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arly Archives

2023

實不相暪,當我寫下這一篇文章的時候,其實已距離自己遊走翠林邨相隔超過半年之久。但作為繼寶林邨後,將軍澳新市鎮的第2個公共屋邨,翠林邨除了是在山上,是少數不是建於將軍澳填海區的屋邨之外,它的背後故事有些也是頗為有趣的,而且畢竟是區內較為早期落成的公屋,在建築設計上亦相對有特色,同時為自己提供了計劃日後再遊走翠林邨的理由。

翠林邨出入口,簡單而易認。
翠林邨出入口,簡單而易認。

我與翠林街坊有緣

我對於翠林邨的印象很片面,昔日的印象就是離港鐵站很遠,還有它很所在的位置地勢很高,沒辦法,全因翠林邨建於山上,即使出入港鐵站,也必定要乘坐巴士或小巴下山轉車,交通上相對不便。個人還與翠林邨的街坊可說是有點緣分,還記得大學時期有數位朋友同樣住在翠林邨,他們也笑言自己住得特別遠,所以一定可以申請到大學住宿云云。即使後來投身職場,也認識了好幾位舊同事朋友是翠林邨街坊。究竟要有着怎樣的機率,才可以有那麼多的朋友都是住在翠林邨?

翠林邨 Tsui Lam Estate
翠林邨 Tsui Lam Estate。

有關屋邨的前世今生故事

在開始分享很久以前翠林邨的遊走經歷前,不如先說說屋邨的前世今生故事。個人搜尋到有關翠林邨的最早期報導能追溯至1985年,當時《華僑日報》已有有關翠林邨項目投標,並即將展開工程的報導;稍後更有報紙公開了當年屋邨模型的相片,並指出原來當初翠林邨項目是預計在1987年落成,後來再有報導指出,翠林邨屋邨工程分為三期進行,預計1989年就會完成所有期數,屆時可提供8座大廈及3座居屋大廈(即是今日的景明苑),並可容納26,000人居住。

昔日有關翠林邨報導,並展出屋邨模型。圖片來源:《大公報》
昔日有關翠林邨報導,並展出屋邨模型。圖片來源:《大公報》

衛奕信主持屋邨開幕 期間發生小插曲「花生」多

到了1988年,翠林邨開始正式入伙,而當時政府亦隆重其事。在1989年11月13日,時任港督衛奕信亦有親自到場主持屋邨開幕儀式。在致辭中衛奕信指出,當時正在進行中的將軍澳新市鎮第一及第二期工程,預計將為30萬居民提供住宅及相關配套設施,為此政府亦投資達130億港元在將軍澳新市鎮工程上,可見政府對發展將軍澳有很大的野心。

翠林邨屋邨開幕儀式當日,更原來發生了一些小插曲,包括儀式期間有位男子「不斷高聲呼叫,令在場不少來賓側目而視」,還有儀式期間有人從高處投擲水彈等,幸運的是當時沒有人因此而受傷。不知道有沒有街坊曾參與過當年的開幕儀式?如果有的話,歡迎留言分享啊。

翠林邨 Tsui Lam Estate
翠林邨 Tsui Lam Estate。

關於以前遊走屋邨的經歷

分享完一些當年翠林邨的舊聞及「花生」,是時候要分享自己遊走屋邨的經歷和感受呢。還記得半年多以前,首次到訪翠林邨,站在屋邨招牌面前,內心還思疑應如何閒逛,只見眼前有的是巴士總站,為何附近一座大廈也沒有?後來才發現由於地勢關係,屋邨大廈在山上錯落有致地排列着。最後選擇穿過商場進入屋邨。

翠林邨 Tsui Lam Estate
翠林邨巴士總站。

進入住宅範圍的天台後,翠林邨的整體面貌進入眼簾:四周環境清幽並開揚,多座純白配以粉藍的長型大廈環繞,在此亦享受到市區沒有的寧靜,只聽到零零落落的鳥語,令人心曠神怡。

翠林邨 Tsui Lam Estate
其實看着翠林邨密密集集的長形及Y型大廈設計,亦蘊含了不同的美態。
其實看着翠林邨密密集集的長形及Y型大廈設計,亦蘊含了不同的美態。
其實看着翠林邨密密集集的長形及Y型大廈設計,亦蘊含了不同的美態。

翠林邨是將軍澳較為早期落成的屋邨,已有接近35年樓齡。全邨共有8座大廈,分別為碧林樓、秀林樓、雅林樓、欣林樓、彩林樓、輝林樓、康林樓及安林樓,用上雙翼新長形及Y2型設計。

翠林邨內原來亦設有冬菇亭啊,只可惜餐廳已是近年新款式,沒有往日冬菇亭的懷舊風情呢。
翠林邨內原來亦設有冬菇亭啊,只可惜餐廳已是近年新款式,沒有往日冬菇亭的懷舊風情呢。
翠林邨商場「翠林新城」的其中一個入口。
翠林邨商場「翠林新城」的其中一個入口。

不能不說的翠林邨地標

說到翠林邨的地標,當然是它的貝殼形中央劇場連水池。承襲翠林邨依山而建的特點,中央劇場有別於其他屋邨的只有三兩層座位,而是超過十層,而且個人很喜歡它的紅黃綠繽紛如彩虹般的設計,跟四周的藍白大廈形成對比,讓人感到特別有活力,相信當中的設計,亦是為了讓街坊可感到更有凝聚力。

翠林邨的地標:中央劇場連水池。
翠林邨的地標:中央劇場連水池。
翠林邨的地標:中央劇場連水池。
翠林邨的地標:中央劇場連水池。

另一發現是翠林邨內隱藏了許多頗有特色的幾何設計,這點尤其在商場就能體現,例如商場門口的三角紅色外框,還有商場純白圓形天花,還有巴士總站的多邊形圖案等,這些細節均靜靜的點綴屋邨環境。

個人認為其中隱藏在翠林邨的特色幾何設計。
個人認為其中隱藏在翠林邨的特色幾何設計。
翠林邨的屋邨商場天花板頂部,設計亦充滿幾何美。
翠林邨的屋邨商場天花板頂部,設計亦充滿幾何美。

翠林邨雖然地理位置上較為不便,但感受到居住環境還是舒適的。不知道未來重遊翠林,一切是否都是如此美好?

