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遊走香港公屋

觀塘和樂邨是自「遊走香港屋邨誌」在去年設立以來,較為早期完成遊走的一個屋邨。而當時選擇遊走和樂邨的原因,只是因為它很接近我住處。(笑)但除此以外,我其實對和樂邨可說是幾乎一無所知,唯一的印象就是——它的外觀和設計格局看起來真的跟荃灣的福來邨很像呢,畢竟這種7層樓高不設電梯,而且有着很大露台設計的大廈確實不多,所以一看到就覺得和樂邨跟福來邨實在很像呢。

為「白領階級中的低薪人士」而設的屋邨

後來我再翻查資料才知道,原來和樂邨確實是跟福來邨接近同期興建和落成的,福來邨是在1963年落成,至於和樂邨則比福來邨早一年,即是1962年就落成。而且,兩條屋邨同樣是屬於以前的屋宇建設委員會轄下,也就是說都是廉租屋邨,即是為「白領階級中的低薪人士」而設的屋邨。我再看看所謂「白領階級中的低薪人士」包括哪些職業,原來教師、記者、文員和公務員都包括在內。現時唯一沒變的,相信是記者和文員都是屬於低薪的一員吧。

租金由$55至$65一個月起

至於有關和樂邨的最早期租金,翻查大公報在1962年的報導,當時和樂邨接受申請入住,寫明租金為$55至$65一個月,我再嘗試翻查在60年代時的物價,發現當時基層員工的月薪為$200,至於送貨司機更有$300月薪,可見當時和樂邨的租金是相當低廉而且是一般市民大眾可應付的。

言歸正傳,觀塘和樂邨的土地前身是甚麼,實際上已經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和樂邨的位置已透露了點點端倪,它早期的落成不是給低下階層入住的——它的隔壁就是月華街,而當年的月華街可說是中產的聚居地,住在月華街的都不會是窮等人家。(如有讀者知道和樂邨前身是甚麼,歡迎告之)

交通及購買東西極方便四通八達

和樂邨共有11座樓宇,由8座7層及3座舊長型大廈組成,除了新安樓、居安樓和恆安樓,其餘都是採用七層大廈設計,是首個興建新式七層大廈的「屋建會」屋邨。以前我每次乘車經過和樂邨,總以為和樂邨面積特別小,以為它只有眼前三兩座七層大廈而已,但原來真正的和樂邨比想像中面積可說是大得多,而且有道路直接通往翠屏邨,要購物的話又有多一個選擇。事實上,最終建有這種七層大廈的屋建會屋邨,就只有和樂邨和福來邨兩個,這亦是為何兩者看起來格局那麼相似的原因。

屬於觀塘現有第二最舊屋邨的和樂邨地方算不上大(現存最舊觀塘區屋邨是花園大廈),但可以肯定它交通相當便利,可說是做到四通八達,而且附近要購買日常民生用品也很多選擇,即使和樂邨內實際擁有的店舖不多,充其量只有一家超級市場,還有一家759阿信屋,還有一些小型餐廳及五金行等,選擇不算多,但對居民而言其實也不算太重要,畢竟附近就是物華街,再走遠一點就有APM等選擇,選擇可說是相當之多呢。

與邨外熙來攘往成強烈對比

走進和樂邨,有種頗為有趣的感覺,就是屋邨跟邨外的熙來攘往形成強烈對比,和樂邨邨內反而有種頗為寧靜的悠閒感覺。可能因為屋邨內居住的都是老人家居多,每次遊走和樂邨,都會看到老人家們不是坐在公園附近休憩,就是在使用健身設施,但是在附近超級市場或街市買完東西,施施然的慢步回家,感覺甚為寫意的。

和樂邨舊相片放送

最後,有關更多和樂邨的歷史資料,今次不算多,故此不特意放上來了,但可以送上兩張在1963年拍下的屋邨相片給大家,看看當時的屋邨和遊樂場面貌是怎樣的。

圖片來源:香港公共圖書館。(和樂邨:1963年)
圖片來源:香港公共圖書館。(和樂邨:1963年)

屋邨資料——和樂邨(Wo Lok Estate)

地點:觀塘月華街60號
入伙年份:1962年至1966年
樓宇數目:11
樓宇類型:舊長型
樓宇名稱:長安樓、富安樓、恆安樓、興安樓、建安樓、居安樓、民安樓、平安樓、新安樓、泰安樓、義安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 《官塘續建廉租屋宇和樂邨 定明年底建成 共有八幢七層大廈 可容五千餘人》,《大公報》,1961年12月21日
  • 《彩虹邨與和樂邨廉價屋接受申請 申請者之人數起碼應有四名 全家入息每月在四百元至七百元之間 申請信最遲須在下月底之前寄到屋宇會》,《大公報》,1962年2月18日
  • 《廉租屋宇近貌》,《大公報》,1962年10月29日
  • 《屋委會廉價屋近 況四年後全部可容住客廿餘萬人》,《大公報》,1963年12月27日
  • 《和樂邨二期八月入伙》,《大公報》,1965年5月18日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大埔可說是我相對不算熟悉的地區。至於我對於太和邨的印象,其實還停留在大學時期,曾跟同學一起在仍是屋頂形設計的舊式麥當勞中待過通宵的時光。

太和邨麥當勞。
太和邨麥當勞。

我的記憶仍停留在屋仔形麥當勞

那時候的麥當勞改變不如今日般徹底。當時的麥當勞仍是淺啡地磚,仍有麥當勞叔叔雕像,門口還是典型屋仔形狀,配上極為搶眼的紅底黃色「M」字。當時仍將一切視之為理所當然的存在,在這裡不知渡過了多少個跟同學促膝詳談的時光。

太和邨麥當勞。
太和邨麥當勞。

曾經我認為屋仔型的麥當勞,正正是太和邨的標誌,僅此而已。關於太和邨的其他事,大抵還停留在屋邨商場很大很易迷路,還有試過中學時期跟同學到大埔踏單車,而太和邨是其中一站。那時正值夏天,太和邨真的很炎熱,還有不知何故蚊子出奇地多,所以我的記憶還停留在「太和邨有好多蚊」的印象。

太和邨入口。
太和邨入口。

然後大學過後,已經有不知道多少年沒有踏足過太和邨了。即使日後再到大埔,也僅限於廣福邨和附近公園一帶。

太和邨。
太和邨。

直到數個月前一次完成工作後,心血來潮想逛逛多年沒去過的太和邨,想看看那個記憶中的屋邨究竟改變了多少。

太和邨仍保留到可能是最老舊的屋邨商場部分。
太和邨仍保留到可能是最老舊的屋邨商場部分。
太和邨仍保留到可能是最老舊的屋邨商場部分。
太和邨仍保留到可能是最老舊的屋邨商場部分。
太和邨仍保留到可能是最老舊的屋邨商場部分。
太和邨仍保留到可能是最老舊的屋邨商場部分。

