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使梅窩地方不大,遊客最常出沒的地方範圍也不外乎是碼頭和沙灘一帶,亦因為如此,梅窩跟大澳等地方相比,個人認為更有種世外桃源的感覺,起碼四周環境較為寧靜優美,即使炎夏從碼頭走到銀灣邨,也需要約10分鐘路程,亦覺得甚為愜意。
香港公屋
說回正題。第一次遊走安泰邨的感受,我會形容為「屋邨面積比想像中更大」、「想不到有優美景緻欣賞」、「以綠黃色為主調但難的色彩配搭和諧舒服」、以及是「彩蛋細節設計比想像中多和有驚喜的一條屋邨」。
在香港公共屋邨的歷史裡,不少屋邨名字都經歷過改名。你以為彩虹邨一直都叫彩虹邨?其實早年於政府文件、舊報紙裡面,他們曾經有過另一個名字——例如「加多近街邨」、「青山邨」、「牛池灣邨」⋯⋯這些名字雖然最終沒有正式使用,但卻在歷史紀錄中留下痕跡。今次就帶大家重溫17大個香港屋邨舊名故事,而這次就率先公開八個,看看你認識的又有多少個?
記錄了「遊走香港屋邨誌」創辦人從初出茅廬時期,於《U Magazine》本地旅遊組工作,首次走進香港各區公共屋邨的經歷。從最初對屋邨印象模糊,到因採訪大興邨而被深深吸引,繼而展開一次次屋邨探索之旅,最終孕育出對香港公屋文化的濃厚興趣。這篇文章不僅回顧了個人成長與公屋記錄的緣起,也反思了時間流逝下屋邨與社區變遷的印記,並透過保留早年屋邨專欄的努力,延續對香港公共房屋歷史的珍貴記憶。
- 2025英國之旅會員專屬付費文章瞬間遊走環球公屋遊走香港以外國家旅遊香港公屋專題
【香港公屋專題】記錄,為免遺忘:與Miles Glendinning教授對談香港公屋的記憶與保存
by aikooosan3 minutes read蘇格蘭建築保育學者 Miles Glendinning 教授走訪九成香港屋邨,記錄超過十年,出版專書探討公共房屋的歷史、政策與身份意義。透過今次專訪,一起重新認識香港公屋的文化價值與集體記憶。
從「打卡熱點」到保育倡議對象,彩虹邨的價值從來不只是色彩繽紛的外牆。這篇文章記錄我為何改變立場,重新思考這條屋邨對香港的意義。
不知怎的,大圍的美田邨是我經常遺忘的屋邨,明明它只是地理位置只是比美林邨入一點,但就是經常遺漏了它。但近日因工作關係重臨美林邨,最後總算有機會遊走隔壁的美田邨了。
紅黃主調、褪色招牌、三角簷篷與地舖小店,當建築與記憶交錯,屋邨的個性悄然浮現。
若果你自問是(偽)文青,或是愛好非主流電影的影迷,相信都不會對位於油麻地的百老匯電影中心感到陌生。事關它是香港較為早期就播放非主流電影的一家戲院,加上戲院隔壁設有咖啡店和書店,故此深受不少文青及影迷的喜愛和追捧。 當然,提及到百老匯電影中心,許多人或許會知道戲院是位於駿發花園:一個屬於房協轄下的住宅,環境旺中帶靜,可說是素來熱熱鬧鬧的油尖旺區的一道清泉。 但又有多少人知道,其實駿發花園並不是單純的屋苑,其實它是屬於公共屋邨? 駿發花園前身為六街 第5座為出租單位大廈 駿發花園屬於房協「市區改善計劃」項目,共設有5座大廈,當中4座為市場可自由買賣單位的屋苑,至於第5座(即是地下有惠康超級市場的一座)則是出租單位大廈,不過有別於房協大部分的甲類出租屋邨,駿發花園為乙類出租屋邨,在租金方面會較前者高昂,租金約為港幣5000多至6000多左右。 駿發花園的前身為油麻地六街,其中112幢為戰後早期樓宇,並於1975年收歸政府物業,後來再交由房協重建;而當年興建屋邨的目的,正正就是為安置受馬頭角綜合重建計劃影響的原居民,故此駿發花園的5座大廈中的第5座是屬於出租屋邨。 