翠林邨 Tsui Lam Estate。

屋邨資料——翠林邨(Tsui Lam Estate)

地點:將軍澳翠琳路11號
入伙年份:1988年
樓宇數目:8
樓宇類型:新長型、Y2型
樓宇名稱:彩林樓、輝林樓、康林樓、雅林樓、安林樓、碧林樓、秀林樓、欣林樓

資料來源:房委會維基百科


參考資料

  • 《翠林邨長安邨即動工 將軍澳青衣島 分建兩新屋邨》,《華僑日報》,1985年3月13日
  • 《將軍澳第二個公屋邨翠林邨首期已施工 四廈八七年落成 供逾萬人居住》,《大公報》,1985年3月26日
  • 《將軍澳第一個公共屋邨寶林邨明年初入伙 八八年三期工程完竣 可住三萬人 翠林邨首期四座大厦明年中落成》,《大公報》,1986年11月16日
  • 《翠林邨昨開幕時有人竟投下水彈》,《大公報》,1989年11月14日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個人一直很喜歡沙田區的公共屋邨,認為區內不少屋邨可說是香港70-80年代時期公屋的最佳示範。除了外型設計或創新或優美,同時能在設計規劃時兼顧用家,即街坊的感受和實用性,做到賞心悅目同時實用。至於大圍的美林邨,早已聽聞過屋邨的建築設計很美,但自己始終都是「過門而不入」居多,直到嘗試認真遊走美林邨,才發現看似平凡的屋邨,其實不單是設計美觀那麼簡單啊!

美林邨
美林邨最令我記得的,反而是它的招牌綠色。

美林邨與它的招牌綠色

先旨聲明,個人雖然是半個沙田友,但大圍一帶的公共屋邨其實還是較少接觸,故此個人與美林邨之間的回憶及連結,亦僅限於偶爾乘巴士時會經過它,或是一次夏天跟朋友百無聊賴,走入美林商場買雪糕一齊食,that’s all。印象較為深刻的,反而是美林邨的綠色倒也鮮明,我覺得簡直是代表顏色。即使在外圍觀看,也能看到整個屋邨用上深淺不一的綠色貫穿,由大廈到招牌等,加上屋邨附近甚多樹木種植,感覺相當連貫而且具層次感,而印象中同區的屋邨好像沒有採用相同顏色及色調(如有錯請指正),所以一說到大圍美林邨,個人首先聯想到的,反而是它的綠色。

美林邨

前稱梅林邨 1981年首批入伙住客「最棒聖誕禮物」

在分享自己遊走美林邨前,當然又要說說屋邨的一些有趣小故事。美林邨是沙田區第5個屋邨,同時是香港第106個屋邨。美林邨前稱「梅林邨」,但自1979年末起的報導則改稱為今日的美林邨,改名原因不明,由1981年正式入伙,前後分了三期,最後一期就是在1985年左右入伙。

翻看在1981年有關屋邨入伙的報導,原來首批入住美林邨的街坊,部分為在沙田臨時房屋區居住了相當長時間的居民;而辦理入伙時間亦是在聖誕前夕,換言之只要簡單裝修就可入住,讓不少街坊可趕及在聖誕入伙歡渡佳節,當時報章亦以《美林邨第一期樓宇落成 首批住客忙於裝修 早日入伙歡渡聖誕》為題,相信當時入伙,對不少街坊而言,亦是最滿意的聖誕禮物啊。

美林邨

大廈種類不重覆 勇於嘗試

我遊走美林邨前,也大概聽說過屋邨設計相當有心思而且很美,事實上的確所言非虛。雖然全個屋邨只有4座大廈,但每座大廈的樓字類型都不會重覆,相當多元化,共通點是各大廈均屬1980年代早期常見公屋之建築設計樓宇類型,例如美愧樓的Y1型、美楊樓的舊長型和美楓樓的雙連「I」字型等,亦可見當時政府在建屋方面亦努力嘗試應用不同類型樓宇,這種勇於嘗試的精神可說是相當難得。

美林邨
美林邨

屋邨設計細節富心思 商場外已乾塘水池昔日有實際重要功能

除了大廈設計,個人認為美林邨內亦有不少細節設計相當具心思,而且極具幾何及綫條美。由每座大廈門口的紅或白色大字標示大廈名稱,字型簡單但已很美,到屋邨內及四周特意種植樹木以營造愜意環境,到屋邨用上不少三角形作圖案點綴等,加上屋邨休憩空間大,空間感十足,在邨內閒逛亦不會有壓迫感,反而覺得舒適。

美林邨
同是美楓樓。
美林邨
美楓樓。

若果有留意美林邨的話,或會記得美林邨商場外有一個已乾塘的水池。那個水池原來亦有實際作用,根據《華僑日報》在1981年的報導,指出水池「實際上是商場空氣調節設備的冷卻系統部分」。假如心水清的話,也許亦記得以上一點,其實跟屬同區的沙田瀝源邨地標水池,有着同樣的實際功用,不單是美觀和散熱功能那麼簡單,故此今日水池如此荒廢,實在相當可惜呢。

美林邨
美林邨內己廢棄乾塘的水池,原來是有實際用途!
美林邨

屋邨設計5年內兩次獲獎極威水

當然,要分享美林邨更多細節美觀設計,我想說足一日也說不完,大家有興趣的話,可看看《快閃香港:香港建築設計:美林邨》,節目內找來主要負責屋邨設計的建築師伍灼宜講解設計概念及細節。但即使不看也不要緊,事關有兩項鐵一般的事實,亦讓美林邨的設計備受肯定——原來屋邨先後在1982年及1987年,獲得香港建築師學會年獎頒下的優異獎和銀牌獎。同一項目在5年內兩次獲得香港建築師學會年獎肯定,可說是相當罕見呢!

美林邨
美林邨

港督尤德主持屋邨開幕禮

還記得遊走美林邨當天是早上,本來自己預計只逛連拍攝約半小時左右就離開,豈料最終逗留在屋邨接近一個半小時才捨得離開。原因嘛,就是事前看看資料,眼見美林邨只有4座大廈連同商場及其他社區設施,應該好快就完成;但遊走的時候覺得屋邨實在比預期中更美,有更多值得拍照和感受的地方。那時我相信,當時政府是相當重視美林邨這項公共屋邨規劃及設計。後來翻看資料才知道,原來在1982年11月時,時任港督尤德爵士有主持屋邨的開幕禮,可見當時是如何隆重其事。

美林邨
很簡單易明但很美的pictoram。

大引水道將屋邨一分為二

即使今日遊走美林邨,亦不會覺得它的設計過時或不切實際。事實上,當年美林邨首期落成不久,房屋委員曾到場巡視,並「一致認為已完成及進行中的新工程,令人留下深刻印象」。其實美林邨被一條大引水道分為兩部分,亦是它的標誌之一。起初還想,那麼居民出入豈不是很不方便嗎?尤其在大雨天的時候,但一來原來接駁大引水道兩邊的橋不止一個,另一個則寬闊開揚得多;另外原來兩邊所觀看的景色感覺也很不一樣,各有美態,着實讓人印象深刻,亦理解到當時房屋委員們評語的意思了。

美林邨
美林邨
美林邨

遊走唯一可惜之處:商場裝修中

若果真的要說今次遊走的美中不足之處,相信是本來想參觀美林商場的我,眼見它正在進行大裝修,亦不知道日後會變成怎樣的容貌;而不幸中的大幸是,商場尚有部分老店營業和眼見部分裝潢亦保留80年代風格,如地下設計和牆身、走廊等。

美林邨
正在裝修中的位置……
美林邨
麥當勞那片大紅果然令人印象深刻。
美林邨
是不是很有年代感呢?
美林邨
今日的美林商場,仍有保留點點懷舊特色。
美林邨
美林商場正門門口。

但願中庭裝修過後的美林商場,仍可保留它的特色設計,讓自己可有機會親眼看到呢。

後記:美林邨的其他景致

由於個人認為美林邨實在太美太多值得刊登的相片,下文全部都是篇幅所限不能分享介紹的美林邨位置及地方,那麼你有甚麼相關回憶在以下地方?Enjoy!