繼續一如以往地易迷路的商場

結果——走到商場還是很容易就迷路,但今次亦因迷路關係,才發現太和商場除了很大部分早被領展化,原來仍有保份位於平台層的舊式小店有保留到,例如診所,還有曬相店和文具店,連外牆都是卡其色的點點格仔設計,頗有懷舊感的。

太和邨。
太和邨。
太和邨。
太和邨。

舒服廣闊的屋邨公共空間

另外,要不是今次遊走太和邨,我根本不會發現太和邨的面積是比想中大得多,最記得就是屋邨內盡是80年代常見的Y型大廈設計,原來太和邨共9座大廈中,Y型大廈就佔了6座,只有亨和樓、安和樓和愛和樓是採用同為80年代常見的新長型設計。我個人認為Y型大廈設計通常四周的公共空間都會很廣闊很大,太和邨也不例外,所以遊走太和邨時,也覺得附近公園和遊樂設施等都好大好舒適。

安和樓。
安和樓。
居和樓。
居和樓。
太和邨。
太和邨。

喜愛新居,翠麗雅緻,安福永亨

有趣的是,我上網查找資料,才知道原來太和邨原定是12座大廈,有意思的是大廈名原以「喜愛新居,翠麗雅緻,安福永亨」為名,可見政府給即將入住的街坊寄寓期望。只是後來屬於太和邨第二及三期的三幢大廈,即是雅和樓、緻和樓及永和樓甄選為寶雅苑,並以居屋形式出售,故此最終太和邨才演變為今日的9座大廈。

太和邨。
太和邨。
太和邨。
太和邨。
太和邨。
太和邨。
太和邨。
太和邨。

另外,我在網上找到資料,指太和邨的落成,是用作安置沙田及大埔區的大型臨時房屋區的村民,但孰真孰假則留待之後再探討。

太和邨。
太和邨。

那個已經改變的太和麥當勞

最後,想言歸正傳說說遊走太和邨。最後不得不提的,當然是那個我曾經認為是太和邨地標的屋仔型麥當勞。其實早已透過新聞得知屋仔型麥當勞已不存在,而今日的太和麥當勞,已變成為以「綠色餐廳」為設計賣點的餐廳,設計上當然現代化得多,而且(應該)環保得多,只是當日的想再看麥當勞後的遊樂場,很可惜到訪當天就沒有開放。

太和邨。
太和邨。
太和邨。
太和邨。

看來回憶中的太和邨,還是繼續長駐在心中就好呢,至少它曾經在我心目中是如此美好過。

太和邨。
太和邨。

屋邨資料——太和邨(Tai Wo Estate)

類型:租者置其屋計劃
地點:大埔頭大埔太和路12號
落成年份:1989年
樓宇數目:9
樓宇類型:新長型、Y3型
樓宇名稱:福和樓、亨和樓、喜和樓、居和樓、麗和樓、愛和樓、安和樓、新和樓、翠和樓

資料來源:房委會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對於我這個甚少到柴灣的人來說,翠灣邨可說是在柴灣區內甚為低調的存在,當然位於翠灣邨隔壁的一幢大廈屋邨:翠樂邨也不例外。只因為翠灣邨實在是居民限定,遊客止步的地方——四周只有住宅,甚麼大型的戲院、商場、街市等都沒有,而且跟繁忙的交通大馬路有一定距離,基本上你不是住在該區,實在很難找到理由要特意到那裡。

翠灣邨。
翠灣邨。

不知是否它的先天設定上已經是遊客止步的關係,跟隔壁的漁灣邨相比,翠灣邨就顯得寧靜得多了,加上是平日中午關係,人流更顯得稀少,即使是平日叔叔伯伯鍾情流連的長椅與下棋位,都只見小貓三兩隻。

翠灣邨。
翠灣邨。
翠灣邨。
翠灣邨。

東南亞風情設計的屋邨?

至於人生首次聽說過翠灣邨這個名字,相信是因為學者梁啟智吧。他比我更早遊走全港公共屋邨,當他介紹到翠灣邨的時候,是以「東南亞風情版本的廣源邨商場設計」形容,不知怎的這樣的描述讓我實在很記得。我本身就很喜歡沙田廣源邨(原因不贅了,有興趣知道的可查找我以往寫過的廣源邨文章),至於「東南亞風情版廣源邨」到底實體是怎樣?實在讓我一直很感興趣。

翠灣邨。
翠灣邨。

最終我終於真的到訪翠灣邨,只能說真實的翠灣邨比我想像中還要細小。屋邨本身只有4座大廈,分別為翠福樓、翠壽樓、翠康樓和翠寧樓,共通點是它們都是採用了Y4型的設計,在外觀上很容易辨認。但即使採用Y型大廈設計,大廈地下的公共空間看似已寬闊了,但始終都是改變不到屋邨本身就是較為細小的事實。本身我以為翠灣邨的商場會跟廣源邨差不多大,但實際我想應該只有廣源邨的五分之一吧,基本上可說是「一眼睇晒」。

翠灣邨。
翠灣邨。

但與此同時,我亦理解到為何當初梁啟智會形容翠灣邨是東南亞版的廣源邨商場了。事關翠灣邨的小型商場設計跟廣源邨一樣,是採用了開放及獨立屋式,即是商場就是由數幢獨立的小屋組成,這種設計確實我暫時只在翠灣邨和廣源邨兩者見過,其他香港屋邨目前仍未見過類似的(如知道有其他屋邨有類似設計的商場,請告之),感覺頗為有趣。

翠灣邨。
翠灣邨。
翠灣邨。
翠灣邨。
翠灣邨。
翠灣邨。
翠灣邨。
翠灣邨。

分別只是在於,廣源邨是用紅磚設計,充滿英式風情;至於翠灣邨則是採用紅間白色屋頂,加上商場正中央有一座偏中式設計的涼亭,涼亭正面兩旁都放了石獅子像,感覺真的有點去看東南亞的景色似的。

