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遊走香港屋邨系列 – 新界區

遊走新界區的公共屋邨。

西貢原來有公屋?無睇錯。

外觀十足十豪宅的翠塘花園真的是公屋?也沒有睇錯。

西貢翠塘花園。
西貢翠塘花園。

探索西貢公屋世界

西貢翠塘花園。
西貢翠塘花園。

若不是計劃遊走全港屋邨,我跟許多人一樣,事前完全不知道翠塘花園有出租單位之餘,更是對它零認識,所以未遊走之前,我還以為翠塘花園位置會很偏僻,幸好經google map搜尋和自己從市中心步行一次後,才發現它其實距離西貢市中心很接近。

西貢翠塘花園。
西貢翠塘花園。

若以我從西貢公眾碼頭開始步行,沿着海傍慢行計算,大約10-15分鐘就可到達了。(相信有更快速到埗的方法,歡迎指正提出)

西貢翠塘花園。
西貢翠塘花園。

然後到戲肉部分:沿着海傍遊走,就會看到翠塘路,然後找找入口,走入翠塘花園內遊走。看到翠塘花園的大廈,已經跟一般的屋邨很不一樣——塗上橙黃或淺綠的大廈,樓層明顯偏矮,平均約7至12層左右;仔細看看,才發現大廈頂部以青綠燒磚瓦片鋪上斜屋頂,甚具特色。

西貢翠塘花園。
西貢翠塘花園。


地方雖小但總算有民生配套 鄰近市中心成優勢

再慢慢遊走公共空間範圍:明顯地大廈設計為低密度,至少視覺上已覺得舒服和寬敞得多,裡面有大大小小的園林和戶外廣場,同時設有涼亭、長椅和遊樂場等,並以有蓋行人道貫穿整個範圍,即使身在花園內四周被大廈包圍,亦不覺擠擁,反而抬頭仰望天空,頓時倍覺寫意。加上翠塘花園不是位處最繁華熱鬧的市中心部分,進內就倍覺寧靜。

西貢翠塘花園。
西貢翠塘花園。

眼見屋邨內只有一家惠康超市予街坊購買日用品,還有一家幼稚園。不過不要緊,反正附近就是西貢市中心,要購買其他日用品,或是到餐廳飲食亦尚算方便和多選擇。

西貢翠塘花園。
西貢翠塘花園。

屋苑設計走中國鄉村風 保留鄉村特色

西貢翠塘花園。
西貢翠塘花園。

根據房協影片的介紹,原來翠塘花園設計是以中國鄉村風格為主調,可謂別出心裁。除了上文所述的富有西貢鄉村特色的屋頂外,園林內更有一條如飛龍的有蓋行人道。(弊,當時遊走無仔細留意!)

西貢翠塘花園。
西貢翠塘花園。

此外,整體設計佈局為了使更多單位擁有海景,大廈由東至西逐級而上,使它更能融合西貢鄉郊自然風貌。

西貢翠塘花園。
西貢翠塘花園。


房協第3個「郊區公共屋邨」主要安置漁排漁戶

翠塘花園是房協第3個「郊區公共屋邨」,土地由填海而來。至於為何出現翠塘花園,同樣根據房協的官方資料解釋,原來90年代香港郊區大規模重建,很多西貢原居民都受到影響。故此,翠塘花園主要是為了安置附近的漁排漁戶。

西貢翠塘花園。
西貢翠塘花園。

另外,關於翠塘花園的落成還有另一種說法。根據網站「西貢區掌故」解釋,港英政府在80年代決定興建萬宜水庫。由於水庫的興建,漁民的生計受到極大影響,故此政府就先後興建郊區公共屋邨,以安置漁民,其中翠塘花園就是供未獲任何補償的漁民優先購買。而同樣是屬於西貢公共屋邨的對面海邨,就屬於較為早期為安置漁民而設的屋邨。

西貢翠塘花園。
西貢翠塘花園。

與別不同的第11座:原來是出租單位?

最後,嚴格而言,全邨設有11座大廈的翠塘花園,只有第11座是出租單位,其餘第1至10座,則是屬於房協的「住宅發售計劃」內,換言之可在市場上作私人買賣。以上出租單位與發售單位並存的情況,其實不是個別例子,如油麻地駿發花園、將軍澳茵怡花園、北角健康村等亦是同樣處理。

西貢翠塘花園。
西貢翠塘花園。

所以我覺得,住在以上屋苑的出租單位的街坊,完全是用相宜的價錢,同時擁有着私人屋苑級數的享受啊!

