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遊走香港公屋

白沙、順風、靜海、海鷗、海港……夕陽輝下,微風吹起白沙,海鷗的嗷嗷叫聲劃破了海港的寧靜;海水被斜陽照得波光粼粼,多艘漁船停泊在避風港,一切就是如此的寧靜和美好。

這是我知道漁光村內的大廈名字時,首先聯想到的畫面。

漁光村,香港仔。
漁光村,香港仔。

作為現存房協轄下歷史最悠久的出租屋邨,漁光村位於香港仔,由於香港仔的傳統漁港背景關係,故此命名之。據房協解釋,興建漁光村的目的是為香港仔沿岸及水上居民,以及鴨脷洲的居民提供廉租房屋,同時作為基層公務員宿舍。

作為市區與郊區的交界,遊走漁光村確實感受到難得的寧靜。

漁光村,香港仔。
漁光村,香港仔。

此外,漁光村其實是由著名華人建築師阮達祖設計,漫步細看之下,才發現屋邨內細節驚喜處處,同時體驗到何謂因時制宜,以人為本。畢竟屋邨最重要的還是居住在內的人,他們才是屋邨的核心,屋邨的主人公。

漁光村,香港仔。
漁光村,香港仔。

坊間買少見少!富特色大廈中央走廊

漁光村其中一個特色之處,在於直到今日,並非所有大廈都設有門閘和保安,較為早期落成入伙的白沙樓、順風樓和海港樓正正就是上述的狀況。於1962至1965年落成入伙的漁光村,它的大廈的中央走廊可說是相當有特色,外觀上可說是跟一般的公屋大廈走廊相當不同。它的樓梯和走廊刻意設計成四通八達,空間寬闊之餘,它的通風採光亦做得相當充足,難怪以往的街坊會如此喜歡在走廊聯誼了。

至於為何大廈走廊會採用這種設計?相信是由於60年代,香港仍然不流行使用冷氣,同時冷氣費高昂,故此設計師會在通風方面更花心思,務求住戶昂使在炎夏都可享受涼風。

漁光村,香港仔。
漁光村,香港仔。
漁光村,香港仔。
漁光村,香港仔。

歷史的痕跡:大廈通花磚牆

既然是在60年代建成的公共屋邨,極具特色的通花磚牆可說是代表那個年代的公屋的標誌之一。漁光村的通花磚牆可見於大廈各個出入口、樓梯位置的圍欄以及樓層之間的格柵牆。通花磚牆的設計所當有趣,主要以正方形和圓形等幾何圖案作主要圖案設計。我第一眼看到的時候,首先聯想到的就是猶如看到遊戲機的手掣上的圖案,方方圓圓交錯排列相當具美感。

但原來通花磚牆都有實際功用,唔係得個樣!固然,點綴環境只是錦上添花,但更重要的是通花磚牆做到通風和採光效果,而且街戶亦可透過磚牆窺視牆身的另一面,增加了空間的趣味性。

另外值得留意的是,海港樓的通花磚牆設計位置,正正就是昔日公用廚房附近,可見通花磚牆正正是有增強通風的作用。

漁光村,香港仔。
漁光村,香港仔。
漁光村,香港仔。
漁光村,香港仔。

街坊百子櫃:矮小樓層的露台格仔風景

漁光村的大廈本身層數不高,最高的也就只有11層左右,而且大廈是呈長條型設計,加上大廈每個單位都設有露台,故此看到數層樓高的大廈如百子櫃般,呈現着每個格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住客風景。

也許我們亦能從那些露台風景,想像一下住在漁光村的街坊,到底是過着怎樣的生活:有些露台盡見大大小小的綠色盆栽,讓露台變成綠色後花園;亦有露台是擺放滿雜物,由舊電視機到書本雜誌以至風扇等統統都有,可說是一個雜亂無章的懷舊博物館;但更多露台是展示七彩繽紛的衣物,這亦是遊走屋邨的玩味之處:從觀察細節中感受住戶生活。

漁光村,香港仔。
漁光村,香港仔。
漁光村,香港仔。
漁光村,香港仔。

本港著名建築師設計屋邨 着重實用性同時以人為本

屋邨設計出自著名建築師之手:1958年,房協委托了著名華人建築師阮達祖,主理漁光村的整個建築工程。阮達祖的建築物作品深受功能主義影響,作品揉合了實用功能及重視建築效率,較為著名的建築物包括舊恒生大廈、東英大廈及永隆銀行大廈等。

漁光村,香港仔。
漁光村,香港仔。

記得首次到訪漁光村,是2016年。當時由於工作關係而需要到訪拍攝漁光村。到訪屋邨時正值春季,看到屋邨內的多棵宮粉羊蹄甲正在盛放,好不美麗和震撼,故此對漁光村印象相當深刻;事隔多年後再次到訪屋邨,外觀上改變不大,外牆並沒有翻新,故此看起來更見殘舊。那時我覺得實在有點可惜:本身屋邨環境不俗,而且相當寧靜,相信是宜居好地方,但隨着屋邨清拆在即,今日的漁光村看起來有點死寂和蒼老,感覺屋邨本身也已接受現實,準備好屋邨即將成為歷史這件事了。

漁光村,香港仔。
漁光村,香港仔。

屋邨資料——漁光村(Yue Kwong Chuen)

屋邨類型:出租屋邨
地點:香港仔水塘道22-30號
落成年份:1962年、1963年、1965年
樓宇數目:5
樓宇類型:長型大廈
樓宇名稱:白沙樓、順風樓、靜海樓、海鷗樓、海港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協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大興邨,屯門。

