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重建

雖然之前已經寫過一次大坑西邨,但都想趁近日推出了新影片,正正就是遊走大坑西邨的機會,來個舊地重遊,看看還剩下不到半年時間的屋邨,究竟今日面貌是怎樣的。只是沒想到,不過是事隔一年有多舊地重遊,看到的畫面已經是多了悲情和街坊的憤怒,當中的感受可謂五味雜陳。

大坑西邨
桃花依舊,人面全非,很多單位的租戶都已經遷出了。

表達訴求橫額標語滿掛屋邨

近日的大坑西邨頻頻上新聞,原來很簡單,就是因為大坑西邨重建在即,而居民則對負責安置他們的平民屋宇有限公司的安排有所不滿。不滿的內容就不在此詳細講解了,有興趣的話可看看香港另一家媒體集誌社的詳盡報道,但確實近日再度遊走大坑西邨,看似變化不大的風景,其實亦藏起了暗湧。

大坑西邨
大坑西邨
大坑西邨

不難發現,屋邨掛起了不少由街坊發起的橫額和標語,內容盡是他們對政府的不干預及平民屋宇有限公司的安排有所不滿,主要是認為安置政策方面有問題。

大坑西邨
大坑西邨
大坑西邨

可能是重建前的最後遊走

我亦趁今次機會盡快再次遊走大坑西邨,事關屋邨即將於下年,即2024年的3月為租戶遷出期限,之後就會正式重建了。今日的大坑西邨看起來很殘舊,不少外牆油漆更是已經剝落,但若果仔細留意的話,可能都會發現昔日的屋邨其實也風光過,更由於有獨立廚廁緣故,加上裝潢有心思,故此曾有「屋邨豪宅」的美譽。一切都可從屋邨的通花磚牆,還有紅綠黃色的牆身及細節略見一二。

大坑西邨
大坑西邨
大坑西邨

遊走當天是周日下午,同時是國慶假期,但屋邨並沒有因此而熱鬧起來,相反看起來很像愈見冷清,已經不多的店舖很多都已經關門,包括是屋邨招牌店舖之一的髮廊。不知是否因為太多店舖營業,遊走屋邨的時候,竟有種走進廢墟的感覺。

大坑西邨

最後想說的是,今次遊走大坑西邨,不知是否因為受到已知的新聞所影響,感覺也比之前遊走更沉重了點,但亦希望可透過今次遊走,可以更仔細看看大坑西邨,看看這個曾經見證住香港人成長多年歷史的屋邨,究竟最終的面貌是怎樣的。最後最後,當然要記得看看我的遊走大坑西邨YouTube影片,從中了解更多啊!


屋邨資料 – 大坑西邨(Tai Hang Sai Estate)

地點:大坑西街1-9號、窩仔街2-4號、大坑東道99號
入伙年份:1965年、1981年(只限民泰樓)
樓字數目:8
樓宇名稱:民興樓、民強樓、民順樓、民利樓、民康樓、民樂樓、民安樓、民泰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觀塘花園大廈

之前介紹的屋邨,以房委會轄下的為主,但個人認為房協的公屋不少都相當有特色和具設計美感。例如數個月前曾介紹過的大坑勵德邨。另外位於牛頭角的花園大廈,相信是我個人較為有感情的房協公屋。

近年花園大廈時有出現在各大新聞報章上。無他,只因花園大廈二期的5座樓宇重建在即,預計於2025年起清拆重建,這亦意味着這個觀塘首個廉租屋邨,將會迎接天翻地覆的改變。

昔日曾在牛頭角一帶上班,不論是乘搭港鐵或巴士,總會經過花園大廈,包括玉蓮臺等地方。每次搭乘港鐵,列車即將駛入牛頭角站時,一排排玉蓮臺的灰紅建築就映入眼簾,感覺氣勢磅礴。(但由於相片太多,加上篇幅所限,留待日後再介紹玉蓮臺。)

其實單看花園大廈的外表,實在難以相信它早在1966-1967年建成,有着超過50年的樓齡,可說是見證住觀塘區由工業區演變成商業區的改變。從牛頭角站遠觀花園大廈,以為樓宇全部層數不多,其實不然,一切只是設計上帶來的錯覺。

