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鰂魚涌

模範邨

究竟香港最舊公屋是哪個?這條問題相信不少人都想知道。但這條問題要解答的話,可能要追溯香港房屋發展歷史有排講都似。不過大家既然如此好奇,先開門見山吧——位於北角與鰂魚涌交界的英皇道的模範邨(Model Housing Estate),是香港現存最老舊的公屋,它現存最早期的樓宇在1952年就落成,換言之已有超過70年的歷史,比被指是香港公共屋邨發展開端及契機:石硤尾大火還要早呢。

經常很繁忙的英皇道街道。
經常很繁忙的英皇道街道。

我與模範邨的多年緣份

在講述模範邨的歷史故事及發展前,不如先給我談談自己與模範邨的緣份。(溫馨提示:如果想直接覺歷史發展,可直接跳至下部分)

對我來講,首次有記憶認識模範邨,應該是在2014年。當時我換工作到雜誌社工作,而最接近公司的港鐵站正正是鰂魚涌C出口,即是一踏出出口,模範邨就會映在眼前,在屋邨旁邊的路經過亦變成一件理所當然的事。結果這條日常上班路線一走就是接近5年。即使之後轉工再轉工,在機緣巧合下,又再要經過模範邨出口走至公司,雖然今次只是短短數個月(因為後來公司搬遷),但亦可見我與模範邨就是如此結上淺薄的緣份,亦有5年半有多了。

這個由港鐵鰂魚涌站C出口方向拍攝的模範邨,就是陪伴了我5年多的上班生涯。
這個由港鐵鰂魚涌站C出口方向拍攝的模範邨,就是陪伴了我5年多的上班生涯。

歷史雖久但存在極低調

話雖自己曾經常路過模範邨,但就是如此的匆匆一瞥,最記得的是最接近港鐵站出口的大廈是偏矮,而大廈外牆的米黃與淺粉紅,亦成為了它的標誌。說實的,多年來看到模範邨,其實從來沒有深究過它的樓齡,它的外觀畢竟不算太殘舊,其實看不出是有逾70年歷史,所以當初我得悉它是目前香港現存最舊屋邨,實在是有點驚訝。而且因為複雜的業權問題,模範邨即使歷史悠久,但亦甚少高調地被提出要重建,故此曝光率和討論度也不如華富邨、彩虹邨和馬頭圍邨等屋邨高,故此對我而言,模範邨就是一直如此低調的存在。

模範邨

了建屋邨前,必先了解背後建屋組織

至於模範邨在今日如此低調的存在,其實與它的歷史發展不無關係。首先,雖然今日的屋邨在管理上屬於房屋署,但模範邨土地及大廈業權實際是仍由香港模範屋宇委員會(Hong Kong Model Housing Society)所擁有。

模範邨。

在此先簡介一下香港模範屋宇委員會。它跟香港房屋協會(「房協」)、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簡稱「屋建會」)一樣,為香港早期的作建屋組織。不過有別於屋建會,香港模範屋宇委員會跟房協一樣為志願建屋機構。根據《香港工商日報》報導,指出香港模範屋宇委員會在1950年成立,主要為入息較優的白領人士提供廉租大廈入住。而當時模範邨是由政府撥地,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出錢資助工程,模範邨就是其中的廉租大廈。

模範邨內少有的花園。
模範邨內少有的花園。

據指在早期規劃模範邨時,大抵是分成多期發展。至於最早期的樓宇大廈,《香港工商晚報》和《華僑日報》先後都有報導其中兩座大廈,即A及B座於1952年已落成,其中時任港督葛量洪爵士夫婦,更曾巡視新建樓宇,可見當時是相當重視。而繼1952年後,1953年亦在同樣地點曠地中央興建一座,同樣好快住滿了住客;直到1956年,模範邨共建成了低層A至F座,即是屋邨前後用了4年才全數完成。

圖片來源:工商晚報, 1951-11-13 The Kung Sheung Evening New。
圖片來源:工商晚報, 1951-11-13 The Kung Sheung Evening New。

模範邨雖然是在1950年代落成,但單位設計其實以當時來說是相當不錯。畢竟香港模範屋宇委員會的目標服務市民群,為主要為入息較優的白領人士,換言之他們的生經濟能力不會太差。當時模範邨單位內有起居室和梗房間隔、獨立廚房、廁所連同淋浴設施和私用露台,住客已經擁有較多的私人空間。而屋邨內則有籃球場、花園、遊樂場等設施,雖然未至於如後來的華富邨和蘇屋邨般,將屋邨發展成獨立小社區的規模,但總算有了日後屋邨的基本框架。