美林邨
美林邨
美林邨
美林邨
美林邨

屋邨資料——美林邨(Mei Lam Estate)

地點:香粉寮美田路30號
入伙年份:1981年、1982年、1985年
樓宇數目:4
樓宇類型:雙「I」 型、舊長型、三座相連工字型、Y1型
樓宇名稱:美楓樓、美桃樓、美槐樓、美楊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


參考資料

  • 《沙田第五個公共屋邨批准興建 梅林邨分兩期興建 單位五千容人三萬》,《華僑日報》,1978年9月19日
  • 《沙田公屋陸續建 梅林邨容人三萬》,《華僑日報》,1979年7月3日
  • 《美林邨第一期樓宇落成 首批住客忙於裝修 早日入伙歡渡聖誕》,《華僑日報》,1981年12月22日
  • 《沙田美林邨揭幕 港督昨主持儀式》,《大公報》,1982年11月17日
  • 《未來五年建成公屋 可逾二十萬單位 港督主持美林邨開幕》,《香港工商日報》,1982年11月17日
  • 《快閃香港:香港建築設計:美林邨》,香港電台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所謂「You are what you eat」,你享用食物的背後,其實亦反映那個人的背景和日常文化生活習慣。難得一場回到鄉下,當然要試試菲律賓當地的美食……且慢!在分享自己的家鄉菲律賓飲食經歷前,若果要你數其中3項菲律賓當地的著名食物,你能數到嗎?相信尤其對不少香港人而言,最熟悉的莫過於另類「菲律賓姐姐聖地」的快餐店Jollibee(快樂蜂),當中以炸雞最為人稱道。但在Jollibee以外,要數另外2項菲律賓著名食物,相信對不少人而言都是難於上青天啊!今次一於先分享自己在過往兩周的飲食日常,給大家從飲食了解菲律賓更多呢!

菲律賓早餐。
菲律賓早餐。

早餐篇:至愛飯,早餐一定要送飯!

也許對部分香港人而言,早餐都要食飯會覺得受不了,但偏偏事實就是——菲律賓人原來比想像中更愛米飯,愛的程度是早餐也要送飯!關於早餐也要送飯這點,版主我已在小時候已經領教過了,媽媽就是偶然製作早餐時,也要加上米飯在內,更認為食了飯,人就會元氣滿滿,工作也特別有幹勁(笑)。故此提及到菲律賓傳統早餐,肯定少不了米飯在內,但仔細留意才發現,菲律賓人早餐食的飯,不是一般白飯,而是蒜飯加蛋(Silogs),事實上蒜香的確為白飯生色了不少,是會令人意想不到地多吃幾口。

菲律賓早餐。
菲律賓早餐。

至於蒜飯以外,還有甚麼食物?說實的,個人認為是比中式早餐單調點,不外乎都是炸的虱目魚(Bangus),加上煎醃製過的牛肉片(Tapa)或煎醃製甜豬肉片(Tonico),偶爾想健康點就配搭香蕉或牛油果的生果,變化不算多,加上早餐整體的味道都是偏鹹,故此本人還是不太適合,還是比較愛美式或英式早餐算了……

快餐篇:炸雞果然是菲律賓名物!

輪到價錢相宜的快餐,事實上菲律賓的飲食文化部分亦受到美國影響(想知道更多的可之後詳細講解為甚麼),故此享用美式快餐亦是菲律賓人常見的飲食習慣之一。至於菲律賓國民級快餐店亦不用多介紹了,就是前言有提及過的Jollibee了!本來以為香港亦有Jollibee,那麼身在菲律賓也不用試吧,等同你不會在外國不斷食麥當勞一樣,但事實並不是這樣。

你沒看錯,即使是菲律賓小城市的商場平日下午時間,Jollibee都是爆滿的。
你沒看錯,即使是菲律賓小城市的商場平日下午時間,Jollibee都是爆滿的。
甫到機場不久,就聞到Jolliebee的炸雞香氣了!
甫到機場不久,就聞到Jolliebee的炸雞香氣了!

事關菲律賓的炸雞真的做得特別出色,除了用上新鮮雞,吃起來也特別肉嫩熱辣辣多汁外,連很邪惡的雞皮也炸得特別香口脆薄!不是香港的做得不好(其實已算不錯的水準我認為),只是菲律賓當地的Jollibee炸雞做得太出色了,誠意推薦!

應該好多人都會問的問題——在菲律賓食Jollibee價錢是多少?上圖給大家參考,大家可用港幣$1兌菲律賓披索(Peso)7.1計算,一目了然。
應該好多人都會問的問題——在菲律賓食Jollibee價錢是多少?上圖給大家參考,大家可用港幣$1兌菲律賓披索(Peso)7.1計算,套餐價錢由菲律賓披索108至535不等,一目了然。
實際食物選擇方面,菲律賓Jollibee其實跟今日香港相若,充其量是價錢不同而已。
實際食物選擇方面,菲律賓Jollibee其實跟今日香港相若,充其量是價錢不同而已。

除了Jollibee,另一間在宿霧和Leyte較為常見的快餐店,就是Shakey’s。雖然不是菲律賓本土牌子,而是過江龍美國,但在當地亦相當受歡迎。而且價錢方面相當抵玩,質素方面亦相若,尤其是炸雞,所以才說菲律賓的炸雞真是一流!當然食物方面會多了Pizza等選擇,感覺較為多元化,故此總體而言,個人認為它跟Jollibee有得揮啊!

這份「Original Bunch of Lunch」,有炸雞、意粉、Pizza和蒜蓉包等,對一個女生而言已經好飽,也不過是229菲律賓披索(即今日港幣的$32.2)而已,好抵玩。
這份「Original Bunch of Lunch」,有炸雞、意粉、Pizza和蒜蓉包等,對一個女生而言已經好飽,也不過是229菲律賓披索(即今日港幣的$32.2)而已,好抵玩。
想不到菲律賓Shakey's的炸雞也做得很出色!
想不到菲律賓Shakey’s的炸雞也做得很出色!
來自美國的餐廳Shakey's 門口。
來自美國的餐廳Shakey’s 門口。

甜品篇:無甜不歡!美式甜度你喜歡嗎?