西貢翠塘花園。
西貢翠塘花園。

環境雖優美但交通略嫌不便

西貢翠塘花園。
西貢翠塘花園。

當然,環境相當優美的翠塘花園,亦不是十全十美的。環境清幽的代價,許多時候都是交通相對不便,這情況相信在繁忙時間或遇上交通意外時就更為明顯(苦笑)。

不過若果你能選擇,又願不願意住在翠塘花園呢?

西貢翠塘花園。
西貢翠塘花園。

屋邨資料——翠塘花園(Lakeside Garden)

屋邨類別:住宅發售計劃(第1至10座);出租屋邨(第11座)
地點:西貢翠塘路1號
入伙年份:1997
樓宇數目:11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協官網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大埔富亨邨。
大埔富亨邨。

大埔是我遊走香港公共屋邨以來,相對較少涉獵的地區,至於原因嘛…….其實都是因為有朋友住在大埔區,本來想找身為街坊的朋友帶路,但一拖再拖之下,最終還是作罷。

大埔富亨邨。
大埔富亨邨的新展型大廈。

不過不要緊,早前終於實行遊走大埔屋邨大計,眼見大埔區的屋邨數量其實不算多,只有8個,跟其他區相比已不算多,應該是比較容易KO的一個地區了吧。

大埔富亨邨。
邨內的噴水池。

早前就一口氣遊走了富善邨,還有今篇介紹的富亨邨,感覺滿足得很。

大埔富亨邨。
大埔富亨邨。

大埔區屋邨設計 跟沙田區類似?

大埔富亨邨。
大埔富亨邨。

本身對大埔區的認知和歷史發展不算了解太深,但總體而言,我覺得大埔區也有點點沙田區的影子,即使是屋邨的分佈和設計,其可能由於兩區近乎同期發展,故此兩者總體規劃感覺也較為相近。

大埔富亨邨。
大埔富亨邨綜觀。

關於富亨邨,我首先認知的,應該就是早前中秋節的可愛兔兔佈置(笑),可惜當時難以抽空到場拍攝呢。

長期為人垢病的交通配套

大埔富亨邨。
大埔富亨邨。

另一個我對富亨邨的認知,就是連我這個非大埔街坊也知道的——交通配套方面,跟其他屋邨相比(除了富蝶邨),實不不怎樣恭維。

大埔富亨邨。
大埔富亨邨巴士總站。

遊走過後,我總算能理解一二:畢竟富亨邨跟火車站,不論是大埔墟或是太和站,均有若干的距離;至於邨內巴士總站的巴士,主要依賴71A和71B兩個出入區內的巴士,至於直接出至區外的巴士,日常恆常的路綫則只有271,其他的都是僅限於繁忙時間或通宵服務。以一個有一定歷史的屋邨而言,富亨的巴士配套的確是少得可憐,難怪邨內交通問題會成為街坊長期熱議的議題了。

大埔富亨邨。
大埔富亨邨停車場。

不過,要不是遊走屋邨,我也不知道,原來富亨邨是擁有全港收費最低廉的巴士路綫71B,盛惠$2.3一位,同時它是全港行車里數最低的循環綫。

大埔富亨邨。
富亨體育館。

租者置其屋轄下 反而保留舊屋邨設計特色

大埔富亨邨。
富亨社區中心。

言歸正傳。於90年代初落成入伙的富亨邨,其實在今日已是租者置其屋計劃下的屋邨,換言之即是單位是可於市場上買賣。遊走屋邨久了,我開始發現,不少為租者置其屋轄下的屋邨,反而相對能保留舊時年代的屋邨設計及佈局特色。

大埔富亨邨。
大埔富亨邨。

當中不得不說的,當然是富亨邨位於屋邨商場外的噴水池。噴水池算不上巨大,但湧出的泉水亦相當有看頭,相當生氣盎然。說來很幸運,第一次到訪富亨邨時,正值黃昏,看着夕陽餘暉灑至噴水池的池水中,甚有金光閃閃的效果,看起來更有生氣和美麗,相信這亦是建築師當初規劃屋邨時,希望會有的效果吧。