1952年時模範邨外景。(圖片來源:《華僑日報》, 1952-04-29)
1952年時模範邨外景。(圖片來源:《華僑日報》, 1952-04-29)

多年來尚未完成的重建

後來模範邨在1960年代末決定重建,香港政府更於1969年9月批准了第一期工程,並於1970年正式動工。原定重建計劃分為四期,其中首期重建主為將樓宇向高空發展,改建為廿層以上的大廈,有關工程在1973年就完成;至於第二期的重建則較為複雜,原先擬定拆卸現有A及B座共110個單位,最終只拆卸現有A及B座1、2、3、9及10室共55個單位,以便建造20層高之第2座,而第二期工程則能提供190個單位,最終亦在1979年建成。

模範邨入口。

失蹤的經理及人間蒸發的組織

以為完成第二期重建工程,那第三期也事在必行了吧,但世事往往就如此料未及。據《工商晚報》在1980年的一則報導,「模範屋邨會一前任經理 離職守三月未上班」,以至無法分配單位;同時,房委會於1979年11月,「應模範邨委員會要求,接管該邨。」

模範邨入口。
模範邨入口。

而房委會至今仍為物業代言人,負責屋邨內的管理,但模範邨土地及大廈業權則仍然由香港模範屋宇委員會持有,但有關香港模範屋宇委員會亦突然人間蒸發般,多年來去向未明,故此第三及四期重建工程至今一直擱置。根據樹仁大學學生報《仁聞報》在2006年的報導,「房屋署在接管模範村時,已無法取得原有物業紀錄,加上該屋委會解散前,從沒有發行年報等刊物,因此令人無法了解村內過去的發展。」這除了讓原定的第三及四期重建擱至至今外,更為香港模範屋宇委員會和模範邨的歷史添上點點神秘色彩。

民康樓。
民康樓。

全香港最老舊的屋邨大廈是…?

那麼,既然模範邨是現存香港最舊公屋,至於最老舊的公屋,究竟是哪一座?答案就是民順樓(A座)以及民景樓(B座),兩者同於1952年落成,共有6層,每層設有5個單位。而在重建計劃下,兩座大廈都各被拆剩半座,形成今日的模樣。

另一角度看最老舊屋邨大廈——民順樓和民景樓。
另一角度看最老舊屋邨大廈——民順樓和民景樓。

說回自己遊走模範邨的感受。可能因為以前太常在港鐵站旁經過,覺得一切太理所當然,但真正遊走屋邨的經歷實在少之又少,最記得是以前跟過同事和朋友,甚至家父中去位於模範邨地下,看起來也很老舊的津津茶餐廳食鹽焗雞飯。我最記得的不是它的味道(事實上不知為估愈後期愈不好吃),而是它昏暗的白燈,還有好傳統老舊的茶餐廳格局。以往我惠顧餐廳,多數是非繁忙時間,故此我很喜歡坐在卡位食飯。

模範邨

說遠了。關於模範邨,除了津津茶餐廳,還有郵局和便利店都有偶然去過,但屋邨範圍是近乎一無所知。只是進到模範邨後,雖然地旁不算特別大,但與外面煩囂熱鬧的環境有着好強烈的對比,經過的街坊不多,連在休憩間或坐在長椅下的街坊也不足5人,所以好安靜,好安靜。記得以前做雜誌記者時,都有羨慕過住在模範邨的居民,一來交通極方便又多選擇,既有只是數步之遙的港鐵站,又有巴士,又有電車;二來個人私心可以徒步到公司上班(誤),三來即使屋邨內沒有商場或街市,但附近亦有很多選擇,而且環境旺中帶靜,算是不錯了吧(笑)。


屋邨資料——模範邨(Model Housing Estate)

地點:七姊妹英皇道770號
落成年份:1952年、1953年、1973年及1979年
樓宇數目:6
樓宇類型:非標準型、舊長型
樓宇名稱:民順樓、民景樓、民康樓(1)、民康樓(2)、民寧樓、民祥樓、民樂樓
*備註:民康樓(1)及民康樓(2)屬同一大廈。

資料來源:房委會維基百科香港地方


參考資料

  • 《續建北角模範屋》,《華僑日報》,1954年9月24日
  • 《模範屋宇會為白領階級打算》,《華僑日報》,1955年4月24日
  • 《北角模範屋宇 廿一層大廈 下月初入伙》,《華僑日報》,1972年10月18日
  • 《模範屋邨會一前任經理 離職守三月未上班 委會正考慮分配落成單位中》,《工商晚報》,1980年1月5日
  • 《半百模範村 老而彌堅》,何思芸、林良葉著,《仁聞報》,2006年5月號
  • 《走遍香港252條公共屋邨 — 東區》,梁啟智著,2021年1月11日
  • 《模範邨逾六十年變化》,舊時香港著,2021年7月23日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今次暫且不講香港公屋,開設全新的系列,專門介紹香港的特色商業區。雖然許多人聽到商業區三個字,第一時間都是想起上班,但其實上班之地都有不少值得發掘和拍照的地方,包括是次打頭陣介紹,位於鰂魚涌的太古坊(Taikoo Place)。