另外,不知道是否同樣受到美國文化影響,菲律賓人在嗜甜口味方面亦偏向美式,即是大甜!單是在宿霧國內綫機場,就已看到DunkinKrispy Kreme兩家店舖,足見冬甩(甜甜圈)在菲律賓人心目中的受歡迎程度!當然,身為Krispy Kreme曾經忠實粉絲的我,來回兩程都有購買它們的冬甩,甚或買了一盒回港呢!

即使是宿霧機場,也能找到我至愛的Krispy Kreme!還有人記得以前香港曾開返Krispy Kreme嗎?只可能太快結業收場,嗚。
即使是宿霧機場,也能找到我至愛的Krispy Kreme!還有人記得以前香港曾開返Krispy Kreme嗎?只可能太快結業收場,嗚。
除了Dunkin和Krispy Kreme,mister dounut在我家鄉Leyte亦很常見啊。
除了Dunkin和Krispy Kreme,mister dounut在我家鄉Leyte亦很常見啊。
除了Dunkin和Krispy Kreme,mister dounut在我家鄉Leyte亦很常見啊。

當然,介紹到甜品,總不能不說菲律賓的國民級甜品吧?個人認為經典甜點Halo-Halo就能佔一席位,每次回到家鄉我都必點至少一次!Halo-Halo是甚麼來的?我會形容它是類似芭菲的甜品。除了必不可少的紫芋味雪糕(Ube,沒錯,若果有留意雪糕的話,試試Google「姐姐世一雪糕」,敢說菲律賓的紫芋味雪糕味道,絕對是世界級,無誇張),還有一堆配料,如小果凍、蜜餞、甜豆、菲律賓或焦糖布甸(Leche Flan)等,然後再淋上椰奶跟煉奶等,簡直將甜度推上極致!但這種聽落好似瀨尿牛丸般的配搭,偏偏真的好食到不得了,一次過滿足愛甜者的口腹啊!

至於今次回鄉食了多少次Halo-Halo呢,唔......不算很多,兩日內連吃兩杯而已,好滿足!
至於今次回鄉食了多少次Halo-Halo呢,唔……不算很多,兩日內連吃兩杯而已,好滿足!

除了Halo-Halo,另一個人認為是代表到菲律賓甜點的,其實是國內知名蛋糕店Goldilocks!Goldilocks是菲律賓知名的大型連鎖糕點品牌,上網查看資料,原來它早在1966年由一對菲律賓藉華裔姊妹創立,其中品牌最經典食物,並不是蛋糕或酥餅,而是一種名「Polvoron」的零食,上網查看資料時更看到中文有個很可愛的名字,名叫「奶粉糖」

即使是小城市,亦不難找到Goldilocks的身影,可見它的「勢力範圍」有多龐大。
即使是小城市,亦不難找到Goldilocks的身影,可見它的「勢力範圍」有多龐大。

從小開始我就極愛吃Polvoron到今時今日,到底我有多愛?就是偶然自己亦會到中環的環球大廈特意購買止止口癮!言歸正傳,Polvoron相傳早在西班牙殖民時代就傳入菲律賓,之後就成為當地節慶時必吃的甜品。至於味道和口感方面,我會形容口感是粉粉的,有點像是更鬆化的杏仁餅的感覺;至於味道方面,沒錯,又是甜甜的,有點像奶粉(?)的味道。時至今日,Polvoron除了原味,亦洐生出不同味道,如咖啡、朱古力奶、花生味等,但個人大愛還是原味。

個人至愛的原味Polvoron,高峰時期可一次過食6件XDDDD 其實亦是不錯的菲律賓手信之選!
個人至愛的原味Polvoron,高峰時期可一次過食6件XDDDD 其實亦是不錯的菲律賓手信之選!

其實菲律賓還有很多傳統食物未介紹,之後再留待機會詳細分享!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以往對寶林邨的印象,就是它的屋邨設計,跟將軍澳區內的其他屋邨很不同——嚴格來說,就是它看起來老舊一點,跟翠林邨有點相似,採用的不是今日常見的和諧式大廈設計。後來才發現有這樣的結果,是理所當然啊,全因寶林邨正正就是將軍澳的第一個屋邨,早在1988年就入伙,歷史比翠林邨還要久呢。

寶林邨

不過若果論遊走寶林邨,很抱歉,先前從來只是經過寶林邨的出入口,連屋邨內部設計是甚麼模樣,一概不知道。

所以遊走寶林邨,倒是一個頗為新奇的體驗。

寶林邨

分享遊走體驗前,我不如先說說少許自己搜尋到有關寶林邨的往事。目前我找到有關寶林邨的最早期報導,相信是在1983年,當時已有報導講述寶林邨為將軍澳新市鎮的首個屋邨,報導中房委會發言人並指屋邨工程「正分三期興建,而第一期兩座樓宇的打樁工程已經展開。」

寶林邨

另外,查看以往相關報導,相信早期政府在面對如何改善居住環境方面亦下了不少功夫。原來寶林邨在正式落成前,屋邨附近為工廠,故此空氣質素方面亦備受關注。而根據1986年《大公報》和《華僑日報》先後亦報導,為此屋邨附近的兩間鋁廠和黃銅廠將於1988年中遷出,而且「工廠會用各種方法,將空氣污染減至環境保護署的標準,以免已入伙的居民憂慮。」我一直都不知道原來寶林邨附近前身是如此,相當有趣呢。

寶林邨

說回遊走今日寶林邨的體驗。可能始終它是屬於80年代末落成的屋邨,加上是將軍澳第一個屋邨,不難發現寶林邨的設計和配套算是較為全面,起碼除了基本的學校、商場街市、社區服務中心,還有看起來面積也頗大的文娛活動會堂和體育館等。而且戶外公共空間亦相對寬敞,不會有近年屋邨的擠逼公共空間問題。

寶林邨

對於寶林邨較為深刻印象的,莫過於它的商場設計以及個人認為是屋邨地標的噴水池(遊走當日還看到噴水池是有正常運作,thanks god!)。

寶林邨

先說屋邨商場。遊走屋邨前,從來沒有想過在寶林邨在外觀上保留到80年代的樣貌,沒有如大部分的屋邨商場,經歷過大翻新的洗禮,連商場的地板,也是保留灰灰沉沉的深啡色,看起來很簡單同時樸素,這樣才更像典型的屋邨商場啊。不過我猜想沒有在外觀上大翻新的原因,應該是寶林商場本身就是採用較為通風的設計,不是典型商場的全密封設計,所以在翻新上亦有一定的難度。