翠灣邨。
翠灣邨。

當然,翠灣邨的商場規模比廣源邨的細小得多,平均一座小屋就只有一間商店,但勝在感覺頗為獨特,令人容易記得。

翠灣邨。
翠灣邨。
翠灣邨。
翠灣邨。
翠灣邨。
翠灣邨。
翠灣邨。
翠灣邨。

自成一角的翠樂邨

至於個人認為應該是屬於翠灣邨一部分,位於隔壁的翠樂邨,感覺較為新淨得多,畢竟它真的是較翠灣邨晚落成入伙,據指原本翠樂邨確實是屬於翠灣邨的一部分,但後來房署為了方便管理,而將單一幢樓宇分拆成一個屋邨,於是形成今日的狀況。對於翠樂邨,個人的印象實在不怎深刻,畢竟它的設計較為現代化,基本設施齊備但實在沒甚麼亮點可講解,唯一較為記得的是有指翠樂邨的前身其實是漁灣臨時房屋區的一部分,而漁灣臨時房屋區早在1990年代就拆卸了,而當時的居民最終都是被安置了在附近的小西灣邨,僅此而已。加上地理位置實在跟翠灣邨太鄰近關係,故此今次索性一次過寫下兩個屋邨就好了。

翠樂邨。
翠樂邨。
翠樂邨。
翠樂邨。
翠樂邨。
翠樂邨。
翠樂邨。
翠樂邨。
翠樂邨。
翠樂邨。

屋邨資料——翠灣邨(Tsui Wan Estate)

類型:租者置其屋計劃
地點:柴灣翠灣街3號
落成年份:1988年
樓宇數目:4
樓宇類型:Y4型
樓宇名稱:翠福樓、翠康樓、翠寧樓、翠壽樓

資料來源:房委會維基百科

屋邨資料——翠樂邨(Tsui Lok Estate)

類型:租住屋邨
地點:柴灣翠灣街26號
落成年份:1999年
樓宇數目:1
樓宇類型:小型單位大廈
樓宇名稱:翠祿樓

資料來源:房委會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臨近中秋,相信不少人都會選擇食月餅慶祝,而月餅亦是我個人最為喜愛的應節食品,因為它款式多,變化大,當甜品又可以,當作鹹點也可以,可塑性高。但其實除了大型連鎖餅店推出的月餅,有否想過其實自己居住的屋邨,原來隨時都會有自家製月餅可買到?今次就重點推介數個屋邨的麵包小店自家推出的月餅給大家,以支持屋邨小店之餘,同時可以更方便更快捷購買到本土製造的溫暖好味道!

位於樂華邨的森林麵包,可說是屋邨麵包界的KOL,相當有名。
位於樂華邨的森林麵包,可說是屋邨麵包界的KOL,相當有名。

1. 森林麵包,牛頭角振華道70號樂華商場111號舖

位於樂華邨的森林麵包可說是近年屋邨麵包界的KOL,他們自家推出的麵包和酥點,尤其蝴蝶酥,真的好好味!而森林麵包亦有推出不少新式麵包糕點,月餅也不例外,除了傳統的雙黃白蓮蓉月餅,還有推出麻糬口味月餅以及奶黃月餅等,聽到個名都流晒口水!個人為推他們的班蘭奶黃麻糬月餅,味道好天然而且不油膩!

森林麵包月餅。
森林麵包月餅。

不過要留意森林麵包的月餅散賣款式不多而且隨機,若果想試所有口味,建議還是早點到他們的麵包店或是市集預留套裝月餅好了。

森林麵包有不同款式口味月餅選擇。
森林麵包有不同款式口味月餅選擇。

2. Motto Bakery,馬鞍山恆安邨恒安商場2樓219B號舖

恆安邨的Motto Bakery,同區的新港城中心都有分店。
恆安邨的Motto Bakery,同區的新港城中心都有分店。

位於馬鞍山恆安邨的Motto Bakery,賣的主要是新式麵包,個人試過他們價值$13的布甸麵包,味道也相當不錯!他們更有推出流心奶黃月餅也值得一試,並有套裝及散件發售,套裝價為$188/6個,至於散買一件為$28/個(早鳥價)。可留意的是,Motto Bakery除了在恆安邨分門市,同區新港城中心亦有分店。

Motto Bakery有賣流心奶黃月餅。
Motto Bakery有賣流心奶黃月餅。

3. 華樂麵飽西餅 ,彩虹彩虹商場6號地下

位於彩虹邨的華樂麵包西餅。
位於彩虹邨的華樂麵包西餅。

至於座落在彩虹邨的華樂麵包西餅,平時主要賣傳統港式麵包及曲奇,個人試過他們大大塊$6一塊的朱古力曲奇,勁好味勁抵!與此同時,留意到他們亦有售賣流心奶黃月餅,套裝價為$148/6個,不過亦同時設有單買。個人認為華樂的流心奶黃月餅很能做到流心爆漿效果,而且味道吉士和蛋黃味道濃郁。

華樂的流心奶黃月賣$148/6件。
華樂的流心奶黃月賣$148/6件。

4. 馥軒麵包,沙田廣源邨廣源商場4座地下4-5號號舖

馥軒麵包有賣不同口味月餅,由傳統到新派月餅都有。
馥軒麵包有賣不同口味月餅,由傳統到新派月餅都有。
馥軒麵包有賣不同口味月餅,由傳統到新派月餅都有。
馥軒麵包有賣不同口味月餅,由傳統到新派月餅都有。

另外還有在沙田廣源邨的馥軒麵包,據指馥軒麵包在其他地區都有門市,但網上就查找不到相關資料證實。Anyway,馥軒麵包的月餅包裝和賣相以至月餅款式設計都比想像中美和有心機得多,由傳統的雙黃白蓮蓉和伍仁月餅,到低糖口味月餅,以至流心奶黃口味都有。個人則推薦低糖抹茶味月餅,喜歡它不會太甜,有一定回甘香之餘,味道亦相當天然,不會有甚為人工的味道,不過餅皮和餅餡做得稍為分離就有點失色。

馥軒麵包有多間分店,廣源邨是其中一間。
馥軒麵包有多間分店,廣源邨是其中一間。

5. 東京麵包餅食,牛頭角振華道70號樂華商場3樓312號舖

在九龍多個屋邨都有分店的東京麵包餅食,跟上文的華樂麵包一樣,都是以推出大件夾抵食的港式傳統麵包為主,最開心是麵包店內還有賣忌廉卷和厚身朱古力蛋糕,兩個都是$10之內而且超級好味!