全港唯一現存屋邨戲院 但非首間屋邨戲院 好了,簡單介紹過駿發花園的背景,但是次文章重點並非在駿發花園,而是位於駿發花園內的百老滙電影中心。 只因百老滙電影中心是全港現時唯一擁有並尚在營運的屋邨戲院。 到底為何會在屋邨設置戲院,實際上已不可考。但若果大家較為熟悉香港屋邨歷史發展的話,可能會記得電影中心並非屋邨戲院的孤例。早在1981年時,位於觀塘區的順利邨就設有順利戲院,另外青衣長發邨、樂富邨等其實亦曾設有屋邨戲院,相對之下,擁有超過30年歷史的百老滙電影中心,年資可說是很淺呢。 曾獲香港建築年獎備受肯定 本來屋邨擁有戲院,而且是播放非主流電影的戲院,這件事已經很有趣。 但更有趣的是,原來在1996年落成營運的百老滙電影中心,憑藉它出色的建築及室內設計,因而奪得香港建築年獎(HKIA Annual Rewards)的「會長獎狀」,成就獲得肯定。 而這件事,即使在房協或是百老滙影院的網站,都沒有特別提及過。 若果有去過百老匯電影中心,相信都會對戲院內與別不同的氣氛吸引着——看起來很簡約而冰冷型格的綫條和物料,加上戲院偏昏黃的燈光,與書店咖啡店的明亮形成強烈對比,即使到了今日重看,也不會覺得以上的設計過時,反倒有種歷久常新的感覺。 設計預算只有600萬 挑戰中事在人為 百老匯電影中心的設計是由張智強(Gary Chang)聯同陳詩華(Michael Chan)的Edge Design Institute Ltd主理。閱讀一些當年的建築期刊,可了解到電影中心在設計及佈局上的一些概念。縱然電影中心在中間有經歷過大翻新及裝修,但在閱讀完期刊後,我更肯定今日的電影中心,其實仍有保持一些早期設計時特有的元素。 看回當年的設計師訪問,才知道原來當初電影中心在建築設計上遇到一大難題:資金預算緊拙。不包括戲院器材,戲院設計預算其實只有港幣600萬,對比當年一些動輒就過億預算的基建,電影中心的預算可說是九牛一毛。 不過縱使預算緊絀,一切還是事在人為——於是設計師就將電影中心設計的方針定位成「More or …
本來我對於遊走耀東邨並沒有甚麼期望,畢竟它是在1994及1995年落成入伙,大廈採用的設計正是現時常見的和諧式設計,意味着在外觀設計上,不會有甚麼特別之處。事後翻看資料才知道……
說實的,要不是本人目標為遊走全香港的公共屋邨,相信我也不會留意到,更不會因此而有機會踏足至柴灣的峰華邨。不論是屋邨歷史資料,還是個人遊走感受,先旨聲明也可說是乏善可陳。故此要有心理準備,今次有關峰華邨的文章,我也會轉寫為短文,並不詳盡介紹了。 有關Y型大廈的小小故事 位於柴灣的峰華邨,全邨只有2座大廈,分別為曉峰樓和秀峰樓,並早於1991年就落成入伙了。一看到峰華邨的外型為Y型,心想應該好大機會都是租者置其屋吧,事實上的確如此,擁有兩座樓高35層的Y4型設計大廈的峰華邨,今日已經是租者置其屋下的一個屋邨了,也就是說單位已經可在市場上自由買賣。 在此可以順道簡介一下Y型大廈(Trident)。Y型大廈於1980年至1990年代初的公屋及居屋相當常見,若果仔細留意的話,也許已留意到不少擁有Y型大廈的公共屋邨,其實都有被納入租者置其屋計劃當中。Y型大廈是房委會成立後,首款非長型標準設計的出租公屋/居屋大廈,並分別在1981年(Y1及Y2) 及1984年(Y3及Y4)發表及推出。Y型大廈特性為佔地較廣,設計靈活性較低,不能隨意修改樓宇層數,故此Y型大廈較常見於新開拓土地、面積較大及不受高度限制的地盤,亦因此大多數Y型大廈落座於新市鎮,部份位於港島、鴨脷洲島及新九龍的公共屋邨及/或居屋屋苑亦有Y型大廈,但多採用佔地相對小的Y4型設計,而本篇文章的峰華邨,正正就是採用Y4型設計。 