大十字型公屋樓宇(Cruciform Block)特點及好處懶人包:

  1. 建築結構及基礎上比傳統長矩形更穩定,能抵禦更猛烈的颱風
  2. 由於設計所需基礎較少,故此建築成本上比傳統結構為低
  3. 允許多種不同大小的單位,每層可興建更多住宅單位
  4. 大十字型設計提供5款不同大小尺寸的單位,分別適合5至9人居住,面積由237平方呎至508平方呎不等,大廈設計上窄下闊,適合當時正在轉型的香港家庭社會結構
  5. 每層樓的走廊設計較傳統長形為短,故此亦有利於拉近鄰里關係
  6. 帶來更佳的採光及通風效果
  7. 大十字型大廈樓高30層,較以往傳統公屋為高,大興邨更是曾經擁有全港最高公共屋邨大廈的屋邨
  8. 為居民帶來更優質居住環境及美觀度
  9. 獨特大十字型設計同時為居民賦予一種身份形式及認同,增強對社區的歸屬感
  10. 大興邨為政府首個採用大十宇型設計大廈的屋邨,取代以往傳統的長矩形設計
  11. 大興邨為政府首個公共屋邨項目,採用奧米尼亞平板法(Omnia Slab Method),即是預製混凝土面板,作為內部隔間及外牆的屋邨
屯門大興邨。
屯門大興邨。

部分圖片來源:《Asian Building & Construction》及《The First Two Million》

提及到屯門大興邨,相信不少人第一時間聯想到的,正正是它招牌的大十字型大廈設計——無他,上窄下闊的大廈設計相當有特色,而且高聳入雲的大廈甚有氣勢,型格中亦帶點點的未來太空時代氣息,即使今日再看也不覺過時,而且如此設計的大廈,即使在香港的其他私人屋苑也找不到。

屯門大興邨。
屯門大興邨。

「不過,為甚麼當年的大興邨,會採用大十字型的大廈設計?」

這是縈繞在我心內多年的一個問題。

亦因為如此,我決定嘗試從一堆舊報道和期刊中尋找答案。

圖片來源:《Asian-Building-Construction-August-1980》
圖片來源:《Asian-Building-Construction-August-1980》

因應社會結構而生的設計 新市鎮為最佳試點

有關大興邨較為早期的中文報導,可追溯1976年分別在《工商日報》及《華僑日報》的報道,當時兩篇報道均已預告大興邨將於明年,即1977年年底落成入伙。另外兩篇報道亦已率先介紹大興邨的大十字型大廈設計,並指出大十字型大廈「能夠提供多種面積之居住單位,低層之單位較大,高層者較細。每層樓之走廊較短,因此住戶之間關係更加密切」,可見在報道中已經清楚簡介了屋邨選擇興建住宅成大十字型的原因。

因應1970年代香港人口急速膨漲,市區之居住環境極為擠擁,故此新市鎮亦因此應運而生,至於屯門區則是其中之一。至於當時較為常用的舊長型大廈(Old Slab)已經不足以應付當時人口需求,故此如何利用一幢大廈可安置更多居民,成為當時政府在建屋議題上的主要考慮因素。

屯門大興邨。
屯門大興邨。

至於大十字型大廈,就是在如此背景下所誕生的房屋實驗產物之一。

位於屯門區的大興邨,土地面積較市區廣而寬闊,而且屯門新市鎮當時正處於發展初期,故此大興邨就是一個相當合適的試驗地方。

圖片來源:《The First Two Million》
圖片來源:《The First Two Million》

首個採用十字型大廈設計屋邨有多個原因好處

有關更詳盡的大十字型大廈設計報道,則可見於1977年出版的建築工程期刊《Asian Building & Construction》,當中以更專業,更為建築及工程導向,詳細講解了大十字型大廈不論在建築基礎、結構、以至建屋方法及採用物料等多方面的物事種種,進一步揭開大十字型公屋的神秘面紗,了解當中的背後故事。

圖片來源:《Asian Building & Construction》
圖片來源:《Asian Building & Construction》

期刊中明確指出大興邨為當時香港政府首個採用十字型大廈(Cruciform Block)設計的屋邨,同時因應大廈的性質,政府亦在工程技術方面採用全新方法,大興邨正正就是首個採用奧米尼亞平板法(Omnia Slab Method),即是預製混凝土面板,作為內部隔間及外牆的屋邨,以節省建築時間及人力成本。

那麼,大十字型大廈設計到底有甚麼特點及好處?首先,由於設計所需基礎用地較傳統舊長型少,故此建築成本上比傳統結構為低;此外,期刊中引述了大興邨項目建築師古桃根(Thomas Ku)的講解,「大十字型大廈的建築結構及基礎上比傳統長矩形更穩定,能抵禦更猛烈的颱風」;不過更重要的是,大十字型結構設計,其實是更適合當時人口急速增長的香港使用。古桃根解釋:「由於大廈基礎更為穩固,容許建築物興建更多層數,這亦意味着每幢大廈可容納更多住戶,能為他們帶來更佳的居住環境,同時為居民賦予一種身份形式及認同,增強對社區的歸屬感。」

圖片來源:《The First Two Million》
圖片來源:《The First Two Million》

事實上,大十字型設計的單位,基於它上窄下闊的特性,而且大廈分成4翼,每邊可提供12個單位,可容納居住人數大大提升;同時,大廈提供了5款不同大小尺9的單位,分別適合5至9人家庭入住,面積則由237平方呎至508平方呎不等,適合當時正在轉型的香港家庭社會結構。