寶林邨
寶林邨
寶林邨

至於商場外的屋邨地標噴水池,噴水池的設計相信是以往屋邨喜歡加入的設計,有美化景觀以及散熱的作用。但這種設計後來也逐漸淘汰了,還有正常運作水池的屋邨着實不多,所以看到寶林邨的水池還是正常運作,內心是很開心的。另外可留意的是,水池一帶可看到寶林商場的徽標,是採用較為罕見篆體題字,感覺也是頗特別的。

寶林邨

最後想說說一個聽起來很傻的問題:我曾經以為屋邨的名字為「寶琳邨」,事實上我亦曾經寫錯過很多次,是後來才發現應該是寫成「寶林邨」;此外,當我嘗試搜尋有關寶林邨在80年代的相關報導的時候,亦發現部分報導亦有寫成「寶琳邨」,希望上文不會再不小心寫錯屋邨名字吧。

寶林邨

屋邨資料——寶林邨(Po Lam Estate)

地點:將軍澳寶琳北路18號
入伙年份:1988年及2001年
樓宇數目:7
樓宇類型:新長型、小單位大廈、Y2型
樓宇名稱:寶德樓、寶智樓、寶儉樓、寶勤樓、寶寧樓、寶泰樓、寶仁樓

資料來源:房委會維基百科


參考資料

  • 《分別位於屯門及黃大仙兩公屋合約昨批出 三年後落成將容納一萬九千人 寶林邨二期打樁工程招標承建》,《大公報》,1983年11月26日
  • 《將軍澳寶林邨展開次期工程》,《華僑日報》,1983年11月26日
  • 《將軍澳第一個公共屋邨寶林邨明年初入伙 八八年三期工程完竣 可住三萬人 翠林邨首期四座大厦明年中落成》,《大公報》,1986年11月16日
  • 《將軍澳第一個公共屋邨 寶林邨明年初入伙 工廠確保不會污染》,《華僑日報》,1986年12月2日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新翠邨

新翠邨可說是我期待遊走已久的屋邨。

大圍新翠邨。
大圍新翠邨宏觀。

原因很簡單,就是從網上看到屋邨商場的樣貌,半圓拱頂部的中庭設有水池,加上樹草配襯,陽光穿過頂部灑落至中庭內,配上碎石花紋的外牆,整個畫面實在很美很有詩意。我想到現場親身感受當中的美和愜意氣氛。

大圍新翠邨。
新翠商場入口。

可幸最終遊走屋邨的體驗,總算沒有讓自己失望。

大圍新翠邨。
聽聞曾有水池的屋邨廣場。

屋邨地理位置便利,邨內分別有舊長型、井字型和工字型大廈,大廈類型相對多元化。至於公共空間及設施方面尚算充足,遊樂場、社區中心、學校等當然有,至於冬菇亭和個人認為是屋邨壓軸的商場亦齊備,這些今日看起來理所當然的設施,在當時而言是相當現代化。據《華僑日報》的報導,當時房屋署委員巡視落成不久的新翠邨,就曾評價屋邨「設計概念富有想像力,迎合市民對現代化生活的期望」。

大圍新翠邨。
新翠邨。
大圍新翠邨。
新翠邨。
大圍新翠邨。
新翠邨。
大圍新翠邨舊報導。
圖片來源:《華僑日報》1982年11月30日,圖片展示當時尚未入伙的新翠邨的外貌。

事實上,看到真實的新翠商場面貌,確實有種果然沒有失望的感覺。難得商場仍能保留昔日設計的特色,讓人印象深刻。遊走當日正值黃昏,陽光從圓拱頂部灑落至中庭,看着緩緩流出的水流和聽着水響,加上倚着噴水池邊就坐的老人家們輕鬆談天,當下立即覺得放鬆起來。

大圍新翠邨。
新翠商場招牌中央水池。
大圍新翠邨。
新翠商場環境。

中庭以外的新翠商場,店舖都是設計在兩旁,但眼見不少店舖都是連鎖經營,有歷史的小店已買少見少了。

大圍新翠邨。
今日的新翠商場眼見連鎖店居多。

於1983至1985年入伙的新翠邨,為房委會轄下第112個屋邨。全邨設有8座大廈。據《華僑日報》在1983年3月的報導,屋邨在未落成前稱為新田邨,是在其後才正式命名為新翠邨。「據房屋署的建築師表示,新翠邨意謂清新綠翠之意」,相信是為了呼應屋邨的環境而命名呢。

大圍新翠邨。
大圍新翠邨公園日常。

最後想說的是,新翠邨另一較為標誌的位置,相信是屋邨入口有着新翠邨的英文字,好像不算多屋邨有這種設計,頗特別的。

大圍新翠邨。
我覺得是新翠邨的另一地標。

屋邨資料——新翠邨(Sun Chui Estate)

地點:大圍隔田翠田街2號
入伙年份:1983年至1985年
樓宇數目:8
樓宇類型:雙工字型、舊長型、雙塔式
樓宇名稱:新俊樓、新芳樓、新學樓、新傑樓、新明樓、新偉樓、新儀樓、新月樓

資料來源:房委會維基百科


參考資料

  • 《新翠邨本周開始入伙 設立臨時店舖攤檔 為新入伙居民服務》,《華僑日報》,1983年3月24日
  • 《新翠邨八座大廈將於八五年完成末期工程 投標價逾六千萬》,《大公報》,1983年5月4日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荃灣滿樂大廈

先旨聲明,由於網上有關滿樂大廈的資料實在少之又少,故此今次只寫篇短文講解就好了。另外,下文如有內容錯誤請指正。

位於荃灣沙咀道的滿樂大廈,說實的我一直都不知道原來它是出租屋邨來的。從前經過沙咀道看到它的時候,還以為是比較有規模的老舊唐樓,直到需要遊走屋邨時做資料搜集,才發現它原來是房協轄下的屋邨,至於屋邨名稱,據房協網站簡介寫道,原來是寓意「充滿歡樂」。(同區還有寶石大廈,亦是我從前一直不知道是有出租單位的,詳情之後再說。)

荃灣滿樂大廈名字的意思,是寓意「充滿歡樂」。
荃灣滿樂大廈名字的意思,是寓意「充滿歡樂」。

跟同區福來邨歷史幾乎同期興建落成

另一我之前不知道的事情,就是滿樂大廈原來早在1964及1965年就入伙,足足有接近60年的樓齡,查看同區的屋邨,原來也跟歷史最悠久的福來邨幾乎同期。那時正值是政府宣傳開發荃灣新市鎮不久,雖然網上關於滿樂大廈的資料和報導少得可憐,但我猜測當時興建滿樂大廈,相信一來是為了迎合荃灣當時作為輕工業集中地的發展,二來是透過興建租金相宜的住宅,從而吸引更多人居住並方便到工廠上班吧。