大埔富亨邨。
大埔富亨邨。

半露天開揚商場設計令人難忘

大埔富亨邨。
富亨商場門口很有特色。

另外富亨邨值得留意的,相信是屋邨商場的半露天設計。門口的招牌深紅外牆,看起來很富設計感,亦讓人一見難忘。至於商場中庭部分,據住在屋邨多年的街坊朋友所言,以前是曾經有過水池,但最終還是填平了,今日則變成小花槽和空地,時有擺檔,感覺甚為浪費了本來的美景呢。

大埔富亨邨。
大埔富亨邨商場中庭。

另外,富亨商場是半露天設計關係,故此商場不設冷氣,但我遊走當日已為夏末,感覺也通風做得好,甚有涼爽的效果;商場頂部部分位置也不是完全密封設計,採光也做得不俗,並增大了空間感和樓底高度,個人也很喜歡的。

大埔富亨邨。
富亨商場的通風和採光設計做得不錯。

至於店舖嘛,我以為商場歷史最悠久的店舖應該是西醫診所。「不是啊,印象中應該文具店才是最悠久的。」朋友說道。

大埔富亨邨。
大埔富亨邨。

屋邨集中Y型及新長型大廈

大埔富亨邨。
大埔富亨邨。

至於富亨邨的大廈,全邨共有8座大廈的它以Y3及Y4型設計為主,個人都頗為喜歡Y型設計大廈,喜歡它外形鮮明,而且Y型大廈地下的公共空間也佔地較廣,街坊出入和休憩也較為舒適。但原來富亨邨也有2座大廈為新長型大廈,不知怎的,兩種類型的大廈放在一起,我覺得甚有未來感,好有型,即使今日再看也不會有過時的感覺。

大埔富亨邨。
大埔富亨邨。

不過之前遊走富亨邨時,已是接近黃昏時間,希望下次可在陽光充沛的環境下再次遊走吧。


屋邨資料——富亨邨(Fu Heng Estate)

屋邨類別:租者置其屋計劃
地點:大埔頌雅路6號
落成年份:1990年
樓宇數目:8
樓宇類型:新長型、Y3型、Y4型樓宇名稱:亨泰樓、亨隆樓、亨昌樓、亨盛樓、亨裕樓、亨翠樓、亨榮樓、亨耀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說實的,一直以來比較抗拒寫近年落成的屋邨,覺得這些屋邨大廈都是採用穩打穩扎式和諧式設計,而且公園及商場等設施相當標準化,住得舒適但甚沒個性。但機緣巧合下有機會走訪調景嶺的健明邨,一於姑且遊走,還看有甚麼新發現。

調景嶺健明邨。
調景嶺健明邨。

令人值得細味的調景嶺過去

健明邨位於調景嶺,而調景嶺的歷史故事其實亦相當值得細味,尤其以往國民黨更曾在調景嶺設反攻大陸基地,青天白日紅旗四處飄揚的壯觀畫面,就是曾經在調景嶺發生。而健明邨的前身,其實就是寮屋區。

調景嶺健明邨。
調景嶺健明邨停車場。

後來1990年代,政府決意發展將軍澳新市鎮,於是將調景嶺寮屋區等清拆,並隨後興建住宅等,包括健明邨。

調景嶺健明邨。
調景嶺健明邨明月樓,仔細留意就發現大廈名稱是以宇宙元素命名。

本以為健明邨內會看不到任何調景嶺的歷史痕跡(早已被它的典型和諧式大廈導致先入為主了),怎料今次遊走有意想不到的發現。

調景嶺健明邨。
調景嶺健明邨。

忘了拍照的「景嶺春秋」的石浮雕

首先健明邨地下位置原來有一幅約12米高,名為「景嶺春秋」的石浮雕,浮雕將調景嶺的今昔景象呈現,並以金屬鑲嵌了星宿圖像,寓意物換星移。但亦有街坊認為石浮雕內有不同的象徵,認為是風水陣。而我到訪當日所見,石浮雕位置極為偏僻,位於車路旁,但健明邨的居民大多經過天橋出入而不經車路,顯得異常的低調。(但我今天忘記了為它拍照,哭)

彷照「九龍皇帝」書法風格浮雕 介紹健明邨歷史

另一可感受到歷史痕跡的地方,就是位於明月樓對出的垃圾場旁牆身,其實是有彷照「九龍皇帝」曾灶財先生書法風格的浮雕,內容寫上「將軍澳女皇昭開拓新天地樂土重現,調景嶺萬歲,健明邨背山面水好環境:廣廈千萬間,寒士盡歡顏。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千千後後建健明,分開一二台」,相信是介紹健明邨的歷史,相當有趣。