除了面向牛頭角道的孔雀樓、百靈樓及喜鵲樓,還有燕子樓及畫眉樓等均以雀鳥命名的大廈。其中喜鵲樓及孔雀樓樓高共8層,至於百靈樓、燕子樓及畫眉樓則樓高12層,但若果近望的話則不難感受他們的高度亦有一種說不出口的霸氣。

觀塘花園大廈
觀塘花園大廈

言歸正傳,以往上班前,總會到花園大廈地舖的便利店買早餐,當然是貪圖它位置夠方便。現在回想,其實花園大廈樓下附近在早上已是車水馬龍,塞滿多輛準備駛入觀塘工業區的汽車,相必相當熱鬧吧。

從牛頭角道走入花園大廈的另一端斜路,則感受到截然不同的寧靜。多座橙綠色的大廈環繞着自己,只見四周盡是大廈,充其量中間夾着一個標準籃球場,卻不覺壓迫,只因大廈不算特別高,抬頭輕易望到湛藍的天空,雖有點日曬,卻很舒適。

觀塘花園大廈
觀塘花園大廈

據稱花園大廈一期的樓宇名稱以花卉命名,至於二期則誠如上文所述,以雀鳥命名。一路走來,亦不難發現多個雀鳥圖案隱身於花園大廈內,包括樓梯扶手位,還有出入口閘門等,感受到當中的小小心思。

觀塘花園大廈
觀塘花園大廈

仔細望望花園大廈的單位,一個個單位如積木般整齊地排列着,形成一片特別好看的風景。另外單位露台不少都種植了盆栽,將家變身成迷你花園,感覺特別寫意。

有別於一般公屋的街坊喜歡到公園或涼亭休息聊天,若想在花園大廈看到以上的風景,則需要進到大廈內的梯角位或是陽台走廊,只因它們設計得特別寬敞,不論是小孩玩耍,或是聊天看風景同樣一流。即使離遠大廈,亦能聽到老人家聊天,或是小孩在大廈內嬉鬧的聲音。

觀塘花園大廈
觀塘花園大廈

最後差不多離開花園大廈。經過大廈外的戶外巴士站及地舖,再望望大廈,大廈外的人流如鯽,跟大廈靜靜的在鬧市中佔一席位形成強烈對比。縱然即將再見,但願這片如此美好的屋邨居住畫面,能成為街坊們日後美麗動人的回憶吧。


屋邨資料

地點:九龍牛頭角道225-297號
入伙年份:1966-1967(第二期)
樓宇數目:5
樓宇類型:中央/單邊走廊式長型大廈
樓宇名稱:孔雀樓、百靈樓、喜鵲樓、燕子樓、畫眉樓

資料來源:房協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之前遊走過港島區的公屋,今次再度回到九龍區,介紹歷史較為悠久,而且有着「全港唯一」稱號,還有着老舊香港情懷的屋邨:位於石硤尾的大坑西邨。究竟他有甚麼「全港唯一」之處?下文將會分解。

 

相信不少人看到大坑西邨,首個印象都會以為它是位於港島區的大坑,但其!實!並!非!如!此!大坑西邨的前身其實為「光民村」的寮屋區。他的出現跟 1953 年的石硤尾寮屋區大火有着莫大關係。自從石硤尾寮屋區大火後,政府就以特惠地價批出土地予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以安置在 1961 年清拆的光民村寮屋區的一眾居民。當時的地契寫明須最少提供 1,600 個單位,並以廉價出租予低收入人士,大坑西邨就是如此應運而生。

大坑西邨民樂樓
身後的樓宇就是大坑西邨民樂樓。

大坑西邨最終於 1965 年入伙,意味着樓齡已經超過 55 年。當時的樓宇以「興強順利,康樂安泰」命名,故此分別出現民興樓、民強樓、民順樓、民利樓、民康樓、民樂樓及民安樓以及在 1981 年才入伙的民泰樓。至於單位面積方面,則由 261 至 523 平方呎不等,即適合 3-6 人家庭居住,但大坑西邨所有樓宇均不設電梯,對於行動不便人士而言則較為不便。而且屋邨有着老化問題,故此大坑西邨亦即將面臨重建。

 

言歸正傳,究竟大坑西邨的「全港唯一」之處是甚麼?其實就是在於他是全港唯一的私人屋邨,有別於現時絕大部分屋邨都是由房屋署或房協管理,大坑西邨是由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管理,當中的董事包括人稱「四叔」的富豪李兆基,還有東亞銀行主席李國寶以及李國章等。所以嚴格而言,大坑西邨其實並不屬於我們日常理解的公屋呢!