另外值得留意的地方,在於峰華邨的大廈是擁有較多的一人單位,即是俗稱「劏房」的單位,相信是為了迎合當時社區人口實際需要而設。 屋邨探秘:隱藏在香港山谷中的社區生活 對於遊走峰華邨的經歷,雖然遊走及拍攝時間極短,只用了不到半小時,但都足以讓我對峰華邨的印象相當深刻。 地理位置方面,很坦白的說,不算好方便——為了踏足峰華邨,我先經過興華二邨,然後再穿過興華二邨,緩緩的走過翡翠道,走約10分鐘左右,終於到達峰華邨。而翡翠道和建有高架道路的峰霞道,亦成為峰華邨及景翠苑的唯一出入通道。事後才知道,其實峰華邨是設有專綫小巴往返柴灣港鐵站,那才稍為感到放心一點,總算沒有當初預想的那麼極之不便。 但除了專綫小巴,還有其他公共交通工具可到峰華邨嗎?答案是有的,就是城巴的81,往返興華至勵德邨,沿途會經過峰華邨,that’s all。 不過話雖交通方面真的有點不敢恭維,但我覺得峰華邨的環境還真的算得上清幽:由於峰華邨位於山谷中,本身地盤面積已經很小,而兩幢大廈的後方,已經是山坡,我倒也第一次看到如此極之接近山坡行山徑的屋邨,說的是敢說是不足兩米的距離,相當誇張。但至少環境稍得上鳥語花香,空氣也清新點,相信對於住在屋邨內的老人家而言,反而是晨運的不俗選擇吧。 由於峰華邨受制於它的面積,故此屋邨內並不設屋邨商場,取而代之的是大廈地下設有零零星星的店舖,如便利店和藥房、五金行、超市等,但若果想買餸或購物,相信要索性到柴灣港鐵站附近超市等購買更全面的日常民生用品。峰華邨雖然只有2幢大廈,但屋邨內都有2個遊樂區和3個球場,可見當時是多麼重視公共空間的運用。 事實上,我遊走當日所見,峰華邨的住客的確是老人家居多,幾乎佔了七成有多,眼見老人家們如此愜意地坐在大廈地下的公園跟街坊閒聊,相信他們也相當享受這片市區中難得一見的寧靜吧。 最後想說的是,我查找峰華邨的資料時,看到維基百科內寫道峰華邨在規劃時其實是命名為「柴灣丙邨」,但當我嘗試查找更多相關資料想證實時,又找不到更多的資料,實在有點美中不足呢。 屋邨資料——峰華邨(Fung Wah Estate) 屋邨類別:租者置其屋計劃入伙年份:1991年樓宇類型:Y4型樓宇數目:2樓宇名稱:曉峰樓、秀峰樓 資料來源:房委會、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第200個香港屋邨遊走大成功! 目標達成:遊走第200個公共屋邨! 沒想到第200個遊走的屋邨,居然會是南區的田灣邨(笑)。為何會遊走田灣邨,原因很簡單,就是今日難得人在銅鑼灣打保齡球,然後完成手上工作後,就想遊走屋邨。當時手上未曾遊走屋邨的港島區選擇不多,勵德邨又已經去過好幾次,想有點新鮮感,於是就決定不如索性到南區一趟,順道完成尚未遊走的南區屋邨。 當時尚未完成的南區屋邨,分別有石排灣邨和田灣邨,出發之時已經是下午5時多,最後決定不如先到比較遠的田灣邨,反正銅鑼灣難得有小巴直到田灣,至於石排灣邨則反正在香港仔,交通較為方便一點(對,對我來說真的只是方便一點而已),之後再看看情況再決定。 不過其實我也是取道自田灣道,慢慢從山腳走上斜坡之上,走了大約5至10分鐘左右。 田灣邨本身位置對我這個東九龍人來說,確實有點隔涉,要不是恰巧人在銅鑼灣,我平日也未必會特意走入田灣,畢竟田灣可說是位置比香港仔更入呢。 田灣邨前身為徙置區? 我快快看了維基百科的資料溫故知新。田灣邨舊稱田灣徙置區,或通稱「田灣新區」,原本興建了15座第三型徙置大廈,並於1965年落成。