調景嶺健明邨。
調景嶺健明邨的浮雕。

鐘樓設計原意:展示昔日調景嶺風貌

其實除了上述兩者,個人認為健明邨還有其他頗有趣的地方。例如從扶手電梯上至明宙樓、明宇樓一帶,則必須經過一個看來已沒有再活動,用途不明所以的鐘樓,它某程度上可說是健明邨的地標(縱然街坊都對它的存在一直感到疑惑及無用)。

調景嶺健明邨。
調景嶺健明邨的「采鐘樓」。

鐘樓名為采鐘樓,健明邨落成初期,塔頂的計時器於日間每小時會發出音樂,鐘樓更可報告濕度及風向等。至於塔樓的外牆以不銹鋼仿造鋅鐵皮的效果,加上一些不規則的窗戶,原來是想模擬昔日調景嶺平房區的風貌。只可惜鐘樓已經停用,加上鐘樓並沒有解說背後的設計理念及用途,而且並沒有對外開放參觀,難怪街坊會覺得建築物是沒用的。

浪費了的屋邨地標:船形噴水池

除了鐘樓,船形噴水池亦是我個人認為是被浪費了的屋邨地標。船形噴水池其實就是在鐘樓的背後,走過幾步能看見。說實的,船形噴水池在屋邨甚為少見,可見設計上其實花了不少心思,只可惜由於管理及安全問題,噴水池的水早已被抽乾,看到的就只有報紙和紙團等垃圾般丟棄在池中央及旁邊,水池就是這樣如此被屋邨及居民冷落。另外據說噴水池是有原調景嶺碼頭四個石躉,還有金屬鐫字的牌文介紹調景嶺歷史。不過位置實在極不顯眼,若不細心留意會容易走漏眼(我就是走漏眼那一位),那時也不禁感到可惜,為何如此有歷史價值的文物會如此不被重視和保育?

調景嶺健明邨。
調景嶺健明邨。

健明邨隱藏宇宙元素在屋邨細節

說實的,今次遊走健明邨,本來預計毫無驚喜,反正它就是典型的千禧後公屋格局。沒想到是次居然會有為數不少的驚喜同時可惜位,若果對調景嶺的歷史有興趣的話,下次遊走健明邨可不妨參觀。撇除調景嶺歷史介紹,其實健明邨本來的設計我亦認為頗有心思,例如屋邨名字及設施設計以宇宙為主題,即使是屋邨內的垃圾桶,其實都是用上星星形狀,若果將宇宙元素發揚光大的話,相信稱健明邨為「宇宙邨」也不過份。


屋邨資料——健明邨(Kin Ming Estate)

屋邨類別:租住屋邨
地點:將軍澳調景嶺嶺光街7、9、15、17號,勤學里3、5、7、9-10、12號
入伙年份:2003年
樓宇數目:10
樓宇類型:新和諧一型
樓宇名稱:健晴樓、健暉樓、健曦樓、健華樓、明宙樓、明星樓、明域樓、明日樓、明宇樓、明月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前身為天平山村寮屋村的天平邨,於1986年入伙,是香港少數有齊Y2、Y3及Y4型設計大廈的屋邨,同時是上水 / 粉嶺新市鎮下第4個落成的屋邨。

上水天平邨
上水天平邨

天平邨相信是繼彩園邨、寶石湖邨等後,另一個較為接近上水火車站的屋邨。據說由於屋邨鄰近石湖墟,故此晚上較易受到光污染影響。

上水天平邨
上水天平邨

由於地理位置便利的關係,故此是次選擇到天平邨遊走。

上水天平邨
上水天平邨

臨近聖誕遊走 簡單但美好的佈置

抵達天平邨的出入口位,好快就看到簡單而富氣氛的聖誕主題佈置——對了,不經不覺好快就到聖誕節,現時仍有心思佈置聖誕裝置的屋邨,說實的不算很多。看到的時候,內心還是有絲絲暖意的。

上水天平邨
上水天平邨

屋邨設計小細節 盡顯對以人為本的執着

上水天平邨
上水天平邨

繼續走進天平邨,不難發現昔日的屋邨多多少少還是對設計細節,有一定的執著:對稱的設計雖然不明顯,但不少都一一隱身於屋邨內,還有多個圓拱形的設計,例如圓拱形大廈入口位,梯形簷蓬位,還有大三角梯形的露天劇場等,這些細節都點綴了屋邨的環境。