相信不少人看到系列名稱都會感到意外:唔係啩,商業區都好介紹?說實的,本來我也是這樣想的,更何況太古坊是我上班必經之地,不論上班、午飯時間及下班都會途經,理應沒有甚麼吸引力才是。

直到有一天百無聊賴,午飯時間路過上圖的公共椅子位置,才讓我開始嘗試尋找更多有關太古坊的資料,然後才如獲至寶般,開心大發現了許多有關太古坊有趣的資訊及歷史資料。

位於多盛大廈內的標誌藝術品:以跳舞為主題的「Two to Tango」。
藝術感極重的裝置藝術「Two to Tango」,位於多盛大廈,是由英國藝術家 Allen Jones R. A. 設計。

記得早前好奇問住在港島東區的同事,究竟太古坊是何時開始出現?當時她答我:「十多二十年前已經見證着它的一直變化。」

那時候我才驚覺:吓?乜太古坊唔係好新㗎咩?

好奇心使然,讓我開始向 google  大神求教,翻查更多資料,才發現原來太古坊歷史之悠久超乎想像──早在 19 世紀末,太古坊一帶前身正是太古糖廠,是全港歷史最為悠久的工業區之一。直至 1976 年糖廠停業,太古地產就將舊廠房翻新做工廠大廈,並命名為「太古工商業中心」(Taikoo Trading Estate),可說是太古坊從工業轉型成工商業的開端。

相信是不少人對太古坊的典型印象:商業上班區域。
相信是不少人對太古坊的典型印象:商業上班區域。
不論上班下班還是午飯,太古坊就會出現滿滿的人流。
不論上班下班還是午飯,太古坊就會出現滿滿的人流。

在講解今日太古坊如何形成之前,不如先看看更多有關太古坊的小小資料:

  • 截至 2022 年6月為止,太古坊共有 9 棟辦公大樓
  • 太古坊辦公室大樓面積達600萬平方尺,即等同約 840 個標準足球場大
  • 它是全港首個全 5G 覆蓋的私人商業區。
  •  太古坊內有超過 300 間跨國企業進駐,當中包括摩根大通銀行、星展銀行、酒店集團文華東方(Mandarin Oriental)、Facebook、品牌Chanel、LVMH、Gucci、英國保誠、保柏(Bupa)、迪士尼、法國巴黎銀行等。
太古坊(Taikoo Place)
太古坊(Taikoo Place)

說回有關太古坊的歷史發展,後來隨着工業往北移,香港對辦公室寫字樓等需求越來越大,樓據維基百科,和域大廈(Warwick House)早於 1979 年落成。其後在 1984 及1988 年,太古工商業中心 B 座(康和大廈)(Cornwall House)及C 座(常盛大廈)(Somerset House)亦相繼落成。

其後在 1990 年代,整個太古商業區就被正式命名為太古坊。

至於港島東區最高的樓宇港島東中心(One Island East),它樓高 300 米共有 67 層,就在 2008 年落成。當中香港區 Facebook 辦公室,正是位於港島東中心內。

港島東中心(One Island East)。
港島東中心在東區可說是鶴立雞群。

不難發現,太古坊內注滿了藝術元素。根據 Taikoo Place 的官方網站描述,他們早於 1993 年特意在辦公樓大堂內注入藝術元素,藉此打破對藝術根深柢固的疏離感之餘,同時讓租戶及市民能逐漸讓藝術融入生活,藉以啟迪想像力。

個人認為太古坊跟其他傳統商業區最大分別,正是在於它的滿滿藝術感,讓整個地區充滿藝術的氣息,同時符合地區的辦公室上班族的定位。

太古坊為上班族設計了許多可坐下的公共空間,並設有水池,即使在夏天亦能有減熱氣的效果。
另一角度觀看水池中的藝術品:同樣位於太古公園的「Horse at Water」。
太古坊內有不少戶外長椅予人休息。
早前給這張相片同事看,結果同事的意見是:唔講仲以為係美國。
太古坊設有太古公園,公園內少不了偌大的草地。
太古坊設有太古公園,公園內少不了偌大的草地。

【info】
交通:港鐵鰂魚涌站 A 出口步行約 3 分鐘或太古站;巴士 682、613、2、2A、81 等。
太古坊官方網站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