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葵涌

葵盛西邨

說實的,分享關於遊走葵盛西邨前,多少也有些許壓力。事關葵盛西邨可說是最多讀者希望我遊走和分享的香港屋邨,相信沒有之一了。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最後總算成功遊走整個葵盛西邨,恰巧前後兩次遊走都是天氣很好,萬里無雲。亦同時明白為何有這麼多讀者希望我遊走並分享葵盛西邨了。(在此特別感謝舊同事兼前葵盛西邨街坊Kent特意帶路啊)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除了它的特色建築及有趣歷史故事,同時在此宣布——葵盛西邨應該是我目前遊走的屋邨中,遇過的街坊最為好客的一條屋邨。而這點確實是為遊走屋邨加了不少的分數。(笑)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不是誇張,即使是我首次遊走屋邨,就先後遇到保安和恰巧在做運動的街坊,主動分享他們在屋邨見證及成長的故事,他們看到我拍照並知道來意後,就立即很雀躍的分享自身小故事,之後更叮囑我遊走時小心中暑,並教我如何有效率地遊走屋邨,這份買少見少的人情味,確實是相當感動啊。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說了這麼長的前言,是時候要分享自己的遊走體驗葵盛西邨的故事了。簡而言之,遊走完屋邨後,相信我的最喜愛香港屋邨排行榜中,肯定需要加入它到頭五位之內了。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以前看到葵盛西邨的相片,感覺就是——一條較為老舊的屋邨,而且設計格局方面,確實跟在柴灣的興華二邨很類似。無他,兩者均是在相若年份落成,而且採用類同設計的第七型徙置大廈設計,加上大家同樣依山而建,並設有宛如太空船般未來感重設計的大型升降機和架空走廊連接多座大廈,錯綜複雜的布局,稍不留神就會陷入迷宮內,但遊走時反而有種刺激和探險般的感覺,確實是有趣的。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但我認為相比之下,葵盛西邨的建築設計則更為完整,亦見建築師和政府當年規劃屋邨時的野心和心思,這亦讓屋邨自身特色能更突出的呈現,確實有種令我想一去再去,想嘗試探索屋邨更多的魔力。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以前看到葵盛西邨,最記得的當然是多座大廈沿着山建成,形成外觀看來高低錯落有致,大廈與大廈之間高度不一,極具層次感,許多大廈更面向貨櫃碼頭和藍巴勒海峽,大廈位於山上的優勢,確實讓不少單位都擁有極為開揚的景致,同時亦成為屋邨的一大特色。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但這種設計其實亦有暗湧:屋邨主要的商場和街市,以至巴士總站均在山腳,但葵盛西邨多座大廈高度落差極大,足足相差十多層樓高亦是常態。那麼住在山上的居民如果要乘車以至購物,豈不是很不便?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記得兩次遊走葵盛西邨的路線均有所不同,從山上出發走至山下,以及由山腳為起點然後沿路走上山都試過,兩者觀感均很不同,但亦不難發現屋邨在早期規劃時,已想好如何讓山上居民暢通無阻,甚或可避免日曬雨淋下走至山腳,除了前文所言的加裝大型升降機出入,以及架空通道等,仔細一看屋邨的布局,才發現原來由第1座走至第6座,長形大廈是故意採用「橫——直——橫」如工字形的梅花間竹排法,而街坊就可簡單地穿過多座大廈的平台樓層,走至第6座並乘搭升降機下山,而過程是可做到全程有遮擋。這些細節位實在值得一讚。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當然,除了上述設計細節,原來屋邨第2座平台層別有洞天。它是設有一些店舖(不過現時只剩下中醫診所,其他的都已拉上閘了)之餘,從舊同事兼前街坊Kent口中才得知,原來山上大廈在昔日亦設有小型街市和酒樓,此外第1座對出就是小巴總站(今日仍有運作),即是其實以往屋邨在規劃時亦曾設置不同設施方便山上居民。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Kent指指眼前第2座的花園,就是昔日小型街市的位置,但今日則完全找不到它存在過的痕跡了。「街市面積比山下嘅街市更細,都係賣吓啲魚呀菜呀。不過喺我細個時已經唔多街坊幫襯喇,唔知係咪咁所以就索性成個街市鏟平咗。」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對了,葵盛西邨是現時極少數大廈名仍沿用數字,而不設名字的屋邨。