後來田灣徙置區重建,重建了5座大廈,並在1998年落成,形成了今日的田灣邨。 今日之田灣邨是怎樣的? 興建在山坡之上的田灣邨,從田灣道走上去,確實有點斜和走得累,沿着田灣道,不外乎是一些麵包店、快餐店、便利店和肉店等民生小店,當時看起來沒甚麼特別,但在走進田灣邨後,才發現沿路的小店可能才是田灣邨居民日常購物的少數選擇,總算聊勝於無。 首先映進眼簾的,是看起來跟其他田灣邨大廈很不一樣的長者住屋,外觀格局有深水埗元州邨的長者住屋很類似,雖然沒有進內看看,但相信都是採用長者院舍式共用設計。而長者住屋外就有一條有蓋行人天橋,接駁至對面的田灣巴士總站,總算方便長者出入。 至於田灣巴士總站旁,就是田灣商場和國際學校,藍白色如希臘小屋的配色相當新簇,說實的其實跟整個田灣邨的風格很格格不入,有着說不出的違和感。 然後我嘗試走入商場,再經過行人天橋走往田灣邨內,那時才發現田灣商場明明表面看起來有多層和很大,但實際商場就只有一家地底的超級市場,還有一家便利店,that’s all。我以為自己看漏了其他電梯通往上層,但原來真的沒有。 What?田灣商場真的就是如此的乏善可陳。那時回想起上文提及的田灣道一帶小店,原來是田灣邨居民購買日常用品的救命草。 後來沿着行人天橋走進田灣邨,首先吸引我的是so called水池——與其稱為水池,倒不如形容為死水池,雖然小小的水池池內有水,但卻半點流水也沒有,相當死寂。 然後再慢慢走入屋邨逛一逛。 我會形容為典型和諧式大廈屋邨格局,即是甚麼?很平凡,沒看點。 唯一覺得住在田灣邨的好處,應該是田灣邨靠近後山,環境較為清幽,同時空氣亦比較清新,相信是不少晨運人士的至愛。 最後最後,我臨走時看到田灣邨有個不知道是單純沒有營業,還是已關閉的街坊福利會,那時心頭突然一想,啊,真是歷史遺留的少數產物啊。(不知道有沒有跟互助委員會混淆了,還請指正) 最後無意中發現田澤樓原來有個隱藏小巴總站,然後我頭也不回,好快就上車直接往香港仔,奈何到達香港仔時天色已漸暗,只好放棄遊走石排灣邨,然後索性走到海濱公園,為對面海的鴨脷洲邨拍個照打打卡吧。 屋邨資料——田灣邨(Tin Wan Estate) 延伸閱讀:
既然早前遊走了馬頭圍邨,那麼索性同時遊走位於附近的真善美村吧。 起初聽到「真善美村」這個名字的時候,第一印象就是這個屋邨的名字也挺美的。可能是想居住在邨內的居民可感受到真善美的一面吧,但事實當然已經不可考了。 另一個對真善美村的極深印象,就是從消防局轉彎至富寧街看到至真樓時,樓宇所呈現的曲線形態。相信是因為樓宇是沿着彎曲的街道興建所致,如此的美態其實也頗特別的。 位於土瓜灣和九龍城之間的真善美村,是房協建成的第12個屋邨,早於1965年落成。當時社會對廉租房屋的需求殷切,為此房協在這段時間就是密密興建公屋,真善美村就是其中之一。 遊走真善美村的感受很簡單,就是地方雖小,只有3棟樓宇,分別為至真樓、至善樓和至美樓,但不知怎的,就是覺得逛得很舒服。縱然真善美村位於鬧市中,但遊走村內不會聽到煩囂吵鬧的車聲人聲,還是可以感受到鳥語花香,有種自成一角的感覺,氣氛相當愜意。 從地圖來看,至真樓、至善樓和至美樓呈三角形,三角形中央就是一所兩層高的社區中心,並於1966年由當時的房協主席祈德尊爵士主持揭幕儀式。資料搜集時發現,社區中心旁原來有一棵高大的鳳凰木,每到初夏,嫣紅的花朵就會綻放得特別燦爛。只可惜由於遊走當日為冬天,無緣看到如此美麗的景色。邨內不設商場,取而代之的是一間間商舖,樓上就是住宅那種。超級市場、便利店、診所、快餐店等都一應俱全。 話雖今日遊走真善美村,可說是相當寧靜舒適,但其實以前的真善美村是吵鬧得多的。