上水天平邨
上水天平邨

想經過商場走到停車場頂層,才發現商場已改名為天平新城,看來是想嘗試去除屋邨味已特此命名。至於商場外的出入口位置的簷蓬,我會形容它為「麥當勞色」:鮮黃頂部配以鮮紅樑柱的簷蓬在屋邨內尤為突出,不知怎的覺得很有親切感。(可惜屋邨內的麥當勞早已翻新為現今的標準樣式,不再是昔日的啡磚地板的模樣)

上水天平邨
上水天平邨

走到停車場頂層,眼前盡是另一片天空——可飽覽全個天平邨的景色,多座大廈齊整地並排列,灰黃及灰紅大廈相間出現。在此亦享受列屋邨獨有的寧靜,身旁的鴿子堆也很寧靜的飛翔和休憩。

上水天平邨
上水天平邨

離開停車場,繼續漫步天平邨,才發現原來邨內有個饒有詩意的中式庭園,隱身了在茂密的樹林內。圓拱及六角形的門口設計再次出現眼前,在庭園中央則有涼亭,亭上有數位老人家,一邊開大收音機音量播放新聞,劃破屋邨的寧靜,一邊靜靜的休息或談天說地。

上水天平邨
上水天平邨

至於涼亭四周的水池,早已被填平成花糟,花糟的草木並長得茂盛,讓人差點遺忘昔日水池的存在。相信是屋邨管理單位為安全及方便管理而這樣做吧。

上水天平邨
上水天平邨

屋邨內總少不了公園和健身設施。至於公園,雖然看出翻新過的痕跡,但小朋友哪管新舊,還是熱熱鬧鬧的奔跑和攀爬,或是坐鞦韆,為屋邨帶來熱鬧而歡樂的氣息。

上水天平邨
上水天平邨

最後走到屋邨巴士站。巴士站不算大,只有三數輛出市區的巴士。巴士站沿用舊式的露天設計,天氣不好下雨的話就不甚方便。但猶幸巴士站旁就是商場,總算有個有瓦遮頭的位置。

上水天平邨
上水天平邨

這次遊走雖然沒有甚麼開心大發現,但漫步的目的不就是為一一細味屋邨的環境嗎?感受到屋邨內難得的寧靜,讓人心曠神怡,一切雖簡單,但已經很足夠。

上水天平邨
上水天平邨

屋邨資料——天平邨(Tin Ping Estate)

地點:上水天平路48號
入伙年份:1986年至1990年
樓宇數目:7
樓宇類型:新長型、Y2型、Y3型、Y4型
樓宇名稱:天祥樓、天賀樓、天明樓、天怡樓、天喜樓、天朗樓、天美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大埔可說是我相對不算熟悉的地區。至於我對於太和邨的印象,其實還停留在大學時期,曾跟同學一起在仍是屋頂形設計的舊式麥當勞中待過通宵的時光。

太和邨麥當勞。
太和邨麥當勞。

我的記憶仍停留在屋仔形麥當勞

那時候的麥當勞改變不如今日般徹底。當時的麥當勞仍是淺啡地磚,仍有麥當勞叔叔雕像,門口還是典型屋仔形狀,配上極為搶眼的紅底黃色「M」字。當時仍將一切視之為理所當然的存在,在這裡不知渡過了多少個跟同學促膝詳談的時光。

太和邨麥當勞。
太和邨麥當勞。

曾經我認為屋仔型的麥當勞,正正是太和邨的標誌,僅此而已。關於太和邨的其他事,大抵還停留在屋邨商場很大很易迷路,還有試過中學時期跟同學到大埔踏單車,而太和邨是其中一站。那時正值夏天,太和邨真的很炎熱,還有不知何故蚊子出奇地多,所以我的記憶還停留在「太和邨有好多蚊」的印象。

太和邨入口。
太和邨入口。

然後大學過後,已經有不知道多少年沒有踏足過太和邨了。即使日後再到大埔,也僅限於廣福邨和附近公園一帶。

太和邨。
太和邨。

直到數個月前一次完成工作後,心血來潮想逛逛多年沒去過的太和邨,想看看那個記憶中的屋邨究竟改變了多少。

太和邨仍保留到可能是最老舊的屋邨商場部分。
太和邨仍保留到可能是最老舊的屋邨商場部分。
太和邨仍保留到可能是最老舊的屋邨商場部分。
太和邨仍保留到可能是最老舊的屋邨商場部分。
太和邨仍保留到可能是最老舊的屋邨商場部分。
太和邨仍保留到可能是最老舊的屋邨商場部分。