在九龍多個屋邨都有分店的東京麵包餅食,是賣傳統港式麵包。
在九龍多個屋邨都有分店的東京麵包餅食,是賣傳統港式麵包。

至於月餅方面,東京麵包餅食的月餅口味偏傳統,例如雙黃白蓮蓉、伍仁月餅和紅豆月餅等都有售賣,不過麵包店亦有售賣流心奶黃月餅和榴槤奶黃月餅等較為新派的口味,而且價錢也不貴,不過是$20/個,相當抵玩,可滿足到不同人士的口味。

東京麵包店以售賣傳統口味月餅為主。
東京麵包店以售賣傳統口味月餅為主。
東京麵包店的奶黃月餅也不過是$20/個,還有榴槤流心月和黑芝麻流心月餅等不同口味選擇。
東京麵包店的奶黃月餅也不過是$20/個,還有榴槤流心月和黑芝麻流心月餅等不同口味選擇。

那麼,究竟以上5間的自家製屋邨月餅味道又如何?哪個比較好味?那就記得看看遊走香港屋邨誌的YouTube影片介紹!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早前終於完成「遠征」,遊走了位於長洲的兩個公共屋邨:長貴邨和雅寧苑。而今次重點講述的,就是較先落成,在1984年就入伙的長貴邨,相信它亦曾經是全港最為南面的屋邨,不過隨着雅寧苑的落成入伙,這情況就已經被打破了。

1984年的長貴邨,圖片來源:香港公共圖書館。
1984年的長貴邨,圖片來源:香港公共圖書館。

房委會第2個鄉郊型屋邨 為原居民而設

位於長洲北面的長貴邨,是房委會第2個鄉郊型屋邨(第一個是大澳龍田邨,之後有機會再詳細講解),同時根據當年《華僑日報》及《香港工商日報》報導,它是房委會轄下第117個公共屋邨。鄉郊型屋邨的特點,主要是它的住宅密度相當低,而且樓層不高,每層單位伙數並不多,為了配合鄉村環境,樓宇刻意興建最高也不過是4層而已,其中長廣樓若果不計算地下樓層,全幢大廈更只有2層,而且每層只有2個單位,而且地下樓層不設住宅單位,堪稱是全香港住宅樓層最少的公共屋邨樓宇。當然,以今日的標準而言,相信不少人都會覺得這樣的大廈設計方式實在不符合效益,但無可否認亦可見政府在規劃屋邨的時候,是花了不少心思在配合屋邨附近鄉郊環境上。

長洲長貴邨環境優美,大廈雖然有18幢但密度相當低。
長洲長貴邨環境優美,大廈雖然有18幢但密度相當低。

眼見長貴邨雖然環境較為老舊,但的確環境實在清幽得多,加上即使全邨共有18座大廈,但由於它興建密度低,依山而建,即使邨有些路段是斜路,但不會覺得走得太辛苦,感覺實在相當舒適,視野亦很遼闊,其實跟長洲同區的村屋差異不算很大。長貴邨正門門口更有中式設計牌坊,而且屋邨的指示牌設計亦極富中式傳統風情,感覺更為跟附近村屋環境等融為一體。

長貴邨。
長貴邨。

市區人士不可申請長貴邨

以前我亦曾好奇過,究竟住在離島屋邨的會是怎樣的街坊,還有市區人可以申請入住嗎?其他屋邨我不敢斷言,但根據當年《華僑日報》在1984年的報導,當年曾有讀者投稿查詢市區人能否申請入住長貴邨,當時房委會答案是給予否定。而且根據《華僑日報》在1983年至1984年間針對長貴邨的報導,已清楚說明屋邨的興建,對於長洲原居民,尤其是因為長洲發展計劃而讓出原來居住土地的居民,他們是有優先申請入住的權利。換言之,現時住在長貴邨的居民,理應是長洲原居民為主。

長貴邨的大廈不多於4層。
長貴邨的大廈不多於4層。

那又難怪會有以上安排,畢竟長貴邨單位數目實在不多,為了興建大廈達到密度低的目的,真正可給予人入住的單位數量當然少,根據房屋署提供的數字,全邨18座大廈只提供約500個單位,而根據最新數字,現時長貴邨的認可居住人口也就只有1,300人而已,比當初預期的2,400人還要少,可見長貴邨不止大廈住宅密度低,連居住人口的密度也相當低呢。

長貴邨日常。
長貴邨日常。

屋邨規劃簡單但尚算完善

那麼,一個擁有18座低密度大廈的屋邨,屋邨內設施多嗎?說實的,說多又稱不上多,充其量有一座籃球場,而遊走當日所見,街坊亦會物盡其用,在籃球場上擺放鹹魚晾乾,的確頗為符合長洲這個設定;還有設有一些長椅等休憩空間,雖然地方不大,但勝在本身長貴邨密度低,的確有種頗寫意的感覺;至於商店方面,本來看到有一間「長貴士多辦館」,但遊走當日就看到它休息,沒有營業,不知道它平日還有營業嗎?

長貴邨內設有籃球場。
長貴邨內設有籃球場。
籃球場旁有人用以曬曬晾鹹魚。
籃球場旁有人用以曬曬晾鹹魚。

有趣的是想不到即使是小小的屋邨,邨內亦設有香港家庭福利會(家福會)的服務中心,可見這類社福中心在屋邨中有着必不可少的地位;加上不少街坊都會選擇以單車代步,情況跟往日到梅窩銀灣邨有點類似,故此屋邨亦有不少地方都是泊了大量的單車。

長貴邨雖小,但都設有社福中心,例如家福會的服務中心。
長貴邨雖小,但都設有社福中心,例如家福會的服務中心。
長貴邨內多單車停泊。
長貴邨內多單車停泊。
長貴邨內多單車停泊。
長貴邨內多單車停泊。

最後想說的是,雖然遊走當日為沒有風的焗促炎夏,還記得一邊遊走,全身也大汗淋漓,但幸好長貴邨本身設計實在舒適得很(除了因為屋邨內樹木草叢多而有較多蚊子),而且原來長貴邨其中一邊更是面向北長洲海峽,實在有種難得的心曠神怡。加上本身長洲雖小,但店舖種類相對齊全,要購買大部日用品都相當方便,相信若果我不是全職在市區上班,也願意搬到屋邨內居住呢。

長貴邨內的遊樂場給小朋友遊玩。
長貴邨內的遊樂場給小朋友遊玩。
長貴邨。
長貴邨。

屋邨資料——長貴邨(Cheung Kwai Estate)

屋邨類別:出租屋邨
地點:長洲長貴路31號
入伙年份:1984年
樓宇數目:18
樓宇類型:鄉村型
樓宇名稱:長緻樓、長豐樓、長歡樓、長發樓、長富樓、長興樓、長景樓、長廣樓、長樂樓、長雅樓、長盛樓、長順樓、長德樓、長榮樓、長華樓、長旺樓、長益樓、長裕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景林邨