對我這個數字控而言,完全是個打卡好地方。(笑)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第一次遊走葵盛西邨時,是從山上出發。當我遊走第1至5座時,那時已心想:地方真的好大!大廈與大廈間不缺公共空間,公園等當然少不了(聽Kent所言原來昔日山上有更多遊樂設施),加上設計相當通風,部分位置更可遠眺貨櫃碼頭景色,即使炎炎夏日在屋邨內穿越,亦不覺壓迫和焗悶,實在無得輸啊!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說實的,一邊遊走葵盛西邨,着實很難不拿柴灣的興華二邨作比較。有關兩者相似之處,早在前文分享,不贅;但兩者分別,當然多的是啊。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個人認為葵盛西邨不論在發展規模和建築設計,可說是比興華二邨完整得多。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以葵盛西邨的一大標誌:宛如未來太空船的大型升降機及大堂為例,一來不論是第6座還是第9座,兩者的升降機均是前後都設有閘門,以達到人流分流作用;另外即使是架空行人路亦設有上蓋,同埋設有窗口作通風之用,據舊同事兼前街坊Kent更表示昔日窗口沒有窗框,涼爽和景觀開揚得多呢。即使炎夏或暴雨日子,也不用擔心會日曬雨淋,同時做到四通八達的作用,單是以上兩點,就已經比興華二邨完善得多了。(興華二邨的升降機只有單邊門,以及半空天橋多為露天)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說回遊走葵盛西邨的體驗。上回較為聚焦在第1至5座,至於第6座則作為接駁山上下的橋樑,可說是起了關鍵的作用。那麼,位於山下的第7座至第10座又是怎樣的一回事?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簡而言之。第7至10座一帶,主要是街坊日常購物、活動及交通的集中地。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其中巴士總站就是在山腳,不得不提它的特色茶水站。茶水站門口仍有保留舊款字體的「九龍汽車(1933)有限公司茶水站」字樣,從葵盛西邨開邨起就屹立多年,相當有懷舊氣息呢。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另外,有別於大部分屋邨商場和街市已翻新重建,葵盛西邨的屋邨商場仍保留70至80年代老舊的模樣,由大刺刺顯示「葵盛西邨」的字體,以至多間老舊小店如餐廳、辦館、髮型屋、石油氣店等的外觀,一切看起來仍停留了在80年代的時光。加上平台一帶甚多老人家全在長椅休憩聊天,或帶着孫兒遊玩,畫面甚為寫意。不知道這是否與地方仍屬房委會管理有關?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雖然同行的前街坊Kent展示了數張昔日葵盛西邨的商場及街市相片,顯示商場街市均有些細節位改建了,但大體而言,商場街市仍保留了往日的風貌,至於人流方面嘛,當然不要期望太多了。但反過來說,屋邨反而有種舒適悠然自得的感覺。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另外,屋邨的社區會堂、郵局,以至屋邨對出的游泳池,都集中在山腳,配合上文提及的商場,街市、巴士總站,以及周邊多間學校及工廠大廈等,可感受到當初規劃葵盛西邨時,想建立完整的街坊生活圈的野心,亦見規劃越趨完整。當然,若果要數小型屋邨社區鼻祖,少不了南區的華富邨,但在此則不贅了。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葵盛西邨第9及10座對出的游泳池。近年很多人拍照打卡的「空中樓梯」,不用石柱及欄杆支撐的樓梯,相當美麗和富特色,原來正正位於葵盛西邨的對出。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據Kent解釋,昔日不少街坊(包括他)夏天時喜愛跑到游泳池玩樂,嬉水後就到附近餐廳及小賣店買點食物補充體力,相當熱鬧。「除了游泳池,葵盛西邨第9及10座地下亦是小朋友的遊樂場之一,加上第9座有大型升降機,人流多,以前大廈門口仍未加裝密碼鎖時,就有住得就近升降機及入口的低層住戶索性將家變身成士多,並售賣便宜的零食給街坊呢。」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但願葵盛西邨內歲月靜好的美麗風景,能一直靜靜的與街坊共渡成長老去呢。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屋邨資料——葵盛西邨(Kwai Shing West Estate)