繼續一如以往地易迷路的商場

結果——走到商場還是很容易就迷路,但今次亦因迷路關係,才發現太和商場除了很大部分早被領展化,原來仍有保份位於平台層的舊式小店有保留到,例如診所,還有曬相店和文具店,連外牆都是卡其色的點點格仔設計,頗有懷舊感的。

太和邨。
太和邨。
太和邨。
太和邨。

舒服廣闊的屋邨公共空間

另外,要不是今次遊走太和邨,我根本不會發現太和邨的面積是比想中大得多,最記得就是屋邨內盡是80年代常見的Y型大廈設計,原來太和邨共9座大廈中,Y型大廈就佔了6座,只有亨和樓、安和樓和愛和樓是採用同為80年代常見的新長型設計。我個人認為Y型大廈設計通常四周的公共空間都會很廣闊很大,太和邨也不例外,所以遊走太和邨時,也覺得附近公園和遊樂設施等都好大好舒適。

安和樓。
安和樓。
居和樓。
居和樓。
太和邨。
太和邨。

喜愛新居,翠麗雅緻,安福永亨

有趣的是,我上網查找資料,才知道原來太和邨原定是12座大廈,有意思的是大廈名原以「喜愛新居,翠麗雅緻,安福永亨」為名,可見政府給即將入住的街坊寄寓期望。只是後來屬於太和邨第二及三期的三幢大廈,即是雅和樓、緻和樓及永和樓甄選為寶雅苑,並以居屋形式出售,故此最終太和邨才演變為今日的9座大廈。

太和邨。
太和邨。
太和邨。
太和邨。
太和邨。
太和邨。
太和邨。
太和邨。

另外,我在網上找到資料,指太和邨的落成,是用作安置沙田及大埔區的大型臨時房屋區的村民,但孰真孰假則留待之後再探討。

太和邨。
太和邨。

那個已經改變的太和麥當勞

最後,想言歸正傳說說遊走太和邨。最後不得不提的,當然是那個我曾經認為是太和邨地標的屋仔型麥當勞。其實早已透過新聞得知屋仔型麥當勞已不存在,而今日的太和麥當勞,已變成為以「綠色餐廳」為設計賣點的餐廳,設計上當然現代化得多,而且(應該)環保得多,只是當日的想再看麥當勞後的遊樂場,很可惜到訪當天就沒有開放。

太和邨。
太和邨。
太和邨。
太和邨。

看來回憶中的太和邨,還是繼續長駐在心中就好呢,至少它曾經在我心目中是如此美好過。

太和邨。
太和邨。

屋邨資料——太和邨(Tai Wo Estate)

類型:租者置其屋計劃
地點:大埔頭大埔太和路12號
落成年份:1989年
樓宇數目:9
樓宇類型:新長型、Y3型
樓宇名稱:福和樓、亨和樓、喜和樓、居和樓、麗和樓、愛和樓、安和樓、新和樓、翠和樓

資料來源:房委會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臨近中秋,相信不少人都會選擇食月餅慶祝,而月餅亦是我個人最為喜愛的應節食品,因為它款式多,變化大,當甜品又可以,當作鹹點也可以,可塑性高。但其實除了大型連鎖餅店推出的月餅,有否想過其實自己居住的屋邨,原來隨時都會有自家製月餅可買到?今次就重點推介數個屋邨的麵包小店自家推出的月餅給大家,以支持屋邨小店之餘,同時可以更方便更快捷購買到本土製造的溫暖好味道!

位於樂華邨的森林麵包,可說是屋邨麵包界的KOL,相當有名。
位於樂華邨的森林麵包,可說是屋邨麵包界的KOL,相當有名。

1. 森林麵包,牛頭角振華道70號樂華商場111號舖

位於樂華邨的森林麵包可說是近年屋邨麵包界的KOL,他們自家推出的麵包和酥點,尤其蝴蝶酥,真的好好味!而森林麵包亦有推出不少新式麵包糕點,月餅也不例外,除了傳統的雙黃白蓮蓉月餅,還有推出麻糬口味月餅以及奶黃月餅等,聽到個名都流晒口水!個人為推他們的班蘭奶黃麻糬月餅,味道好天然而且不油膩!