個人認為景林邨是一條頗為有趣的屋邨。

景林邨景致。
景林邨景致。

一直以來對將軍澳一帶的屋邨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屋邨類型及規劃上跟天水圍很接近,大抵都是沒有個性的屋邨,邨內設計都是採用插針式建築,大部分都是穩打穩紮但同時予人壓迫感覺和諧式大廈,用盡地方等。但景林邨畢竟是屬於較為早期落成的將軍澳公共屋邨之一,故此仍能看到景邨有着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屋邨的影子。

很美的水池景色。
很美的水池景色。

意想不到的優美水池景色

還記得遊走當日,我進入邨內,穿過商場,看到中式庭園的部分,才發現內裡挺有意思的。中式庭園設有涼亭和小型人工湖,水池內養有錦鯉及巴西龜可供觀賞。另外人工湖旁更有仿漁船的座位,給街坊休憩聊天,加上人工湖當然少不了的小橋流水以及假石山等建築。單看眼前的湖光景色,其實環境比想像中優美和富詩意得多,不會有意識自己是在屋邨內。

意想不到的優美水池景色在景林邨內出現了。
意想不到的優美水池景色在景林邨內出現了。

當然,現實是公園的其他部分,還是看到一眾叔叔伯伯下棋(還是聚賭?不得而知了),還有不少公公婆婆享受陽光浴,坐在公園內或談天說地,或是靜靜的看風景。相信這個中式庭園對不少街坊而言,是打發時間和聯誼的好地方呢。

遊樂設施。
遊樂設施。

其實除了中式庭園部分,在景林商場附近,更有近年難得一見的烏龜池,許多烏龜都優哉游哉的在池內遊走,畫面頗有趣的。

景林邨養龜池。
景林邨養龜池。

全港獨有!屋邨內設觀音廟

除了中式庭園,另一個人認為頗有趣的部分,是景林邨內的花圃位置,設有由坊間自發建成的觀音廟。沒看錯,是在屋邨內,並非屋邨旁。廟宇規模當然算不上大,但遊走當日所見,亦有三兩位善信到廟參拜和燃點燒香,而且廟宇附近亦有數個錦旗飄揚,至少香火比想像中旺盛。

景林邨獨一無二的屋邨內寺廟。
景林邨獨一無二的屋邨內寺廟。
景林邨獨一無二的屋邨內寺廟。
景林邨獨一無二的屋邨內寺廟。

查看網上資料,才得悉廟宇早在約10年前就已駐足景林邨,原因是當時景林邨內多自殺案發生,街坊為求家宅平安而自發建立廟宇。當然,有關廟宇的爭議還是不少,以往就時有鬧上報章新聞,例如有關廟宇是否屬於僭建,應如何處理等,就一直爭議不斷。其實這個議題涉及公共空間的運用,頗為值得探討。

字體別具風色的景林邨字樣。
字體別具風色的景林邨字樣。

當然,要訴說景林邨的其他有趣地方還不少,例如部分公園保留舊式玩樂設施,如矮滑梯和搖搖動物等,還有同樣在景林商場附近,近停車場入口就有書法字體的「景林邨」雕塑等等。

很有趣的遊樂設施。
很有趣的遊樂設施。

遊走景林邨最大的感受,莫過於有些事情還是自己親身感受才是最好,別被一些刻板印象困死自己,才能探索更多身邊物事的有趣之處呢。


屋邨資料——景林邨(King Lam Estate)

屋邨類別:租者置其屋計劃
地點:將軍澳寶琳北路38號
入伙年份:1990年
樓宇數目:7
樓宇類型:新長型、Y3型、Y4型
樓宇名稱:景楠樓、景松樓、景榕樓、景棉樓、景桃樓、景櫚樓、景榆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三聖邨這個地方對我來說,可說是頗為微妙的存在,它的微妙在於——我對它既是熟悉有親切感,同時陌生得很。熟悉的原因在於在我很小時候在屯門長大的時候,其實早已聽聞過三聖邨這個大名,尤其乘坐輕鐵的時候,三聖這個名字更是老是常出現;至於陌生,則是我這個前屯門人,是一次三聖邨都沒有拜訪過,連附近以食海鮮聞名的青山灣一帶海鮮酒家,我也是一次都沒有踏足過,所以究竟三聖邨的外觀是如何,我是毫無概念的。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屯門三聖邨屋邨日常。

所以,當今次終於有機會到三聖邨的時候,我的心情也難掩些興奮,感覺像是終於有機會征服一片處女地了。

「三聖」究竟是何方神聖?

三聖邨算是屯門區內較為早期的屋邨之一,它早於1980年就落成入伙,有逾40年的歷史。三聖邨的興建,主要是用作安置早年在附近漁船居住的漁民,在屯門未發展成新市鎮前,就有着大量漁民聚集在三聖灣和青山灣一帶,而上述提及安置的漁民就是其中一批。至於三聖邨所指的「三聖」,其實指的是孔子、釋迦牟利和老子,即儒、釋、道的三教領袖。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三聖邨全邨只有3座大廈,分別為進漁樓、滿漁樓和豐漁樓。仔細留意到名字的話,相信都有機會猜想到,樓宇的名字都是與漁業有關,而且有吉利的意味,相信這與大部分居民以及三聖一帶的背景有關。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三聖邨進漁樓。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先天優勢下 政府銳意打造的海鮮勝地

事實上,由於三聖邨自身的背景,政府當時早已銳意將屋邨打造成食海鮮必去的屋邨,而政府亦特意在不同細節上強化三聖邨與海鮮之間的連繫,例如早在開邨時,政府特意在屋邨內設有數座熟食亭,而熟食亭賣的就是在附近捕獲的海鮮;至於屋邨更設有多間海鮮酒家,務求讓港人在提及到三聖邨時,第一時間就會聯想到海鮮。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圖片來源:香港公共圖書館,可見昔日三聖邨的景象,附近就是漁船。

時間證明了,政府這個策略是相當奏效,讓三聖邨和青山灣成為繼鯉魚門後,另一港人食海鮮的熱門勝地,屋邨並沒有因為當年發展屯門新市鎮而沉寂下來。即使今日的三聖邨在日間遊走時有點冷清,但亦不難發現三聖邨內,盡是海鮮酒家和小菜館,可見集聚經濟效益所帶來的威力。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三聖邨內有很多的海鮮酒家與餐廳。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屋邨獨有!有多間賣漁具用品店

在三聖邨,找到如此多家的海鮮酒家,這個如此獨特的屋邨現象當然不足為奇。但讓我感到意外的,反而是原來三屋邨內亦有不少賣戶外用品和釣魚用品的店舖,相信這亦跟三聖邨附近青山灣就是釣魚友勝地有關,這個情形在我印象中,真的是三聖邨獨有,感覺很特別。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有趣的是三聖邨內有不少賣漁具的店舖,相信是三聖邨獨有。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三聖邨內也有餐廳小街。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有趣的是三聖邨內有不少賣漁具的店舖,相信是三聖邨獨有。