屋邨類別:出租屋邨
入伙年份:1975
樓宇數目:10
樓宇類型:舊長型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網頁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有關個人對荔景邨的印象,大致上是以下數點:

1.當年考歷史科就是在荔景邨隔壁的學校應考;

2.荔景邨的部分大廈牆身繪畫了太陽等圖案,好有特色;

3.有朋友曾住在荔景邨,記得第一次上她家食飯時走到走廊,那條走廊長得看似無盡的,差點迷路。

荔景邨。
荔景邨。
荔景邨。
荔景邨。

中學時只要乘地鐵外出,基本上都會經過勤景站轉車至荃灣葵芳或九龍一帶,故此當時心裡暗暗認定住在荔景真方便啊。但方便還方便,好不好住就不得而知了。

荔景邨。

荔景邨獨一無二的「邨中廈」

事隔多年後,還是第一次真正遊走荔景邨。今次遊走我才發現,原來荔景邨內是有一座2層樓高的工廠大廈,名字也很簡單,就是「工場大廈」。這種在屋邨內設置工廠大廈的設計可說是獨一無二,相信是為了讓街坊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吧。遊走當日,工廠大廈內大部分單位都沒有營業,相信是因為走訪當日是年初三,工場也正在放假呢。但這亦讓我好奇,究竟工廠大廈有否對外招租和月租是多少?

荔景邨內獨一無二的邨中廈。
荔景邨內獨一無二的邨中廈。

另一個人認為較為有趣的地方,在於以前我一直以為荔景邨只有7座大廈,而那些大廈都是舊長型大廈,已有超過45年的歷史。但原來工廠大廈的附近,是有去年才落成的恒景樓,走訪當日,恒景樓升降機內的木板更是未完全拆掉,可見現時仍為入伙期。單是走訪恒景樓,印象較深刻的是它的遊樂場看起來頗美的,然後就是恒景樓的高與新淨,跟荔景邨內其他大廈形成強烈的對比,感覺也頗有趣的。

去年才入伙的荔景邨恒景樓。
去年才入伙的荔景邨恒景樓。

不設獨立商場 只有平台商店的荔景邨

另外,以前我一直以為荔景邨有獨立商場,而我覺得深紅外牆的商場設計其實也很有特色。但原來嚴格而言,商場是屬於隔壁的悅麗苑,至於荔景邨自己則沒有商場,取而代之的是集中於日景樓和明景樓的平台商店,是很難得的小店的氣息啊。

是個人認為頗漂亮的荔景邨恒景樓內的遊樂場。
是個人認為頗漂亮的荔景邨恒景樓內的遊樂場。
恒景樓內的藍球場也很美。
恒景樓內的藍球場也很美。
從荔景邨看出去的葵涌貨櫃碼頭。
從荔景邨看出去的葵涌貨櫃碼頭景緻。

最後,翻查資料才發現,原來荔景邨樂景樓於80年代發生過情殺案,更導致兩死一重傷,案發單位附近更經常付出鬧鬼。本身是奇案迷的我看完新聞後,終於有點印象,幸好走訪當時沒有記得這宗凶案,否則我應該會有點膽小吧。(誤)

荔景邨內的平台商店及街市。
荔景邨內的平台商店及街市。

【info】
入伙年份:1975、2022(恒景樓)
大廈數目:8
單位數目:4800(截至2022年12月31日)
大廈類型:舊長型、非標澤大廈

資料來源:香港房屋署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堪稱是「全港最美公屋」的祖堯邨聞名已久,說實的我也對遊走祖堯邨有一定的期待,最終亦決定趁初三赤口,不如跟朋友連同麗瑤邨和荔景邨一次過遊走。

結果亂打亂撞下,祖堯邨成為了第一站。

遊走祖堯邨後的印象,就是它果然是全港最美公屋,無改錯名!
遊走祖堯邨後的印象,就是它果然是全港最美公屋,無改錯名!

初到祖堯邨的第一印象就是:好靚啊,真係好靚啊!沒想到新春行大運連同收爐短短數天,已有2個屋邨成為個人至愛的屋邨top5了(另一個就是興華二邨)。

祖堯邨景色。
祖堯邨景色。

言歸正傳,其實我跟祖堯邨亦有點淵源。事關我會考及高考中文科口試,就是在祖堯邨內的中學應考的。而且當時很幸運,兩次都成功奪A,故此心目中早已默默認定祖堯邨可能旺我(笑)。