為了進一步令大廈更為穩固,大廈外牆身採用鋼筋混凝土,讓30層樓高的大廈承受壓力及拉力更佳之餘,同時有着更好的防震防水能力,對於經常面對颱風吹襲的香港人而言,就可住得更安心。

圖片來源:《The First Two Million》
圖片來源:《The First Two Million》

為日後公屋設計帶來示範作用

雖然大十字型大廈設計並非全無缺點及限制,故此在屯門大興邨及觀塘順安邨後,就再也沒有看到其他屋邨採用有關設計,但無可否認,大十字型大廈設計的出現,其實亦為日後公共屋邨大廈設計帶來參考及示範作用,日後更衍生出如Y型及和諧式大廈等其他經典公屋大廈,可見大十字型公屋大廈的重要性。

注:若果大家對其他公屋樓宇類型都有興趣想知道更多,歡迎留言分享和告訴我啊!


屋邨資料——大興邨(Tai Hing Estate)

屋邨類型:出租屋邨
地點:屯門大興街2-6號、大方街1、2-6號
入伙年份:1977年
樓宇數目:7
樓宇類型:大十字型、舊長型
樓宇名稱:興昌樓、興輝樓、興平樓、興盛樓、興泰樓、興偉樓、興耀樓
發展及建築商:香港房屋署
主要承辦商:Far East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Co. Ltd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香港房屋署、《Asian Building & Construction》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西貢原來有公屋?無睇錯。

外觀十足十豪宅的翠塘花園真的是公屋?也沒有睇錯。

西貢翠塘花園。
西貢翠塘花園。

探索西貢公屋世界

西貢翠塘花園。
西貢翠塘花園。

若不是計劃遊走全港屋邨,我跟許多人一樣,事前完全不知道翠塘花園有出租單位之餘,更是對它零認識,所以未遊走之前,我還以為翠塘花園位置會很偏僻,幸好經google map搜尋和自己從市中心步行一次後,才發現它其實距離西貢市中心很接近。

西貢翠塘花園。
西貢翠塘花園。

若以我從西貢公眾碼頭開始步行,沿着海傍慢行計算,大約10-15分鐘就可到達了。(相信有更快速到埗的方法,歡迎指正提出)

西貢翠塘花園。
西貢翠塘花園。

然後到戲肉部分:沿着海傍遊走,就會看到翠塘路,然後找找入口,走入翠塘花園內遊走。看到翠塘花園的大廈,已經跟一般的屋邨很不一樣——塗上橙黃或淺綠的大廈,樓層明顯偏矮,平均約7至12層左右;仔細看看,才發現大廈頂部以青綠燒磚瓦片鋪上斜屋頂,甚具特色。

西貢翠塘花園。
西貢翠塘花園。


地方雖小但總算有民生配套 鄰近市中心成優勢

再慢慢遊走公共空間範圍:明顯地大廈設計為低密度,至少視覺上已覺得舒服和寬敞得多,裡面有大大小小的園林和戶外廣場,同時設有涼亭、長椅和遊樂場等,並以有蓋行人道貫穿整個範圍,即使身在花園內四周被大廈包圍,亦不覺擠擁,反而抬頭仰望天空,頓時倍覺寫意。加上翠塘花園不是位處最繁華熱鬧的市中心部分,進內就倍覺寧靜。

西貢翠塘花園。
西貢翠塘花園。

眼見屋邨內只有一家惠康超市予街坊購買日用品,還有一家幼稚園。不過不要緊,反正附近就是西貢市中心,要購買其他日用品,或是到餐廳飲食亦尚算方便和多選擇。

西貢翠塘花園。
西貢翠塘花園。

屋苑設計走中國鄉村風 保留鄉村特色

西貢翠塘花園。
西貢翠塘花園。

根據房協影片的介紹,原來翠塘花園設計是以中國鄉村風格為主調,可謂別出心裁。除了上文所述的富有西貢鄉村特色的屋頂外,園林內更有一條如飛龍的有蓋行人道。(弊,當時遊走無仔細留意!)

西貢翠塘花園。
西貢翠塘花園。

此外,整體設計佈局為了使更多單位擁有海景,大廈由東至西逐級而上,使它更能融合西貢鄉郊自然風貌。

西貢翠塘花園。
西貢翠塘花園。


房協第3個「郊區公共屋邨」主要安置漁排漁戶

翠塘花園是房協第3個「郊區公共屋邨」,土地由填海而來。至於為何出現翠塘花園,同樣根據房協的官方資料解釋,原來90年代香港郊區大規模重建,很多西貢原居民都受到影響。故此,翠塘花園主要是為了安置附近的漁排漁戶。

西貢翠塘花園。
西貢翠塘花園。

另外,關於翠塘花園的落成還有另一種說法。根據網站「西貢區掌故」解釋,港英政府在80年代決定興建萬宜水庫。由於水庫的興建,漁民的生計受到極大影響,故此政府就先後興建郊區公共屋邨,以安置漁民,其中翠塘花園就是供未獲任何補償的漁民優先購買。而同樣是屬於西貢公共屋邨的對面海邨,就屬於較為早期為安置漁民而設的屋邨。

西貢翠塘花園。
西貢翠塘花園。

與別不同的第11座:原來是出租單位?