森林麵包月餅。
森林麵包月餅。

不過要留意森林麵包的月餅散賣款式不多而且隨機,若果想試所有口味,建議還是早點到他們的麵包店或是市集預留套裝月餅好了。

森林麵包有不同款式口味月餅選擇。
森林麵包有不同款式口味月餅選擇。

2. Motto Bakery,馬鞍山恆安邨恒安商場2樓219B號舖

恆安邨的Motto Bakery,同區的新港城中心都有分店。
恆安邨的Motto Bakery,同區的新港城中心都有分店。

位於馬鞍山恆安邨的Motto Bakery,賣的主要是新式麵包,個人試過他們價值$13的布甸麵包,味道也相當不錯!他們更有推出流心奶黃月餅也值得一試,並有套裝及散件發售,套裝價為$188/6個,至於散買一件為$28/個(早鳥價)。可留意的是,Motto Bakery除了在恆安邨分門市,同區新港城中心亦有分店。

Motto Bakery有賣流心奶黃月餅。
Motto Bakery有賣流心奶黃月餅。

3. 華樂麵飽西餅 ,彩虹彩虹商場6號地下

位於彩虹邨的華樂麵包西餅。
位於彩虹邨的華樂麵包西餅。

至於座落在彩虹邨的華樂麵包西餅,平時主要賣傳統港式麵包及曲奇,個人試過他們大大塊$6一塊的朱古力曲奇,勁好味勁抵!與此同時,留意到他們亦有售賣流心奶黃月餅,套裝價為$148/6個,不過亦同時設有單買。個人認為華樂的流心奶黃月餅很能做到流心爆漿效果,而且味道吉士和蛋黃味道濃郁。

華樂的流心奶黃月賣$148/6件。
華樂的流心奶黃月賣$148/6件。

4. 馥軒麵包,沙田廣源邨廣源商場4座地下4-5號號舖

馥軒麵包有賣不同口味月餅,由傳統到新派月餅都有。
馥軒麵包有賣不同口味月餅,由傳統到新派月餅都有。
馥軒麵包有賣不同口味月餅,由傳統到新派月餅都有。
馥軒麵包有賣不同口味月餅,由傳統到新派月餅都有。

另外還有在沙田廣源邨的馥軒麵包,據指馥軒麵包在其他地區都有門市,但網上就查找不到相關資料證實。Anyway,馥軒麵包的月餅包裝和賣相以至月餅款式設計都比想像中美和有心機得多,由傳統的雙黃白蓮蓉和伍仁月餅,到低糖口味月餅,以至流心奶黃口味都有。個人則推薦低糖抹茶味月餅,喜歡它不會太甜,有一定回甘香之餘,味道亦相當天然,不會有甚為人工的味道,不過餅皮和餅餡做得稍為分離就有點失色。

馥軒麵包有多間分店,廣源邨是其中一間。
馥軒麵包有多間分店,廣源邨是其中一間。

5. 東京麵包餅食,牛頭角振華道70號樂華商場3樓312號舖

在九龍多個屋邨都有分店的東京麵包餅食,跟上文的華樂麵包一樣,都是以推出大件夾抵食的港式傳統麵包為主,最開心是麵包店內還有賣忌廉卷和厚身朱古力蛋糕,兩個都是$10之內而且超級好味!

在九龍多個屋邨都有分店的東京麵包餅食,是賣傳統港式麵包。
在九龍多個屋邨都有分店的東京麵包餅食,是賣傳統港式麵包。

至於月餅方面,東京麵包餅食的月餅口味偏傳統,例如雙黃白蓮蓉、伍仁月餅和紅豆月餅等都有售賣,不過麵包店亦有售賣流心奶黃月餅和榴槤奶黃月餅等較為新派的口味,而且價錢也不貴,不過是$20/個,相當抵玩,可滿足到不同人士的口味。

東京麵包店以售賣傳統口味月餅為主。
東京麵包店以售賣傳統口味月餅為主。
東京麵包店的奶黃月餅也不過是$20/個,還有榴槤流心月和黑芝麻流心月餅等不同口味選擇。
東京麵包店的奶黃月餅也不過是$20/個,還有榴槤流心月和黑芝麻流心月餅等不同口味選擇。

那麼,究竟以上5間的自家製屋邨月餅味道又如何?哪個比較好味?那就記得看看遊走香港屋邨誌的YouTube影片介紹!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早前終於完成「遠征」,遊走了位於長洲的兩個公共屋邨:長貴邨和雅寧苑。而今次重點講述的,就是較先落成,在1984年就入伙的長貴邨,相信它亦曾經是全港最為南面的屋邨,不過隨着雅寧苑的落成入伙,這情況就已經被打破了。