大坑西邨老舊風景
大坑西邨老舊風景。
大坑西邨標誌牌。
大坑西邨標誌牌,寫明屋邨是由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管理。

話雖大坑西邨為私人屋邨,別看見「私人」二字就以為住戶租金跟一般私人屋苑無異。根據近年的新聞報導,現時大坑西邨居民每月繳交約數百元至 $1,000 左右的租金。不過亦因為大坑西邨為私人屋邨性質,所以大坑西邨居民如果想申請租住房署轄下屋邨,即使大坑西邨清拆在即,亦會有一些限制,於輪侯公屋名單亦難以作優先安排,而且在繳交現時大坑西邨的租金方面,部分居民還是需要繳交約 $6,000 – $7,000 一個月左右,其實跟現時房署公屋住戶交雙倍或三倍租金無異。

大坑西邨屋邨店舖。
大坑西邨屋邨店舖。
大坑西邨屋邨店舖。
大坑西邨屋邨店舖。
大坑西邨屋邨店舖。
大坑西邨屋邨店舖。

走訪大坑西邨,猶如進入定了格於 1960 年代的香港般,有着濃濃的老舊香港情懷。此情此景於今日幾近杳無人煙的屋邨商場更能感受到 ── 裝潢懷舊,仍有保留紅白藍圓桶的髮型屋、已關店的辦館、仍寫有電腦驗眼招牌的大昌眼鏡中心等。事到如今只剩下零星仍有營業的店舖,還有補習社等,人流相當稀少,但同時連四周空氣也凝固了在 1960 年代般,保留到以往屋邨的歲月痕跡,仍能隱約嗅到難得的舊式香港氣息。

大坑西邨仍保留綠白通花的地板設計,感覺懷舊。
大坑西邨仍保留綠白通花的地板設計,感覺懷舊。
今日的大坑西邨人流稀少。
今日的大坑西邨人流稀少。
大坑西邨屋宇。
大坑西邨屋宇。

那麼,重建後的大坑西邨究竟何去何從?於 2021 年的市區重建局公佈與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初步計劃重建後的屋邨提供逾 3,300 伙單位,較現時增加逾一倍。重置現有住戶約1,300個單位,其餘2,000個單位作「首置」用途。

 

後來根據更詳細的公布,更公開了重建後的大坑西邨會有甚麼設施。項目最新擬大幅放寬地積比,由現時 5.5 倍申請增至8.2 倍,同時申請放寬建築物高度限制,由現時的 90 至 135 米,提升至 130 米至 160 米,從而興建八幢分別 28 至 40 層高的綜合大樓,並提供 3,347 個單位。另有一幢三層高物業則提供社福設施。

大坑西邨屋宇。
大坑西邨屋宇。

更令人驚訝的是,重建後的大坑西邨將會設有會所!有別於一般的居屋配套,上述首置盤大樓的基座,將會提供私人會所設施,零售餐飲樓面及車位。至於八幢樓宇的中間位置,則提供大量綠化休憩空間,相信將會成為該區罕有的大型屋苑,打破該區以公營房屋為主的現狀。由於項目一再延後上馬,估計最快要在 2027 年、即六年後才完成大部分重建及入伙。

大坑西邨民樂樓。
大坑西邨民樂樓。

究竟上述的變更是好是壞,當然就見仁見智。但相信對於現時的居民而言,日後有更好的居住環境,而且有合理的賠償,相信才是他們最為關注的地方呢。所以想見識屋邨的老舊香港情懷,記得好好把握機會,珍惜眼前所看見的每一道風景。

大坑西邨樓宇內的公告。
大坑西邨樓宇內的公告。

【info】
地點:九龍九龍塘:大坑西街 1-9 號、窩仔街 2-4 號、大坑東道 99 號
交通:港鐵石硤尾站 B 出口
溫馨提示:身為遊客的你走訪屋邨時,記得保持安靜,切忌打擾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呢!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西環邨
這個可能是西環邨最美的「打卡位」呢。
這個可能是西環邨最美的「打卡位」呢。

繼之前首篇的樂華邨篇後,終於來到第二回遊走香港公屋系列。今次介紹的是位於港島中西區的堅尼地城,同時係唯一房委會轄下於中西區的屋邨:西環邨。

若以樓齡計算,西環邨以現存仍未清拆重建的香港公屋來說,已經是老人家級數了:有超過 60 年樓齡的西環邨,早於 1958 年入伙(即是跟我老爸差不多大的年紀),所以不難發現當中的樓宇,感覺上亦比較老舊。