最後,嚴格而言,全邨設有11座大廈的翠塘花園,只有第11座是出租單位,其餘第1至10座,則是屬於房協的「住宅發售計劃」內,換言之可在市場上作私人買賣。以上出租單位與發售單位並存的情況,其實不是個別例子,如油麻地駿發花園、將軍澳茵怡花園、北角健康村等亦是同樣處理。

西貢翠塘花園。
西貢翠塘花園。

所以我覺得,住在以上屋苑的出租單位的街坊,完全是用相宜的價錢,同時擁有着私人屋苑級數的享受啊!

西貢翠塘花園。
西貢翠塘花園。

環境雖優美但交通略嫌不便

西貢翠塘花園。
西貢翠塘花園。

當然,環境相當優美的翠塘花園,亦不是十全十美的。環境清幽的代價,許多時候都是交通相對不便,這情況相信在繁忙時間或遇上交通意外時就更為明顯(苦笑)。

不過若果你能選擇,又願不願意住在翠塘花園呢?

西貢翠塘花園。
西貢翠塘花園。

屋邨資料——翠塘花園(Lakeside Garden)

屋邨類別:住宅發售計劃(第1至10座);出租屋邨(第11座)
地點:西貢翠塘路1號
入伙年份:1997
樓宇數目:11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協官網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位於九龍灣鄰近啟德的啟業邨,是我很早期就有遊走的一個屋邨。記得上一次去是因為籃球場,但今次再度遊走,當中印象最深刻有6件事。(若果想閱讀從前我寫的啟業邨文章可按此連結。)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2 preset

1. 屋邨閒坐的老人家着實很多,同時證明屋邨的公共空間雖然不算大,但很集中,而且相信環境是舒適的。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2 preset

2. 經過翻新的籃球場依舊很鮮艷很奪目,只是強調所謂「香港精神」說實的,不是不好只是感覺有點矯情。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2 preset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2 preset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2 preset

3. 記得以前「長毛」梁國雄就是啟業邨的街坊。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2 preset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2 preset

4. 無意中發現屋邨停車場採用的標誌字體,是80年代流行過的太空體,白底鮮紅粗體圓潤身型的字體設計,加上「嚴禁吸煙」圖示,雖然是80年代設計但極具未來感,今日重看仍覺得有型到喊和不會過時。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2 preset

5. 記得傍晚離開啟業邨時,經過天橋想拍照,然後有位瘦小的老婆婆街坊搭訕,跟我聊起她住的啟業邨,聊起彩虹及坪石邨,聊起麥理浩的十年建屋計劃,聊起她當年就是看着1953年石硤尾木屋大火燒了三日三夜;果然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對於公屋,又多了個活生生的口述歷史。跟婆婆聊得興起,最後婆婆更笑瞇瞇的跟我說聲加油,很期待我日後的作品,很想從中重看自己當年的種種回憶。

那一下我真的感動到想哭。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2 preset

6. 重看自己當初遊走啟業邨,跟今次遊走啟業邨的相片,發現自己開始嘗試着重多了構圖,但更重要是從相片表達及強調居民的日常生活感,希望可以慢慢學習越影越好。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2 preset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2 preset

對了,關於啟業邨,你還會想起甚麼?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2 preset

屋邨資料——啟業邨(Kai Yip Estate)

屋邨類別:出租屋邨
地點:九龍灣啟業道18號
入伙年份:1980
樓宇數目:6
樓宇類型:舊長型、三座相連「I」字型
樓宇名稱:啟祥樓、啟賢樓、啟樂樓、啟寧樓、啟盛樓、啟裕樓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眼見好久都沒有寫過港島區的屋邨,故此不如趁今次寫寫港島區的屋邨吧!南區的屋邨數量其實算不上多,大約9個左右,今次分享的是位於雞籠灣,同時毗鄰香港極為著名的「平民豪宅」華富邨的華貴邨。

華貴邨。
華貴邨。

極為低調的存在

華貴邨。
華貴邨。

對於華貴邨的印象,相信是它可說是相對低調的存在。不是華貴邨本身很低調,只是隔壁的華富邨名稱實在太響噹噹,導致華貴邨的風頭也完全被蓋過了。

華貴邨。
華貴邨。

記得很小時候,已經有聽過華富邨的名字,亦因為如此,我亦同時聽說過隔壁的華貴邨的名字。以前我還以為兩條屋邨是同期興建,可能有着不解的淵源。「既然有華富,隔壁稱為華貴邨,兩條邨名字合併就有富貴之意,意頭很好呢!」我以前心想道。當然,上述的只是小時候無知的我的幻想吧。

華貴邨。
華貴邨。

下文的講述,可能對於華貴邨的街坊不怎公平——很抱歉,畢竟隔壁就是華富邨,實在很難不相提並論和比較起來,但下文我亦盡量分享更多自身對華貴邨本身的感受吧,免得動輒把兩者比較,感覺也不太好的。

華貴邨。
華貴邨。

年輕得多的華貴邨

華貴邨。
華貴邨。

跟有一定歷史,而且在香港公屋發展史中有着重要地位的華富邨相比,華貴邨可說是年輕得多的級數——於1990年落成入伙的屋邨,原來也已有33年歷史;全邨設有6座大廈,而當中有5座就是採用Y4型設計,剩下的一棟,外型呈W形的華愛樓,原來都有少許劃時代的特點:它是港島區首幢小型單位大廈,同時是現時已屬租者置其屋計劃內的華貴邨中,唯一一座仍屬出租屋邨的大廈。若果較為熟知香港公屋樓宇類型的街坊,相信也知道Y型大廈屬於80至於90年代初的產物,可見華貴邨走的年輕路綫,可說是跟以老舊為賣點的華富邨很不一樣呢。