屋邨內的寬闊庭院。
屋邨內的寬闊庭院。

建大廈優先租予同區工廠上班職員 單位月租$73起

後來千辛萬苦下,終於在網上找到極少有有關滿樂大廈在1964年的報導。但有趣的是,在當年《華僑日報》的報導中,由標題至內文,统统都是將滿樂大廈寫成「樂滿大廈」,但究竟是手誤或校對出錯,還是在屋邨初期確實名為「樂滿大廈」,則無從稽考了。

荃灣滿樂大廈。

至於當年有關滿樂大廈的報導,確實提及到當年政府為配合發展荃灣各項建設,房協因此在同區興建舊寶石大廈和滿樂大廈以應付所需。其中報導中更提及到,滿樂大廈是優先給在荃灣工廠上班之員工申請入住,「該會開始興建上述兩座廉租大廈之前會通知荃灣各工廠,以便利當地工廠職員就近申請入住。」

根據1964年的報導,房協先計劃興建在滿樂大廈興建兩座廉租大廈,而當時滿樂大廈設計為給予五至八人居住,而租金則由每月$73至$140不等。而根據房協官網介紹及當年報導,滿樂大廈設計上與同期舊寶石大廈相若,故此即使是外型兩者亦相當相似。

荃灣滿樂大廈。

2003年屋邨全面復修 更方便長者街坊

滿樂大廈全邨共有4座大廈,每座大廈的樓層並不高,相信是早期屋邨不設升降機(早期只有樓高十二層的安寧樓設有升降機,而且非每層停),需要遷就居民方便上落的緣故。邨內配備的設施配套亦較為基本,例如有遊樂場、社區中心、地下設有商店等等。而今日看到的滿樂大廈面貌,其實是在2003年已經歷過大型復修,至於復修後屋邨特設長者休閒室,讓長者住戶消閒和擴闊社交網絡。

2003年滿樂大廈復修後,屋邨特設長者休閒室,讓長者住戶消閒和擴闊社交網絡。
2003年滿樂大廈復修後,屋邨特設長者休閒室,讓長者住戶消閒和擴闊社交網絡。
滿樂大廈的商店都是設在大廈地下,典型1960年代公共屋邨設計。
滿樂大廈的商店都是設在大廈地下,典型1960年代公共屋邨設計。

招牌寬闊庭院 鬧市中的寫意空間

而個人對滿樂大廈印象最為深刻的地方,就是它中央的寬闊庭院。庭院被四棟大廈包圍着,四周都是放了長椅予街坊休憩和聯誼,好不寫意。而且庭院種植予甚為茂盛的樹木,更有種生氣盎然的感覺。相信街坊們亦很享受在此悠悠閒閒地渡過半天吧。

滿樂大廈中央的寬闊庭院,甚有都市綠洲的感覺。
滿樂大廈中央的寬闊庭院,甚有都市綠洲的感覺。
荃灣滿樂大廈。
荃灣滿樂大廈。

最後,我查看資料才發現,原來以前房協曾舉辦屋邨舊相片巡迴展覽,其中就有展出以前的滿樂大廈的模樣和街坊生活日常。今年正值是房協75周年,不知會否又有類似的巡迴展覽,可以給我這個公屋迷欣賞和了解呢?

荃灣滿樂大廈。

屋邨資料——滿樂大廈(Moon Lok Dai Ha)

地點:荃灣沙咀道141-169號;曹公街21號;海壩街50-54號
入伙年份:1963年及1965年
樓宇數目:4
樓宇名稱:安寧樓、從心樓、福至樓、康樂樓

資料來源:房協維基百科


參考資料

  • 《荃灣廉租大廈紛紛興建 繼寶石大廈後 續建樂滿大廈》,《華僑日報》,1964年3月20日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對於福來邨,我可以說是熟悉,但同時亦很陌生。

中學的時候,通常趁放學後或放假,跟同學朋友到荃灣唱K食飯逛街。而福來邨正正位於荃灣市中心,所以經常聽到、看到屋邨甚或經過,所以早就對它的存在感到理所當然。當時已覺得,怎麼屋邨大部分樓層都這麼矮,但反而頗有特色,起碼辨識度高,讓人容易記得。

當然,更多關於福來邨的就一無所知了,連它有多久歷史也毫不知道。

荃灣福來邨。

荃灣現存最悠久屋邨 配合荃灣新市鎮發展

後來才知道,原來福來邨早在1963年就落成入伙,即剛剛好60年歷史。它除了是荃灣區現存最歷史悠久屋邨,據《華僑日報》於1963年的報導,並指屋邨是前香港屋宇委員會在新界興建的首批廉租大廈。

荃灣福來邨。

至於興建福來邨的原因,正是為了配合當時政府銳意發展荃灣新市鎮,不少的輕重工業工廠同時設置在荃灣,為了方便更多勞工上班,並吸引更多人入住,於是1960年代,屋委會和房協均在荃灣興建大量的廉租屋,同期興建的還有房協的寶石大廈及滿樂大廈。

荃灣福來邨。

落成初期吸引大量區外人申請

翻查當時的報導,福來邨租金相宜,據《華僑日報》在1963年的報導,月租為$54至$88元;另外根據《大公報》在1964年的報導,就以「福來邨廉租屋鋪位 即起接受申請租賃 月租五百元可前鋪後居」為題,可見價錢相當低廉吸引。事實的確是湊效,不少本來居於九龍或港島的市民佔了申請福來邨單位的大多數。

荃灣福來邨。

熱鬧街道與寧靜社區

說完歷史,不如言歸正傳,談回遊走福來邨的經歷。

荃灣福來邨。

福來邨位於荃灣市中心,鄰近就是「食街」路德圍,還有學校,而且離港鐵站也很近很方便,理應車水馬龍的地方,但進到屋邨就彷如進入了另一個世界——屋邨相當寧靜,偶然會聽到雀鳥的吱吱叫,即使有街坊在屋邨內打羽毛球或乒乓球,不知怎的都不是很熱鬧。

荃灣福來邨。
荃灣福來邨。
荃灣福來邨。

可能由於屋邨歷史悠久關係,不難發現老人家確實佔多數,他們或在邨內緩緩散步,或是坐在大樹下的椅子休息,跟其他街坊聊天,但沒有高談闊論,嬉嬉鬧鬧的,一切來得含蓄內斂,讓屋邨更覺寧靜。

荃灣福來邨。

至於對屋邨最深印象,相信是它的7層高,舊長式大廈設計,地下就已經是住宅,有個看起來四四方方,面積很大的騎樓,部分街坊更精心打理,在單位窗口擺滿不少植物裝飾,甚為寫意。這種設計甚為少見,印象中充其量是同期的觀塘和樂邨亦有大廈沿用這種設計。