記得翻查舊日有關三聖邨的報章報道,當時政府將三聖邨描述成位置相當便利,而且充滿商機的地方。確實,三聖邨與食海鮮已成功連繫上,但反倒出入方便,這點的反而不算太同意。畢竟三聖邨跟屯門市中心還是有點距離,我覺得出入不見得特別方便。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既然想吸引遊客到三聖邨食海鮮,冬菇亭當然少不了。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三聖邨日常。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三聖邨日常。

不過,我認為住在三聖邨有一件事是很好好,就是不少街坊的單位都可看到青山灣,可以面向海景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呢。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2 preset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三聖邨的冬菇亭,到了中午就較為悠閒。

最後,遊走三聖邨當日為周末中午,感覺上較為寧靜,而且在邨內休憩的是老人家居多,感覺屋邨有點老化;但未知若果是晚上再來,情況會否變得不一樣,會熱鬧得多?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已消失的互助委員會。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屯門三聖邨。

屋邨資料——三聖邨(Sam Shing Estate)

地點:三聖墟三聖街6號[
入伙年份:1980年
樓宇數目:3
樓宇類型:舊長型、雙連座工字型
樓宇名稱:進漁樓、滿漁樓、豐漁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平時多跟大家分享遊走屋邨的感受,但通常都是圍繞屋邨範圍內遊走。但有否想過,不如嘗試以另一個角度欣賞香港屋邨?隨着九月將至,接着也迎接廿四氣節的「白露」,即代表秋天正式來臨,意味着又是秋日郊遊的好時機。早前有朋友推介一條位於九龍灣屋邨後山的郊遊路線,只消10分鐘就可登頂眺望屋邨靚景,而且路線短而簡單,難度甚低,即可遙望獅子山下的多個九龍東區的屋邨之餘,同時探索自然,認識香港常見的動植物,更可強身健體,讓自己遠離市區呼吸新鮮空氣,可謂一舉數得!

九龍灣平山可望到獅子山風景。
九龍灣平山可望到獅子山風景。

彩德彩福邨的後山

位於九龍灣的平山,位於飛鵝山的南面,正正位於彩德邨和彩福邨的後方。它高188米,由於昔日能夠眺望啟德機場,故此亦有「機場山」之稱。由於平山位於彩德邨和彩福邨後方,加上它難度不高,路線簡單直接,輕鬆易行,故此不少街坊亦喜歡閒時到平山散步或晨運。由起點計算,至第一個遠眺屋邨及獅子山打卡位,只需要10分鐘左右,而走畢整座平山則需要一小時左右,適合時間緊湊,又想忙裡偷閒親親大自然的香港人。

彩福邨。
彩福邨。
彩福邨。

這次我跟朋友先在九龍灣港鐵站B出口集合,然後沿着天橋走,一路看到許多公共屋邨,當中以近年落成的居多,例如彩盈邨、彩德邨和彩福邨。不過今次重點是在山上眺望九龍東區的屋邨,故此上述的屋邨都是留待之後再慢慢遊走吧。

看到斜路,就是彩榮里,記得慢慢走上去,就可到平山起點。
看到斜路,就是彩榮里,記得慢慢走上去,就可到平山起點。

開始屋邨後山郊遊樂!

今次選擇穿過彩福邨,走到彩榮路,然後看到斜路,就是彩榮里,再慢慢走上去,走至盡頭看見迴旋處,就會見到一條直通往平山山頂的長樓梯。由港鐵站慢慢走至平山山腳起點,大約為10至15分鐘的步程,相當方便。

想看美景,記得要先行這條平山樓梯!
想看美景,記得要先行這條平山樓梯!

只要沿着長樓梯,就可慢慢欣賞獅子山和九龍東區屋邨的景致。不過別以為長樓梯就代表極之輕鬆,畢竟是上山,而上山路程全程都是樓梯,若果走得太快,還是會有點氣喘的。從山上至可眺望山下位置,大約需要10至15分鐘左右。雖然幾乎沒有難度可言,但記得要帶備充足的食水,做好防曬措施,以及穿着運動服和行山鞋呢。

看到這種圖書,認住是黑脈蛺蝶!黑脈蛺蝶有着粗黑色的翅脈,後翅更紅色的斑點,就像穿了半截裙般。黑脈蛺蝶喜歡吸食腐果和樹汁,吸食時會伸出黃色像飲管的口器,而朴樹是黑脈蛺蝶幼蟲其中一種食物。
看到這種圖書,認住是黑脈蛺蝶!黑脈蛺蝶有着粗黑色的翅脈,後翅更紅色的斑點,就像穿了半截裙般。黑脈蛺蝶喜歡吸食腐果和樹汁,吸食時會伸出黃色像飲管的口器,而朴樹是黑脈蛺蝶幼蟲其中一種食物。

平山雖然是位於屋邨的後山,其實亦可同時欣賞不少香港常見的自然生態,當中包括許多很有特色的動植物呢。由於朋友是在大學修讀與自然環境和動植物相關的學科,故此今次亦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作生態導賞。原來香港雖為石屎森林,但當中的生物多樣性也不能小覤,單是蝴蝶就有245種,鳥類更多達563種,而植物更是超過3,300種呢,實在是相當厲害!

另外在平山亦可看到巴黎翠鳳蝶,它是體型較大的蝴蝶,黑色的翅膀有着金屬綠色的鱗片,在陽光映照下十分耀眼。

後來再慢慢拾級而上,可看到的風景也越來越遼闊,不少屋邨的景致也陸陸續續映進眼簾!例如剛才經過的彩福邨和彩德邨全貌終於可看到了!

離遠看的話更可看到九龍灣和啟德的風景,相信未有公共屋邨之前,要看飛機升降也是很容易的事呢。
離遠看的話更可看到九龍灣和啟德的風景,相信未有公共屋邨之前,要看飛機升降也是很容易的事呢。
這個角度看很震攝的彩福邨。
這個角度看很震攝的彩福邨。
個人認為是開始打卡一流的「影相位」。
個人認為是開始打卡一流的「影相位」。

別錯過拍攝好機會!

走至中間,終於進入緩坡上山的路段,途中可回望九龍一帶景色,景觀變得開揚起來,更可以遠眺獅子山呢。相信日落時份登山,景政會更為迷人,可看到萬家燈火的夜景呢。

可看到獅子山啊!
可看到獅子山啊!