華貴邨。
華貴邨。

既然華貴邨落成入伙時間比華富邨晚得多,那麼它不論在建築設計,以至整體規劃上,相信可理解為成熟期的華富邨吧。事實上,華貴邨5座Y4型樓宇,是按山勢呈半月形排列,務求讓更多的單位可以觀賞海景及山景,並且減低單位間的互望。

華貴邨。
華貴邨。

屋邨外牆設計選用色調盡顯心思

華貴邨。
華貴邨。

此外,起初我遊走時也沒有為意,但原來屋邨外牆的顏色和圖案都別具心思。屋邨外牆選色為配合四周環境,是以地盤的自然地貌為主,並不以海的藍色及山的綠色為主色,配搭灰白色襯托,然後以附近山勢形態作牆身的圖案。大家下次遊走時,也可多加留意呢。

華貴邨。
華貴邨。

屋邨雖小 採用市鎮概念設計

華貴邨。
華貴邨。

除此之外,還記得華富邨在落成時,就以屋邨內設市鎮作概念設計,即是一條屋邨內都可做到小社區般的自給自足作用。事實上,華貴邨也有採用市鎮概念設計,而且更見成熟,屋邨內除了有商場,包括超級市場及銀行、藥房、洗衣店、髮廊等等基本設施,另外設有幼稚園和社區服務中心等設施,另外亦有小巴及巴士等交通配套。而且屋邨設有接駁行人天橋至華富邨,要到圖書館及郵局等都相當方便。

華貴邨。
華貴邨。

美中不足:已關掉的水池

華貴邨。
華貴邨。

其實遊走華貴邨時,起初覺得沒甚麼特別,但事後看回拍下的照片,才發現90年代初落成的華貴邨都相當美麗,不少公共空間細節位都相當有美感。但若要論美中不足之處,相信是屋邨水池已沒有再運作了,據稱旁邊的圓形水飾廣場,更是一個遊樂場與嬉水池雙結合的嶄新概念設計。只可惜除更衣室及洗手間之外,其餘設施都已因屋邨管理等因素而停用至今,感覺上有點浪費了建築師當初的心思呢。

華貴邨。
華貴邨。

屋邨資料——華貴邨(Wah Kwai Estate)

屋邨類別:租者置其屋計劃
地點:雞籠灣華貴道3號
落成年份:1990年
樓宇數目:6
樓宇類型:小型家庭大廈、Y4型
樓宇名稱:華孝樓、華廉樓、華禮樓、華愛樓、華善樓、華賢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大埔富亨邨。
大埔富亨邨。

大埔是我遊走香港公共屋邨以來,相對較少涉獵的地區,至於原因嘛…….其實都是因為有朋友住在大埔區,本來想找身為街坊的朋友帶路,但一拖再拖之下,最終還是作罷。

大埔富亨邨。
大埔富亨邨的新展型大廈。

不過不要緊,早前終於實行遊走大埔屋邨大計,眼見大埔區的屋邨數量其實不算多,只有8個,跟其他區相比已不算多,應該是比較容易KO的一個地區了吧。

大埔富亨邨。
邨內的噴水池。

早前就一口氣遊走了富善邨,還有今篇介紹的富亨邨,感覺滿足得很。

大埔富亨邨。
大埔富亨邨。

大埔區屋邨設計 跟沙田區類似?

大埔富亨邨。
大埔富亨邨。

本身對大埔區的認知和歷史發展不算了解太深,但總體而言,我覺得大埔區也有點點沙田區的影子,即使是屋邨的分佈和設計,其可能由於兩區近乎同期發展,故此兩者總體規劃感覺也較為相近。

大埔富亨邨。
大埔富亨邨綜觀。

關於富亨邨,我首先認知的,應該就是早前中秋節的可愛兔兔佈置(笑),可惜當時難以抽空到場拍攝呢。

長期為人垢病的交通配套

大埔富亨邨。
大埔富亨邨。

另一個我對富亨邨的認知,就是連我這個非大埔街坊也知道的——交通配套方面,跟其他屋邨相比(除了富蝶邨),實不不怎樣恭維。

大埔富亨邨。
大埔富亨邨巴士總站。

遊走過後,我總算能理解一二:畢竟富亨邨跟火車站,不論是大埔墟或是太和站,均有若干的距離;至於邨內巴士總站的巴士,主要依賴71A和71B兩個出入區內的巴士,至於直接出至區外的巴士,日常恆常的路綫則只有271,其他的都是僅限於繁忙時間或通宵服務。以一個有一定歷史的屋邨而言,富亨的巴士配套的確是少得可憐,難怪邨內交通問題會成為街坊長期熱議的議題了。

大埔富亨邨。
大埔富亨邨停車場。

不過,要不是遊走屋邨,我也不知道,原來富亨邨是擁有全港收費最低廉的巴士路綫71B,盛惠$2.3一位,同時它是全港行車里數最低的循環綫。

大埔富亨邨。
富亨體育館。

租者置其屋轄下 反而保留舊屋邨設計特色

大埔富亨邨。
富亨社區中心。

言歸正傳。於90年代初落成入伙的富亨邨,其實在今日已是租者置其屋計劃下的屋邨,換言之即是單位是可於市場上買賣。遊走屋邨久了,我開始發現,不少為租者置其屋轄下的屋邨,反而相對能保留舊時年代的屋邨設計及佈局特色。

