同回憶。
相信是不少1997年前出生的香港人的共同回憶。

直到寫這篇文章的一刻,我還在想着想着,還未找到答案。

如圖,不解釋。
如圖,不解釋。

下一篇預告:從曼城與Nottingham說起

說起來有點沉重。不如還是先寫點輕鬆的,下回文章繼續是免費文章,先寫寫自己在首站——曼城及Nottingham的所見所聞吧。

最後可跟大家說,在英國我也有放空的私人時間——至少在小城市Chester就是了。
最後可跟大家說,在英國我也有放空的私人時間——至少在小城市Chester就是了。

在英港人開設書店推介:


昔日出國遊屋邨文章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