大家在獅子山下看到的屋邨又有幾多個呢?我以較為接近平山的屋邨為例,就可看到彩雲邨、彩輝邨、坪石邨、彩虹邨等,當然遠望的還可以看到一些位於慈雲山的屋邨,相當美麗呢!而且我倒第一次從山上遠眺彩雲邨的景致,那時候才發現原來彩雲邨真的很大,而且很美麗呢!

遙望彩雲邨。
遙望彩雲邨。
位於飛鵝山山腳的彩雲(二)邨和彩輝邨。
位於飛鵝山山腳的彩雲(二)邨和彩輝邨。
平山更可找到山芝麻,它果實形狀酷似芝麻,因而得名,常見於開闊多陽光的山地原野。每年5-8月是山芝麻的花期,淡紫色的小花十分漂亮。
平山更可找到山芝麻,它果實形狀酷似芝麻,因而得名,常見於開闊多陽光的山地原野。每年5-8月是山芝麻的花期,淡紫色的小花十分漂亮。
這棵看似平平無奇的植物原來是毒草?羊角拗為香港四大中毒草之一,在郊外十分常見。
這棵看似平平無奇的植物原來是毒草?羊角拗為香港四大中毒草之一,在郊外十分常見。

最終終於到頂,成就解鎖!不過個人認為最美麗的屋邨風景,其實反而是在樓梯路的中段,所以大家想拍東九龍屋邨美景的話,記得在緩坡上山的路段多多拍照呢!

終於到平山山頂啊!不過這個是三角測量站,上面刻的亦非政府官方的。
終於到平山山頂啊!不過這個是三角測量站,上面刻的亦非政府官方的。

下山原來都有靚景睇!

之後沿着路就是下山,下山則更為簡單,前往佐敦谷公園的路段都是水泥路,沿路更有樹蔭,只要慢慢下去就可以了,當時我們就向右走,即是下山至佐敦谷公園(沒錯,即是近年的野餐熱點)。正當我以為山上觀賞屋邨靚景告一段落,但朋友突然話其實下山路段都有個驚喜位可以介紹!而當我看到的一刻,心情實在又興奮又激動!

下山可沿路下去,會經過三個涼亭予人休息乘涼。
相信這棵木是死木,所以才會沿木長菇呢。
相信這棵木是死木,所以才會沿木長菇呢。

沒錯,就是下山路段原來正正就可看到「四順」全景,即是公共屋邨的順利、順安和順天邨都可一覽無遺,連順安後的安泰邨也可清晰看到,極之開揚,實在不得之了!

是順利、順安、順天邨和安泰邨!
是順利、順安、順天邨和安泰邨!
輕易看到順利邨和順緻苑,還有順安邨。
輕易看到順利邨和順緻苑,還有順安邨。

更有趣是當我看着四順的風景的時候,看到天上有隻鷹一直在高空盤旋,我猜是在尋找獵物,感覺好威水!

相信是黑鳶,即是俗稱的麻鷹,常於市區上空出沒。麻鷹全身以褐色為主,像魚尾的尾部是重要的辨認特徵。
相信是黑鳶,即是俗稱的麻鷹,常於市區上空出沒。麻鷹全身以褐色為主,像魚尾的尾部是重要的辨認特徵。

最後經過分岔路口,只要左轉就是前往佐敦谷公園,只要沿樓梯下行就可到達公園入口。而公園有洗手間和汽水機,更有不同休憩設施和大草地,大家可盡情休息和野餐。


平山路線資料

行程需時(不計觀賞休息時間):45分鐘
路線距離:全長約1公里
交通:從港鐵九龍灣站B出口沿天橋起步
公共設施 / 補給點:接近起點的彩禧路公園和終點站佐敦谷公園有公廁;終點站佐敦谷公園有汽水機


拍照小貼士

  • 若果帶備相機,宜帶備廣角鏡頭,更能拍攝東九龍屋邨及獅子山全景。
  • 夏天日照時間較長,拍攝Magic Hour和萬家燈火相片效果更佳。

參考資料、部分動植物圖片提供及特別鳴謝

咫尺自然 Nature in my Backyard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大坑勵德邨

提到香港人較為熟知的公共屋邨,除了華富邨彩虹邨南山邨這些打卡公屋外,位於大坑的勵德邨,憑藉它的全港唯一圓筒形設計大廈,同樣成為香港熱門打卡公屋,相信亦是另一不少為人熟知的公共屋邨。不單是香港人,勵德邨多年來更吸引了不少外國旅客前來打卡呢。無他,勵德邨不論是外觀或內部拍照,都有不少instagrammable的地方,着實讓人一見難忘。但作為灣仔區唯一的出租屋邨,勵德邨背後的歷史同樣相當具話題性,由興建時期開始就已話題不斷,在分享自己遊走勵德邨經歷前,當中亦有一些故事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大坑勵德邨。
大坑勵德邨。

紀念前工務司及房協委員命名

在分享自己遊走屋邨體驗前,不如先分享一下有關勵德邨的一些小故事。大家又有否想過,原來勵德邨這個名字,是為了紀念一位前房協委員及工務司而改?以前我聽到勵德邨這個名字的時候,單純以為屋邨命名是房協對居住地的一種寄寓或是期望,但原來事實是,勵德這個名字是真有其人,它的名字正正就是鄔勵德(Michael Wright)!鄔勵德除了是一位工務司,即是專責土地、城市規劃、公共工務等工作,他同時是房協委員,亦是一位建築師。在他任內為房協委員期間,他提出「鄔勵德原則」(Wright Principle),即是主張特別為每個單位設立獨立廚房和廁所,一反過往共用廚房和廁所的設計,故此即使早在1952年興建的上李屋邨,單位都已經是有獨立廁所及廚房,比當時共用廚房和廁所設計好及先進得多,亦可見鄔勵德重視基層的生活質素。

勵德邨對出的Chocolate Rain璧畫。
勵德邨對出的Chocolate Rain璧畫。
勵德邨對出的Chocolate Rain璧畫。
勵德邨對出的Chocolate Rain璧畫。

房協最後為了紀念鄔勵德的貢獻,亦特意命名屋邨為勵德邨,這點亦可在房協的官網中找到相關的描述。事實上,房協有不少出租屋邨命名都是為紀念房協委員而改,例如位於筲箕灣的明華大廈就是為紀念房協創辦人之一何明華會督(Ronald Owen Hall),而紅磡家維邨和沙田乙明邨,則分別紀念紀念已故房協創辦人張家維,以及房協創會委員陳乙明先生等;而當年勵德邨開幕時,鄔勵德及其夫人都有親自前來勵德邨主持開幕呢。