大埔富亨邨。
大埔富亨邨。

當中不得不說的,當然是富亨邨位於屋邨商場外的噴水池。噴水池算不上巨大,但湧出的泉水亦相當有看頭,相當生氣盎然。說來很幸運,第一次到訪富亨邨時,正值黃昏,看着夕陽餘暉灑至噴水池的池水中,甚有金光閃閃的效果,看起來更有生氣和美麗,相信這亦是建築師當初規劃屋邨時,希望會有的效果吧。

大埔富亨邨。
大埔富亨邨。

半露天開揚商場設計令人難忘

大埔富亨邨。
富亨商場門口很有特色。

另外富亨邨值得留意的,相信是屋邨商場的半露天設計。門口的招牌深紅外牆,看起來很富設計感,亦讓人一見難忘。至於商場中庭部分,據住在屋邨多年的街坊朋友所言,以前是曾經有過水池,但最終還是填平了,今日則變成小花槽和空地,時有擺檔,感覺甚為浪費了本來的美景呢。

大埔富亨邨。
大埔富亨邨商場中庭。

另外,富亨商場是半露天設計關係,故此商場不設冷氣,但我遊走當日已為夏末,感覺也通風做得好,甚有涼爽的效果;商場頂部部分位置也不是完全密封設計,採光也做得不俗,並增大了空間感和樓底高度,個人也很喜歡的。

大埔富亨邨。
富亨商場的通風和採光設計做得不錯。

至於店舖嘛,我以為商場歷史最悠久的店舖應該是西醫診所。「不是啊,印象中應該文具店才是最悠久的。」朋友說道。

大埔富亨邨。
大埔富亨邨。

屋邨集中Y型及新長型大廈

大埔富亨邨。
大埔富亨邨。

至於富亨邨的大廈,全邨共有8座大廈的它以Y3及Y4型設計為主,個人都頗為喜歡Y型設計大廈,喜歡它外形鮮明,而且Y型大廈地下的公共空間也佔地較廣,街坊出入和休憩也較為舒適。但原來富亨邨也有2座大廈為新長型大廈,不知怎的,兩種類型的大廈放在一起,我覺得甚有未來感,好有型,即使今日再看也不會有過時的感覺。

大埔富亨邨。
大埔富亨邨。

不過之前遊走富亨邨時,已是接近黃昏時間,希望下次可在陽光充沛的環境下再次遊走吧。


屋邨資料——富亨邨(Fu Heng Estate)

屋邨類別:租者置其屋計劃
地點:大埔頌雅路6號
落成年份:1990年
樓宇數目:8
樓宇類型:新長型、Y3型、Y4型樓宇名稱:亨泰樓、亨隆樓、亨昌樓、亨盛樓、亨裕樓、亨翠樓、亨榮樓、亨耀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說實的,一直以來比較抗拒寫近年落成的屋邨,覺得這些屋邨大廈都是採用穩打穩扎式和諧式設計,而且公園及商場等設施相當標準化,住得舒適但甚沒個性。但機緣巧合下有機會走訪調景嶺的健明邨,一於姑且遊走,還看有甚麼新發現。

調景嶺健明邨。
調景嶺健明邨。

令人值得細味的調景嶺過去

健明邨位於調景嶺,而調景嶺的歷史故事其實亦相當值得細味,尤其以往國民黨更曾在調景嶺設反攻大陸基地,青天白日紅旗四處飄揚的壯觀畫面,就是曾經在調景嶺發生。而健明邨的前身,其實就是寮屋區。

調景嶺健明邨。
調景嶺健明邨停車場。

後來1990年代,政府決意發展將軍澳新市鎮,於是將調景嶺寮屋區等清拆,並隨後興建住宅等,包括健明邨。

調景嶺健明邨。
調景嶺健明邨明月樓,仔細留意就發現大廈名稱是以宇宙元素命名。

本以為健明邨內會看不到任何調景嶺的歷史痕跡(早已被它的典型和諧式大廈導致先入為主了),怎料今次遊走有意想不到的發現。

調景嶺健明邨。
調景嶺健明邨。

忘了拍照的「景嶺春秋」的石浮雕

首先健明邨地下位置原來有一幅約12米高,名為「景嶺春秋」的石浮雕,浮雕將調景嶺的今昔景象呈現,並以金屬鑲嵌了星宿圖像,寓意物換星移。但亦有街坊認為石浮雕內有不同的象徵,認為是風水陣。而我到訪當日所見,石浮雕位置極為偏僻,位於車路旁,但健明邨的居民大多經過天橋出入而不經車路,顯得異常的低調。(但我今天忘記了為它拍照,哭)

彷照「九龍皇帝」書法風格浮雕 介紹健明邨歷史

另一可感受到歷史痕跡的地方,就是位於明月樓對出的垃圾場旁牆身,其實是有彷照「九龍皇帝」曾灶財先生書法風格的浮雕,內容寫上「將軍澳女皇昭開拓新天地樂土重現,調景嶺萬歲,健明邨背山面水好環境:廣廈千萬間,寒士盡歡顏。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千千後後建健明,分開一二台」,相信是介紹健明邨的歷史,相當有趣。