全因舊啟德機場就是在附近,真善美村更可能是最靠近啟德機場的公共屋邨(如有錯誤請指正),飛機會在屋邨上走過也是家常事,從前更吸引了不少人到真善美村拍攝飛機照片呢。 做資料搜集時,才知道真善美村早已宣布將會重建。這種歲月靜好的日子,相信將來也難以復見吧。 屋邨資料——真善美村(Chun Seen Mei Chuen) 屋邨類型:房協出租單位地點:九龍城馬頭圍富寧街5-55號入伙年份:1965樓宇數目:3樓宇名稱:至真樓、至善樓、至美樓 資料來潔:房協官網、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若果有留意近月本地新聞的話,相信都有聽說過房屋局與房委會近年正大力推廣屋邨與幸福設計,強調居住在屋邨,亦能感受「幸福感」。當然,坦白的說,起初聞說有關幸福設計指引時,只覺得一切都相當抽象,同時亦心想:那跟居民的生活有着怎樣的連繫?近日房屋局及房委會舉辦香港的首個「屋邨節」,就嘗試以包羅萬有的活動,給大家感受何謂幸福。而今次我亦有幸參加當中的「幸福設計對談」專題研討會的其中一部分,可以跟大家嘗試分享當中的感受。 專題研討會在車公廟體育館舉行,甫踏入體育館不久,就已經有相關職員認到我(很受竉若驚!),然後帶我看看會場外的佈置,如何介紹屋邨的幸福設計指引。個人頗喜歡這個部分,之後再詳細講講。 原來「幸福設計指引」主要分為八大部分,當中涵蓋的範圍甚多,由硬件到軟件配套都有涉獵在內,當中包括「活力健康」、「綠色生活」、「樂齡安居」、「跨代共融」、「家社互聯」、「城市連結」、「增值上流」及「地方形象」等。 現場更設有相關的佈置,以及8本冊子詳細解釋當中理念。起初我以為冊子只有英交版,但後來在網上找到有關幸福設計指引的中文版,如果之後可以派發給街坊,相信街坊亦會有興趣閱讀呢!如果大家已經想查看中文冊子的話,可到以下連結查看: https://housingwellbeing.hk/wp-content/uploads/2024/09/Well-Being_ConceptGuide.pdf 由於時間關係,我只可參加研討會的其中一部分。不過個人認為研討會最為精彩的部分,就是由日本及泰國建築師分享他們在自己國家的建築項目,如何為當地人解決問題,同時營造幸福感。 從以上兩個國家的實例,其實都不約而同指出,居民的參與其實是尤其重要,沒有了「人」這個部分,即使項目如何完美,亦不能從中讓居民產生歸屬感,從而感到幸福。例如日本的建築師會想到讓居民一起參與在家種植檸檬樹,這讓家家戶戶有着共同目標與話題,讓鄰居之間有着共通點互相連結,從而讓大家對社區建立歸屬感。個人認為類似的情況,若果可以在香港社區給居民參與更多,其實同樣可營造到幸福感。 當然,若果大家對八大幸福設計指引想了解更多,可直接到他們的網站查詢更多資料呢。 * 資料由房屋局及香港房屋委員會提供。 屋邨節網站:https://housingwellbeing.hk/estate-festival/ 八大幸福設計指引網站:https://housingwellbeing.hk/design-guide/
若果有印象的話,相信都會記得今個月首度在香港舉行的屋邨節,當中有不少精彩好玩活動,而我個人最為期待的,則非公屋導賞團莫屬。很幸運地,最終我亦成功參加了其中一個在東涌舉辦的屋邨導賞團。 實不相暪,平時我都是自己或跟朋友遊走屋邨居多,至於這類由民間機構舉辦的屋邨導賞團,則是頭一次參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