大坑勵德邨風景。
大坑勵德邨風景。
遠望大坑勵德邨。
遠望大坑勵德邨。

由興建期已是話題屋邨

事實上,勵德邨由未正式興建時,已經是當年的話題屋邨。我目前找到最早期有提及到勵德邨的報導,相信是在1970年的《工商晚報》,當時的報導已經有提及未興建的勵德邨是「數以萬計居民所期待」,而報導中亦有提及到,基於勵德邨是屬於廉租屋邨,即是屬於申請入息較高的出租屋邨,當時房協已預告會對「申請人入息將提高」。事實上,最終公布勵德邨的租金金額,是當時眾多廉租屋邨之中最高的一個。據《華僑日報》在1972年的報導,五人單位月租為$166,至於八人單位為$238。

大坑勵德邨。
大坑勵德邨。

早期申請極踴躍 近六萬申請不足3%中籤率

但即使勵德邨的租金以當時來說已經是最高,但由於勵德邨位於大坑,可跟不少豪宅毗鄰,加上可眺望維港海景,以及直到今日仍為唯一圓筒形大廈建築設計,圓柱大廈各單位內的浴室更設有浴缸。莫說當時,即使以今日公屋標準而言,都是極之奢侈的設計,故此即使勵德邨交通不算特別方便,但對不少人而言都趨之若鶩。故此首期申請即使只有1,600個單位,但據當時多份報章報導,申請表就收到接近60,000份,換言之中籤率是不足3%,抽籤更打破慣例,要舉行兩輪,可見當時勵德邨對不少港人而言是多麼的吸引,同時亦可見當時中籤的住戶能在芸芸申請中脫穎而出,是相當厲害和幸運呢!

勵德邨的圓筒形樓近觀,可見單位的騎樓設計較為寛闊。
勵德邨的圓筒形樓近觀,可見單位的騎樓設計較為寛闊。

究竟勵德邨好住不好住嗎?

當然,相信亦有不少人感到相當好奇,究竟住在圓筒形單位內是好不好住呢?我當然也不例外好想知道,而這點可透過1976年的一篇新聞報導略見端倪。根據《華僑日報》報導,由於山泥傾瀉及地勢原因,原定在1973至1974年入伙的勵德邨,最終延期至1975至1976年才入伙。當時就有記者採訪街坊住戶,報導以《勵德邨設計華而不實 雙塔大廈外形雖好 佈置傢俬很難適應》為題,直接指出雖然普遍街坊對居住環境都相當滿意,但部分住戶指出在間房和擺放傢俬時,就難做到平常的四正效果;另外亦有街坊指出雙塔圓形設計,導演客廳和房間面積偏小,其實根本不足以應付到七至八人居住等。

今年正值房協75周年,勵德邨內都有Chocolate Rain為主題的屋邨藝術裝置慶祝。
今年正值房協75周年,勵德邨內都有Chocolate Rain為主題的屋邨藝術裝置慶祝。
今年正值房協75周年,勵德邨內都有Chocolate Rain為主題的屋邨藝術裝置慶祝。
今年正值房協75周年,勵德邨內都有Chocolate Rain為主題的屋邨藝術裝置慶祝。
今年正值房協75周年,勵德邨內都有Chocolate Rain為主題的屋邨藝術裝置慶祝。
今年正值房協75周年,勵德邨內都有Chocolate Rain為主題的屋邨藝術裝置慶祝。

遊走勵德邨體驗——地方雖小但環境上佳

開始分享前,在此先要說聲很抱歉,雖則知道圓筒形設計大廈內部都有很多值得拍攝的地方,但由於找不到相熟街坊帶路,加上大廈門口亦張貼了非住客等人禁止進內拍攝,為避免打擾居民生活,在沒有街坊帶路下就避免進內拍攝了。

勵德邨圓筒形大廈地下都有五金行和診所。
勵德邨圓筒形大廈地下都有五金行和診所。
勵潔樓。
勵潔樓。

言歸正傳。勵德邨面積不算大,全邨只有三座大廈,而且只有少量商店,不設商場及街市,故此撇除拍攝時間,其實好快就走完。不過話雖只有小量商店,起碼都有超級市場、便利店及餐廳等,算不上多選擇但起碼聊勝於無了。另外勵德邨內亦有診所和五金行、巴士及小巴總站,還有多間社區中心等,雖然不算特別方便,但起碼可解決居民最迫切的需要了。

勵德邨的小小商店街。
勵德邨的小小商店街。
勵德邨的小小商店街。
勵德邨的小小商店街。

另外據指以前的勵德邨是有網球場予居民打網球的,但不知道是消失了還是找不到,我遊走時只發現有遊樂場和空地,但就是沒有網球場。若果昔日真的有網球場的話,究竟是在今日屋邨的哪個位置呢?

屋邨設有遊樂場。
屋邨設有遊樂場。
勵德邨公園內的風景。
勵德邨公園內的風景。
勵德邨公園內的風景。
勵德邨公園內的風景。

最後,想說說勵德邨的四周環境真的是一流。附近盡是低密度的豪宅,人流不算多,甚為寧靜,空氣都覺得特別好,從商店街眺望大坑的景致已令人感到心曠神怡。加上藍天白雲,屋邨又位於地勢較高的地方,點影都冇得輸,甚有大地在我腳下的感覺,好正!

大坑勵德邨原來都有個隱藏打卡位,不需要進大廈內都可拍到勵德邨的風景,包括圓筒形大廈!
大坑勵德邨原來都有個隱藏打卡位,不需要進大廈內都可拍到勵德邨的風景,包括圓筒形大廈!
從商店街對出眺望大坑景致。
從商店街對出眺望大坑景致。
大坑勵德邨風景。
大坑勵德邨風景。

屋邨資料——勵德邨(Lai Tak Tsuen)

地點:大坑勵德邨道2-38號
入伙年份:1975及1976年
樓宇數目:3
樓宇類型:雙圓筒形露台走廊式、長方形中央走廊式
樓宇名稱:勵潔樓、德全樓、邨榮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協官網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 《房屋協會大坑道勵德邨 申請人入息將提高 辦法會在稍後公佈》,《工商晚報》,1970年10月26日
  • 《香港房屋協會宣布 勵德邨接受申請》,《華僑日報》,1972年4月26日
  • 《勵德邨入住申請書共達五萬九千多份中籤機會不及百分之三》,《大公報》,1972年5月9日
  • 《勵德邨廉租屋近六萬人申請 僅有千六單位將舉行初次抽籤》,《香港工商日報》,1972年5月9日
  • 《勵德邨設計華而不實 雙塔大廈外形雖好 佈置傢俬很難適應》,《華僑日報》,1976年7月21日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