祖堯邨其中一大賣點,就是它是全港首個設有泳池的屋邨,加上有背後葵涌貨櫃碼頭美景加持,實在無得輸。
祖堯邨其中一大賣點,就是它是全港首個設有泳池的屋邨,加上有背後葵涌貨櫃碼頭美景加持,實在無得輸。

說回遊走祖堯邨的經驗。不少人早已到祖堯邨拍攝美美的相片,珠玉在前,不贅;事實上祖堯邨的設計除了很美麗,例如樓宇的橙黃白色顯得舒服又和諧,整齊的線條以至對稱結構也讓人印象深刻;還有樓宇依山而建,整體屋邨都設計得極富心思,相信居住在祖堯邨的街坊,從家中遠望荔景以至葵涌貨櫃碼頭的醉人風景,尤其在黃昏時間,也會相當享受吧。

祖堯邨商場對出的公共空間。
祖堯邨商場對出的公共空間。
時值農曆新年,祖堯邨屋邨商場亦有新春佈置。

祖堯邨的屋邨命名是紀念房協始創委員關祖堯爵士,它早在1976至1981年間落成,但單從它的建築設計,卻不會有過時的感覺。當年祖堯邨落成時,有很多威水史的,例如祖堯邨就是全港首個設有泳池的公共屋邨,不是開玩笑,屋邨面向葵涌貨櫃碼頭景緻,可跟現時極為instagrammable的infinity pool有得揮,個人認為;另外樓高38層的啟敬樓,是當年全球最高之公共屋邨建築物,祖堯邨更憑著優美的環境設計,完善的屋邨社區規劃奪得建築設計獎項,可見即使在當時,祖堯邨的設計是獲得業界肯定的。

祖堯邨依山而建,故此屋邨內有不少行人天橋方便居民上落出入。
祖堯邨依山而建,故此屋邨內有不少行人天橋方便居民上落出入。

遊走祖堯邨的最大感受,莫過於屋邨的公共空間設計可說是相當有心思。跟近年落成的屋邨不相同,祖堯邨的公共空間明顯是充足和闊落得多。上文講述過,祖堯邨位於山上,全邨8座樓宇均散布於不同高度的平台之上,形成高低錯落有致的獨特視覺效果,並與毗鄰的荔景山互相呼應。

曾經是是當年全球最高之公共屋邨建築物:祖堯邨啟敬樓。
曾經是是當年全球最高之公共屋邨建築物:祖堯邨啟敬樓。

其中祖堯邨最具特色的樓宇設計,莫過於是部分樓宇,例如啟敬樓、啟恆樓、啟勉樓及啟謙樓的錯層式設計,即是一梯兩伙為一個單元,樓宇均由多翼大樓組成,並於每3層設置的空廊或天橋連貫,而每一翼樓宇則由多個單元結合而成。

祖堯邨的升降機大堂。
祖堯邨的升降機大堂。

有關設計目的,是為了加強鄰里守望相助的精神以減低罪案的發生,而開放式大堂也加強了自然通風和採光,各座各翼不同高度令立面更具特色,有助減省大廈建築成本及日後大廈設施運作成本,大廈從外面觀賞,也呈現獨特的美態。

遠眺祖堯邨景緻。
遠眺祖堯邨景緻。

屋邨對於公共空間的如此強調,相信是一來當時對私隱和保安意識沒有這麼強烈,二來是當時屋邨單位設計不算大,但每戶居住人數多,設計師也預計到街坊對於使用屋外的公共空間的需求較大,三來設計師的本意也希望增強街坊對鄰里以至居住地方的歸屬感,所以才在公共空間方面花了不少筆墨呢。例如多設立公園,球場,以及單位走廊特意設計得寬闊一點等等。

祖堯邨其中一個善用公共空間的一點,就是邨內設有多張乒乓球桌,更抵死的是部分桌子更配備球拍和乒乓球。
祖堯邨其中一個善用公共空間的一點,就是邨內設有多張乒乓球桌供人打球,更抵死的是部分桌子更配備球拍和乒乓球。


當然,祖堯邨雖美,屋邨規劃上也花了不少心思,但缺點不是沒有的。例如屋邨的交通不算特別方便,對老人家出入不算很便利(當然,跟往後介紹的麗瑤邨相比,已不算是差了);還有錯層式的樓宇設計,始終不是每層都有升降機,對於老人家和輪椅人士就很麻煩了,故此錯層式大廈設計亦在往後慢慢消失了。