荃灣福來邨。

唯一可惜的是,遊走當日屋邨露天廣場正在維修,四周被攔住,故此沒有拍攝呢。

荃灣福來邨。

還有還有,福來邨的屋邨方向指示牌細看之下,原來設計上也甚具心思和特色,又是今日少見。

荃灣福來邨。

最後想說的是,查看昔日福來邨的相片,發現往日遊樂場可玩的設施好玩得多,例如圓球形鐵架和如動畫《叮噹》中常見的大圓筒,若果我是小朋友相信都會玩得盡興,好羨慕呢。

荃灣福來邨。

屋邨資料——福來邨(Fuk Loi Estate)

地點:荃灣海壩街55號
入伙年份:1963年至1965年
樓宇數目:9
樓宇類型:舊長型
樓宇名稱:永昌樓、永康樓、永興樓、永泰樓、永嘉樓、永樂樓、永寧樓、永定樓、永隆樓

參考資料:房委會維基百科香港公共圖書館多媒體資訊系統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終於遊走觀塘「四順」中的順天邨。

「四順」中最晚落成之公屋

相對順利邨,順天邨的歷史其實跟順利邨大同小異,充其量是它的落成年份較順利邨為晚;至於相對順安邨的標誌大十字型建築,順天邨則較為接近典型的1980年代公屋:有着井字型公屋、相連長型大廈以及坊間較為少見,僅於1980年代出現的I型大廈(天璣樓和天瑤樓就是其中例子)。

順天邨生活日常。
順天邨生活日常。

從巴士總站下樓梯直抵順天邨,較為深刻印象的有兩件事。

順天邨生活日常。
順天邨。

隱藏版美美的外牆雀鳥畫

第一就是仰望就可看到天榮樓的外牆畫。以米黃色的背景配上雀鳥飛翔的畫面,其實頗有詩意和意境。(只可惜想拍攝全棟大廈的外牆畫,需要跑至安泰邨一帶才可看到和拍攝到)

從山上方向觀看順天邨。
從山上方向觀看順天邨。

第二就是順天邨相對於順安邨的寧靜,不難感受到順天邨相對較有活力和生氣。例如數台下棋圍觀的伯伯(相信他們並非聚賭吧,笑);在公園玩耍嬉鬧,大喊朋友名字的小朋友,還有剛剛購物,手執一二袋膠袋準備回家並路過的街坊,看到的是典型公屋常見的生活百態。

順天邨生活日常,感覺充滿生氣但不會太炒鬧。
順天邨生活日常,感覺充滿生氣但不會太炒鬧。
看起來歷史很久的文具店。
看起來歷史很久的文具店。

典型舒適80年代公屋格局設計

順天邨的屋邨設計,其實可說是1980年代典型的公屋,而在順天邨內則儼如在八十年代定格,但同時隱隱感受到時代的變遷:如屋邨內本來設有八十年代公屋常見的水池,但大抵因管理及安全關係,早已抽掉水變成乾塘狀態;還有屋邨特設順天廣場等公共空間,相對較為闊落,不如在千禧年代興建的公屋般插針式興建用盡地,遊走起來感覺較為愜意得多。

已乾塘的順天邨水池。
已乾塘的順天邨水池。
順天廣場。
順天廣場。
俱往矣的互助委員會。
俱往矣的互助委員會。

另外順天邨的酒樓招牌,以及仍然運作的冬菇亭,除了為居民解決飲食,相信同時是屋邨內的一大標誌吧。

德馨苑海鮮酒家可說是順天邨的地標。
德馨苑海鮮酒家可說是順天邨的地標。
還有冬菇亭。
還有冬菇亭。

總括而言,很享受在順天邨玩鞦韆,同時觀察日常居民生活的時間,可能由於邨內較有生氣關係,連帶個人心情也變得輕鬆起來呢。

順天邨公園。
順天邨公園。
順天邨公園。
順天邨公園。

最後送上意外發現,順天邨內亦有的黃葉景色給大家。

順天邨內亦有的黃葉景色
順天邨內亦有的黃葉景色

題外話:相對順利邨而言,順天邨的歷史資料在網上不算多,想問有街坊可以分享更多嗎?謝謝呢。

順天邨風景。
順天邨風景。

屋邨資料——順天邨(Shun Tin Estate)

地點:茶寮坳順安道9號
入伙年份:1981年
樓宇數目:11
樓宇類型:雙「I」型、相連長型第一款、舊長型、雙塔型
樓宇名稱:天池樓、天暉樓、天榮樓、天衡樓、天璣樓、天樂樓、天琴樓、天權樓、天柱樓、天韻樓、天瑤樓

資料來源:房委會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模範邨

究竟香港最舊公屋是哪個?這條問題相信不少人都想知道。但這條問題要解答的話,可能要追溯香港房屋發展歷史有排講都似。不過大家既然如此好奇,先開門見山吧——位於北角與鰂魚涌交界的英皇道的模範邨(Model Housing Estate),是香港現存最老舊的公屋,它現存最早期的樓宇在1952年就落成,換言之已有超過70年的歷史,比被指是香港公共屋邨發展開端及契機:石硤尾大火還要早呢。

經常很繁忙的英皇道街道。
經常很繁忙的英皇道街道。

我與模範邨的多年緣份

在講述模範邨的歷史故事及發展前,不如先給我談談自己與模範邨的緣份。(溫馨提示:如果想直接覺歷史發展,可直接跳至下部分)

對我來講,首次有記憶認識模範邨,應該是在2014年。當時我換工作到雜誌社工作,而最接近公司的港鐵站正正是鰂魚涌C出口,即是一踏出出口,模範邨就會映在眼前,在屋邨旁邊的路經過亦變成一件理所當然的事。結果這條日常上班路線一走就是接近5年。即使之後轉工再轉工,在機緣巧合下,又再要經過模範邨出口走至公司,雖然今次只是短短數個月(因為後來公司搬遷),但亦可見我與模範邨就是如此結上淺薄的緣份,亦有5年半有多了。

這個由港鐵鰂魚涌站C出口方向拍攝的模範邨,就是陪伴了我5年多的上班生涯。
這個由港鐵鰂魚涌站C出口方向拍攝的模範邨,就是陪伴了我5年多的上班生涯。

歷史雖久但存在極低調

話雖自己曾經常路過模範邨,但就是如此的匆匆一瞥,最記得的是最接近港鐵站出口的大廈是偏矮,而大廈外牆的米黃與淺粉紅,亦成為了它的標誌。說實的,多年來看到模範邨,其實從來沒有深究過它的樓齡,它的外觀畢竟不算太殘舊,其實看不出是有逾70年歷史,所以當初我得悉它是目前香港現存最舊屋邨,實在是有點驚訝。而且因為複雜的業權問題,模範邨即使歷史悠久,但亦甚少高調地被提出要重建,故此曝光率和討論度也不如華富邨、彩虹邨和馬頭圍邨等屋邨高,故此對我而言,模範邨就是一直如此低調的存在。