調景嶺健明邨。
調景嶺健明邨的浮雕。

鐘樓設計原意:展示昔日調景嶺風貌

其實除了上述兩者,個人認為健明邨還有其他頗有趣的地方。例如從扶手電梯上至明宙樓、明宇樓一帶,則必須經過一個看來已沒有再活動,用途不明所以的鐘樓,它某程度上可說是健明邨的地標(縱然街坊都對它的存在一直感到疑惑及無用)。

調景嶺健明邨。
調景嶺健明邨的「采鐘樓」。

鐘樓名為采鐘樓,健明邨落成初期,塔頂的計時器於日間每小時會發出音樂,鐘樓更可報告濕度及風向等。至於塔樓的外牆以不銹鋼仿造鋅鐵皮的效果,加上一些不規則的窗戶,原來是想模擬昔日調景嶺平房區的風貌。只可惜鐘樓已經停用,加上鐘樓並沒有解說背後的設計理念及用途,而且並沒有對外開放參觀,難怪街坊會覺得建築物是沒用的。

浪費了的屋邨地標:船形噴水池

除了鐘樓,船形噴水池亦是我個人認為是被浪費了的屋邨地標。船形噴水池其實就是在鐘樓的背後,走過幾步能看見。說實的,船形噴水池在屋邨甚為少見,可見設計上其實花了不少心思,只可惜由於管理及安全問題,噴水池的水早已被抽乾,看到的就只有報紙和紙團等垃圾般丟棄在池中央及旁邊,水池就是這樣如此被屋邨及居民冷落。另外據說噴水池是有原調景嶺碼頭四個石躉,還有金屬鐫字的牌文介紹調景嶺歷史。不過位置實在極不顯眼,若不細心留意會容易走漏眼(我就是走漏眼那一位),那時也不禁感到可惜,為何如此有歷史價值的文物會如此不被重視和保育?

調景嶺健明邨。
調景嶺健明邨。

健明邨隱藏宇宙元素在屋邨細節

說實的,今次遊走健明邨,本來預計毫無驚喜,反正它就是典型的千禧後公屋格局。沒想到是次居然會有為數不少的驚喜同時可惜位,若果對調景嶺的歷史有興趣的話,下次遊走健明邨可不妨參觀。撇除調景嶺歷史介紹,其實健明邨本來的設計我亦認為頗有心思,例如屋邨名字及設施設計以宇宙為主題,即使是屋邨內的垃圾桶,其實都是用上星星形狀,若果將宇宙元素發揚光大的話,相信稱健明邨為「宇宙邨」也不過份。


屋邨資料——健明邨(Kin Ming Estate)

屋邨類別:租住屋邨
地點:將軍澳調景嶺嶺光街7、9、15、17號,勤學里3、5、7、9-10、12號
入伙年份:2003年
樓宇數目:10
樓宇類型:新和諧一型
樓宇名稱:健晴樓、健暉樓、健曦樓、健華樓、明宙樓、明星樓、明域樓、明日樓、明宇樓、明月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觀塘區應該是繼屯門、沙田及離島東涌後,另一個有着較為深厚感情的地區。只因從大學畢業後,我的部分工作時間,以及居住地方正正就是在觀塘區內。

觀塘翠屏北邨。

不過說來慚愧,我並非觀塘區的所有屋邨都遊走過,事關觀塘區的公屋就有多達35個,為18區之冠,對我這位公屋愛好者而言,遊走觀塘區公屋實在跟「打大佬」無異。言歸正傳,今次來個「打大佬」屋邨之一,觀塘翠屏邨吧。

觀塘翠屏北邨。

有關雞寮這些年來的歷史

若果是住在附近的街坊,相信不少都習慣稱呼翠屏邨一帶為雞寮。在此稍為班門弄斧一下歷史,全因翠屏邨前身為觀塘徒置區,於1950年代興建,是觀塘最早興建的徙置屋邨。雞寮於1964年及1972年則經歷兩次暴風雨侵襲,造成大範圍山泥傾瀉。記得這段歷史首次讀到,應該是看香港作家黃碧雲的小說《盧麒之死》中亦有提及到。

觀塘翠屏北邨。

後來到1980年代初期,當時政府決意將徙置屋邨重建成甲類屋邨,後來的翠屏邨就是如此誕生。

觀塘翠屏北邨。

翠屏邨於1996年被分拆成翠屏(南)邨及翠屏(北)邨兩者以便管理,翠屏邨亦隨着翠楣樓於1998年落成,為整個重建項目劃上句號。

觀塘翠屏北邨。

是次本文則會以遊歷翠屏(北)邨為主。

觀塘翠屏北邨。

說回翠屏(北)邨,它地方不算特別大,但亦不小,共設有12座樓宇,樓宇工字型、舊長型、Y型到小型單位大廈都有,並由最早期的1982年落成,到1998年都有,中間橫跨了16年。

觀塘翠屏北邨。

翠屏(北)邨地方勝在四通八達,相當具空間感。屋邨商場為迴廊式,故此即使沒有空調,也可靠四周環境通風;商場在翠榆、翠桉、翠柏、翠梓、翠柳樓的基座共2層,以及位於翠榕樓前專為開設酒樓的建築物;據說附近有不少學校,每到午飯時間,成群的學生就會湧到屋邨商場吃飯,相當熱鬧。

觀塘翠屏北邨。

別樹一幟的屋邨商場設計

屋邨商場設計得別具一格,其中一側更設有水池,配上圓角樓梯,線條俐落,只可惜水池的水早已被抽乾,否則看起來應該更寫意悠閑;在水池的對面,滙豐銀行對出位置則有5條高大的樑位,正中央則有房署鮮紅色的標誌,配合樑位上就是民居,近觀的時候則顯得相當有氣勢。