但若果單從遊走屋邨的體驗而言,祖堯邨確實是不負盛名,全港最美屋邨果然是名不虛傳呢。

從升降機大堂俯視祖堯邨。
從升降機大堂俯視祖堯邨。


小小插曲:遊走祖堯邨時,走到專為長者而設的松齡舍,地方雖小,只有3層,但它不設門閘和保安,進內參觀的體驗也是滿有趣的。只是沒有想過,地方空間不算大的松齡舍,我跟朋友也走得差點迷路了……

祖堯邨屋邨指示牌
祖堯邨屋邨指示牌

【info】
地點:葵涌麗祖路1至5號 / 念祖街2及3號 / 榮祖街2至6號
入伙年份:1976/1978/1979/1981
樓宇數目:9
單位數目:2,546
樓宇類型:中央走廊式及露臺走廊式、中央走廊式、錯層式長型、錯層式井字型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荔景麗瑤邨_香港公共屋邨

上文談及到年初三先遊走祖堯邨,然後下一站就是我個人認為甚為隔涉,位於同區的麗瑤邨。

由於麗瑤邨位於地勢甚高的山上,其實從祖堯邨,甚至荔景邨過麗瑤邨,乘搭巴士或小巴可說是較佳的選擇。但當時看看巴士候車時間,動輒就是二十分鐘或以上,而且不知道等候小巴的時間究竟多久,於是跟同行的朋友一起行走到麗瑤邨。

 

麗瑤邨平台風景。
麗瑤邨平台風景。


沒有想過從山上走落山下,再走至山上的路程,雖然根據Google Map顯示,只有短短800米,但艱辛和隔涉程度,實在超乎想像,有一刻真的以為自己在行山。

單是這個體驗,敢說麗瑤邨話雖尚算在市區範圍,但它是我目前遊走過的屋邨中,最unreachable的一個。

麗瑤邨部分大廈為雙塔形,即是大家熟知的井字型公屋。
麗瑤邨部分大廈為雙塔形,即是大家熟知的井字型公屋。


千辛萬苦下,終於到麗瑤邨了。

首先映在我眼前的,反而是外觀較新的榮瑤樓。跟麗瑤邨大部分的井字型及舊長型大廈不相同,榮瑤樓於1999年落成,是和諧式大廈單位設計的小型單位大廈,看起來跟其他麗瑤邨的大廈相當割裂。

麗瑤邨榮瑤樓。
麗瑤邨榮瑤樓。


說回麗瑤邨的歷史。麗瑤邨的命名,是源自附近的地名荔枝嶺和灰窰角,而且麗瑤邨是按前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的規格與標準興建,是首個獲得煤氣供應的公共屋邨。

遊走麗瑤邨前,得悉榮瑤樓旁邊設有燒烤場,只供本邨居民租用,屬於全港唯一一個設有燒烤場的公共屋邨。但遊走當日只見中葵涌公園入口有個燒烤場,當時亦有人不亦樂乎地燒烤,傳出陣陣食物及炭香,未知有關燒烤場,是否就是網上所指的邨民限定燒烤場?

遠眺麗瑤邨的風景。
遠眺麗瑤邨的風景。


正式走進麗瑤邨一帶,最深的印象,莫過於它的荒蕪,荒蕪得很寧靜。

話雖年初三,偶然也遇見有人前來麗瑤邨拜年,但總體而言,邨內可說是人煙稀少,連屋邨內營業的店舖,也是五隻手指就可數完,連超級市場也幾乎不見街坊,氣氛相當冷清。唯一較深印象的,就是辦館內有2隻相當可愛的貓咪。

麗瑤邨邨內的士多貓,秘密流量密碼。
麗瑤邨邨內的士多貓,秘密流量密碼。
麗瑤邨街市背後的旋轉樓梯,極富線條美。
麗瑤邨街市背後的旋轉樓梯,極富線條美。
極為冷清的麗瑤邨街市。
極為冷清的麗瑤邨街市。

不過氣氛冷清是一回事,交通不便和邨內日常生活配套亦是事實,不過若果能因此而換上優美和寧靜的居住環境,加上公屋租金便宜,相信不少人也願意搬來居住吧。

【info】
地點:下葵涌
入伙年份:1976年
樓宇數目:5
單位數目:2,800(截至2022年9月30日)
樓宇類型:舊長型、小單位大廈、雙塔式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