模範邨

了建屋邨前,必先了解背後建屋組織

至於模範邨在今日如此低調的存在,其實與它的歷史發展不無關係。首先,雖然今日的屋邨在管理上屬於房屋署,但模範邨土地及大廈業權實際是仍由香港模範屋宇委員會(Hong Kong Model Housing Society)所擁有。

模範邨。

在此先簡介一下香港模範屋宇委員會。它跟香港房屋協會(「房協」)、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簡稱「屋建會」)一樣,為香港早期的作建屋組織。不過有別於屋建會,香港模範屋宇委員會跟房協一樣為志願建屋機構。根據《香港工商日報》報導,指出香港模範屋宇委員會在1950年成立,主要為入息較優的白領人士提供廉租大廈入住。而當時模範邨是由政府撥地,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出錢資助工程,模範邨就是其中的廉租大廈。

模範邨內少有的花園。
模範邨內少有的花園。

據指在早期規劃模範邨時,大抵是分成多期發展。至於最早期的樓宇大廈,《香港工商晚報》和《華僑日報》先後都有報導其中兩座大廈,即A及B座於1952年已落成,其中時任港督葛量洪爵士夫婦,更曾巡視新建樓宇,可見當時是相當重視。而繼1952年後,1953年亦在同樣地點曠地中央興建一座,同樣好快住滿了住客;直到1956年,模範邨共建成了低層A至F座,即是屋邨前後用了4年才全數完成。

圖片來源:工商晚報, 1951-11-13 The Kung Sheung Evening New。
圖片來源:工商晚報, 1951-11-13 The Kung Sheung Evening New。

模範邨雖然是在1950年代落成,但單位設計其實以當時來說是相當不錯。畢竟香港模範屋宇委員會的目標服務市民群,為主要為入息較優的白領人士,換言之他們的生經濟能力不會太差。當時模範邨單位內有起居室和梗房間隔、獨立廚房、廁所連同淋浴設施和私用露台,住客已經擁有較多的私人空間。而屋邨內則有籃球場、花園、遊樂場等設施,雖然未至於如後來的華富邨和蘇屋邨般,將屋邨發展成獨立小社區的規模,但總算有了日後屋邨的基本框架。

1952年時模範邨外景。(圖片來源:《華僑日報》, 1952-04-29)
1952年時模範邨外景。(圖片來源:《華僑日報》, 1952-04-29)

多年來尚未完成的重建

後來模範邨在1960年代末決定重建,香港政府更於1969年9月批准了第一期工程,並於1970年正式動工。原定重建計劃分為四期,其中首期重建主為將樓宇向高空發展,改建為廿層以上的大廈,有關工程在1973年就完成;至於第二期的重建則較為複雜,原先擬定拆卸現有A及B座共110個單位,最終只拆卸現有A及B座1、2、3、9及10室共55個單位,以便建造20層高之第2座,而第二期工程則能提供190個單位,最終亦在1979年建成。

模範邨入口。

失蹤的經理及人間蒸發的組織

以為完成第二期重建工程,那第三期也事在必行了吧,但世事往往就如此料未及。據《工商晚報》在1980年的一則報導,「模範屋邨會一前任經理 離職守三月未上班」,以至無法分配單位;同時,房委會於1979年11月,「應模範邨委員會要求,接管該邨。」

模範邨入口。
模範邨入口。

而房委會至今仍為物業代言人,負責屋邨內的管理,但模範邨土地及大廈業權則仍然由香港模範屋宇委員會持有,但有關香港模範屋宇委員會亦突然人間蒸發般,多年來去向未明,故此第三及四期重建工程至今一直擱置。根據樹仁大學學生報《仁聞報》在2006年的報導,「房屋署在接管模範村時,已無法取得原有物業紀錄,加上該屋委會解散前,從沒有發行年報等刊物,因此令人無法了解村內過去的發展。」這除了讓原定的第三及四期重建擱至至今外,更為香港模範屋宇委員會和模範邨的歷史添上點點神秘色彩。

民康樓。
民康樓。

全香港最老舊的屋邨大廈是…?

那麼,既然模範邨是現存香港最舊公屋,至於最老舊的公屋,究竟是哪一座?答案就是民順樓(A座)以及民景樓(B座),兩者同於1952年落成,共有6層,每層設有5個單位。而在重建計劃下,兩座大廈都各被拆剩半座,形成今日的模樣。

另一角度看最老舊屋邨大廈——民順樓和民景樓。
另一角度看最老舊屋邨大廈——民順樓和民景樓。

說回自己遊走模範邨的感受。可能因為以前太常在港鐵站旁經過,覺得一切太理所當然,但真正遊走屋邨的經歷實在少之又少,最記得是以前跟過同事和朋友,甚至家父中去位於模範邨地下,看起來也很老舊的津津茶餐廳食鹽焗雞飯。我最記得的不是它的味道(事實上不知為估愈後期愈不好吃),而是它昏暗的白燈,還有好傳統老舊的茶餐廳格局。以往我惠顧餐廳,多數是非繁忙時間,故此我很喜歡坐在卡位食飯。

模範邨

說遠了。關於模範邨,除了津津茶餐廳,還有郵局和便利店都有偶然去過,但屋邨範圍是近乎一無所知。只是進到模範邨後,雖然地旁不算特別大,但與外面煩囂熱鬧的環境有着好強烈的對比,經過的街坊不多,連在休憩間或坐在長椅下的街坊也不足5人,所以好安靜,好安靜。記得以前做雜誌記者時,都有羨慕過住在模範邨的居民,一來交通極方便又多選擇,既有只是數步之遙的港鐵站,又有巴士,又有電車;二來個人私心可以徒步到公司上班(誤),三來即使屋邨內沒有商場或街市,但附近亦有很多選擇,而且環境旺中帶靜,算是不錯了吧(笑)。


屋邨資料——模範邨(Model Housing Estate)

地點:七姊妹英皇道770號
落成年份:1952年、1953年、1973年及1979年
樓宇數目:6
樓宇類型:非標準型、舊長型
樓宇名稱:民順樓、民景樓、民康樓(1)、民康樓(2)、民寧樓、民祥樓、民樂樓
*備註:民康樓(1)及民康樓(2)屬同一大廈。

資料來源:房委會維基百科香港地方


參考資料

  • 《續建北角模範屋》,《華僑日報》,1954年9月24日
  • 《模範屋宇會為白領階級打算》,《華僑日報》,1955年4月24日
  • 《北角模範屋宇 廿一層大廈 下月初入伙》,《華僑日報》,1972年10月18日
  • 《模範屋邨會一前任經理 離職守三月未上班 委會正考慮分配落成單位中》,《工商晚報》,1980年1月5日
  • 《半百模範村 老而彌堅》,何思芸、林良葉著,《仁聞報》,2006年5月號
  • 《走遍香港252條公共屋邨 — 東區》,梁啟智著,2021年1月11日
  • 《模範邨逾六十年變化》,舊時香港著,2021年7月23日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