觀塘翠屏北邨。

有別於典型的領展式屋邨商場,翠屏商場雖然同樣有連鎖便利店、餐廳等進駐,同時亦不缺乏屋邨小店,如文具店、鞋店、家電用品店等,讓人重拾往日的屋邨情懷。

觀塘翠屏北邨。

相對之下,翠屏街市則不如商場般熱鬧,眼見商場未被翻新,仍保留舊式屋邨街市的模樣,但人流稀少,不知怎的就是覺得帶點落寞。

觀塘翠屏北邨。

不少老人家都喜歡在翠屏商場地下外的長椅,或是商場二樓外的平台休息,部分老人家更帶着陳皮等在平台曬乾,並一邊看風景。

觀塘翠屏北邨。

個人最喜愛的屋邨風景圖畫

個人甚為喜歡平台上看到的翠屏邨風景。畢竟景觀較為開揚,能飽覽圍繞平台四周的樓宇風景,而且平台有個小小的公園,公園除了有搖搖動物以及滑梯等常見的設施,更設有小型的堡壘型迷宮,感覺尤為有趣過癮。

觀塘翠屏北邨。

走到平台的另一端,遊覽翠屏當日正值周日,不少外傭放假,於是他們靜靜的鋪起野餐墊,在屋邨羽毛球場上的平台聚會,這跟樓下的羽毛球場的熱鬧盛況相比,則顯得寧靜得多。

觀塘翠屏北邨。

翠屏邨可說是觀塘區甚為有特色的屋邨。它未必是最大或是最老舊,但仍能保留到多種八九十年代公屋的特徵,沒有被完全翻新過,這甚為難得,猶如進入了定了格的老舊屋邨的畫面。

觀塘翠屏北邨。

屋邨資料——翠屏北邨(Tsui Ping North Estate)

屋邨類別:租者置其屋計劃
地點:觀塘翠屏道19號
入伙年份:1982年、1986年、1990年、1994年、1998年
樓宇數目:12
樓宇類型:雙工字型、相連長型第一及第三款、新長型、舊長型、小型家庭大廈、Y2型
樓宇名稱:翠榆樓、翠榕樓、翠柳樓、翠梅樓、翠桉樓、翠柏樓、翠梓樓、翠桃樓、翠楊樓、翠樟樓、翠楣樓、翠楠樓高座、翠楠樓低座(租者置其屋計劃不包括翠楣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雖然之前已經寫過一次大坑西邨,但都想趁近日推出了新影片,正正就是遊走大坑西邨的機會,來個舊地重遊,看看還剩下不到半年時間的屋邨,究竟今日面貌是怎樣的。只是沒想到,不過是事隔一年有多舊地重遊,看到的畫面已經是多了悲情和街坊的憤怒,當中的感受可謂五味雜陳。

大坑西邨
桃花依舊,人面全非,很多單位的租戶都已經遷出了。

表達訴求橫額標語滿掛屋邨

近日的大坑西邨頻頻上新聞,原來很簡單,就是因為大坑西邨重建在即,而居民則對負責安置他們的平民屋宇有限公司的安排有所不滿。不滿的內容就不在此詳細講解了,有興趣的話可看看香港另一家媒體集誌社的詳盡報道,但確實近日再度遊走大坑西邨,看似變化不大的風景,其實亦藏起了暗湧。

大坑西邨
大坑西邨
大坑西邨

不難發現,屋邨掛起了不少由街坊發起的橫額和標語,內容盡是他們對政府的不干預及平民屋宇有限公司的安排有所不滿,主要是認為安置政策方面有問題。

大坑西邨
大坑西邨
大坑西邨

可能是重建前的最後遊走

我亦趁今次機會盡快再次遊走大坑西邨,事關屋邨即將於下年,即2024年的3月為租戶遷出期限,之後就會正式重建了。今日的大坑西邨看起來很殘舊,不少外牆油漆更是已經剝落,但若果仔細留意的話,可能都會發現昔日的屋邨其實也風光過,更由於有獨立廚廁緣故,加上裝潢有心思,故此曾有「屋邨豪宅」的美譽。一切都可從屋邨的通花磚牆,還有紅綠黃色的牆身及細節略見一二。

大坑西邨
大坑西邨
大坑西邨

遊走當天是周日下午,同時是國慶假期,但屋邨並沒有因此而熱鬧起來,相反看起來很像愈見冷清,已經不多的店舖很多都已經關門,包括是屋邨招牌店舖之一的髮廊。不知是否因為太多店舖營業,遊走屋邨的時候,竟有種走進廢墟的感覺。

大坑西邨

最後想說的是,今次遊走大坑西邨,不知是否因為受到已知的新聞所影響,感覺也比之前遊走更沉重了點,但亦希望可透過今次遊走,可以更仔細看看大坑西邨,看看這個曾經見證住香港人成長多年歷史的屋邨,究竟最終的面貌是怎樣的。最後最後,當然要記得看看我的遊走大坑西邨YouTube影片,從中了解更多啊!


屋邨資料 – 大坑西邨(Tai Hang Sai Estate)

地點:大坑西街1-9號、窩仔街2-4號、大坑東道99號
入伙年份:1965年、1981年(只限民泰樓)
樓字數目:8
樓宇名稱:民興樓、民強樓、民順樓、民利樓、民康樓、民樂樓、民安樓、民泰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