西環邨的前身,其實是屬於摩星嶺一帶山丘,當時港英政府於 1955 年宣布興建,並於 1958 年入伙前正式命名屋邨為西環邨。


西環邨由於位處加多近街山坡之上,與域多利道有 250 米距離,當時的地盤呈正方形,當中包括多個山坡,所以屋邨實際連同山坡面積就只有 3.7 英畝(即只是比等同 2 個標準足球場再大點點而已),地勢亦順理成章地好陡峭。故此屋邨亦設計成依山而建,同時受限於它的細小土地面積,全邨設計成只有 5 棟樓宇,設共636個單位。

西環邨正門入口。
西環邨正門入口。

另外,若果細心觀看相片,應該唔不發現,屋邨內的大廈是露台相連式大廈,每座大廈高度不一,由 10至 14 層不等。當中除了東苑台為獨立一台,其餘 4 座都是走廊相通,相信以上設計係為了方便街坊鄰里互動溝通,從而營造關係密切的小社區效果。

街坊間互相打招呼,於今時今日嘅香港都已經好少見,反而各家自掃門前雪已成為當今常態;至於拍攝當日,見到聽到的不獨是街坊陳太李太噓寒問暖,閒話家常,即使是居住對面大廈的街坊,同樣有偈傾,足見當中厚厚的街坊人情味。

單看建築已經感受到西環邨的外型是較為老舊。
單看建築已經感受到西環邨的外型是較為老舊。
西環邨雖小,但都設有涼亭和長椅予街坊休憩。
西環邨雖小,但都設有涼亭和長椅予街坊休憩。
不難發現西環邨樓與樓之間的距離,可說是很近呢。

此外,由於依山而建關係,在西環邨內不難發現全邨有多條樓梯,包括圖下的這條樓梯。後來基於屋邨人口老化及樓宇座落於不同高度平台之上等因素,前屋宇建設委員會於屋邨主要行人入口位置,即近加多近街興建升降機,方便街坊出入。

西環邨內的多條樓梯之一。
西環邨內的多條樓梯之一。

作為中西區唯一一個房委會轄下公共屋邨,同時是屋建會(即現時房委會前身之一)第 2 個屋邨,屋邨於命名方面,亦有別於現時常見以「樓」(即英文「House」)為後綴,反而是以「苑臺」(英文「Terrace」)取而代之,至於前綴命名方面就以大廈方位,例如上圖的西環邨正門入口位置,最接近的大廈正是東苑臺,同時是屋邨內唯一無與另外 4 座相連之大廈。

至於另外 4 座,分別是南苑臺、西苑臺、北苑臺以及中苑臺。

西環邨 - 中苑臺
西環邨是少數直到現今仍不設保安的屋邨,大家到訪時記得保持安靜,以免以擾居民生活呢。
西環邨是少數直到現今仍不設保安的屋邨,大家到訪時記得保持安靜,以免以擾居民生活呢。
難得看到邨內有別具中式風情的牆畫,故此拍照留念。
難得看到邨內有別具中式風情的牆畫,故此拍照留念。

近年看得比較多與西環邨相關的新聞,相信是政府早前宣佈它被納入重建計劃之中。關於西環邨重建,本來個人感覺不算很深,畢竟感覺跟自己很抽離,自己不是居住在該區長大或甚多連繫。

但走訪完西環邨後,好快就被它的獨特地形和舊式建築吸引着。話雖重建確實時間表還未公布,但說實的,根據近年政府重建公屋的經驗,想必重建後的公屋,又是一堆很沒有個性的大廈吧。雖然設計上有進步,街坊住得比以往舒適其實未嘗不是一件壞事,但若果在重建時,政府可多想如何保育西環邨的歷史(近月例子就房協為同樣重建的筲箕灣明華大廈開設「細味明華」網頁及企劃),相信對不少街坊而言,可說是保留及見證昔日居住的回憶,意義也定切相當重大呢。

西環邨於加多近街方向近觀。

【info】
地點:西環加惠民道
交通:港鐵站堅尼地城站 C 出口步行約 3 分鐘;小巴 13 號;過海巴士 101、104、971、港島巴士 1、5B、10、43M 等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