1984年的長貴邨,圖片來源:香港公共圖書館。
1984年的長貴邨,圖片來源:香港公共圖書館。

房委會第2個鄉郊型屋邨 為原居民而設

位於長洲北面的長貴邨,是房委會第2個鄉郊型屋邨(第一個是大澳龍田邨,之後有機會再詳細講解),同時根據當年《華僑日報》及《香港工商日報》報導,它是房委會轄下第117個公共屋邨。鄉郊型屋邨的特點,主要是它的住宅密度相當低,而且樓層不高,每層單位伙數並不多,為了配合鄉村環境,樓宇刻意興建最高也不過是4層而已,其中長廣樓若果不計算地下樓層,全幢大廈更只有2層,而且每層只有2個單位,而且地下樓層不設住宅單位,堪稱是全香港住宅樓層最少的公共屋邨樓宇。當然,以今日的標準而言,相信不少人都會覺得這樣的大廈設計方式實在不符合效益,但無可否認亦可見政府在規劃屋邨的時候,是花了不少心思在配合屋邨附近鄉郊環境上。

長洲長貴邨環境優美,大廈雖然有18幢但密度相當低。
長洲長貴邨環境優美,大廈雖然有18幢但密度相當低。

眼見長貴邨雖然環境較為老舊,但的確環境實在清幽得多,加上即使全邨共有18座大廈,但由於它興建密度低,依山而建,即使邨有些路段是斜路,但不會覺得走得太辛苦,感覺實在相當舒適,視野亦很遼闊,其實跟長洲同區的村屋差異不算很大。長貴邨正門門口更有中式設計牌坊,而且屋邨的指示牌設計亦極富中式傳統風情,感覺更為跟附近村屋環境等融為一體。

長貴邨。
長貴邨。

市區人士不可申請長貴邨

以前我亦曾好奇過,究竟住在離島屋邨的會是怎樣的街坊,還有市區人可以申請入住嗎?其他屋邨我不敢斷言,但根據當年《華僑日報》在1984年的報導,當年曾有讀者投稿查詢市區人能否申請入住長貴邨,當時房委會答案是給予否定。而且根據《華僑日報》在1983年至1984年間針對長貴邨的報導,已清楚說明屋邨的興建,對於長洲原居民,尤其是因為長洲發展計劃而讓出原來居住土地的居民,他們是有優先申請入住的權利。換言之,現時住在長貴邨的居民,理應是長洲原居民為主。

長貴邨的大廈不多於4層。
長貴邨的大廈不多於4層。

那又難怪會有以上安排,畢竟長貴邨單位數目實在不多,為了興建大廈達到密度低的目的,真正可給予人入住的單位數量當然少,根據房屋署提供的數字,全邨18座大廈只提供約500個單位,而根據最新數字,現時長貴邨的認可居住人口也就只有1,300人而已,比當初預期的2,400人還要少,可見長貴邨不止大廈住宅密度低,連居住人口的密度也相當低呢。

長貴邨日常。
長貴邨日常。

屋邨規劃簡單但尚算完善

那麼,一個擁有18座低密度大廈的屋邨,屋邨內設施多嗎?說實的,說多又稱不上多,充其量有一座籃球場,而遊走當日所見,街坊亦會物盡其用,在籃球場上擺放鹹魚晾乾,的確頗為符合長洲這個設定;還有設有一些長椅等休憩空間,雖然地方不大,但勝在本身長貴邨密度低,的確有種頗寫意的感覺;至於商店方面,本來看到有一間「長貴士多辦館」,但遊走當日就看到它休息,沒有營業,不知道它平日還有營業嗎?

長貴邨內設有籃球場。
長貴邨內設有籃球場。
籃球場旁有人用以曬曬晾鹹魚。
籃球場旁有人用以曬曬晾鹹魚。

有趣的是想不到即使是小小的屋邨,邨內亦設有香港家庭福利會(家福會)的服務中心,可見這類社福中心在屋邨中有着必不可少的地位;加上不少街坊都會選擇以單車代步,情況跟往日到梅窩銀灣邨有點類似,故此屋邨亦有不少地方都是泊了大量的單車。

長貴邨雖小,但都設有社福中心,例如家福會的服務中心。
長貴邨雖小,但都設有社福中心,例如家福會的服務中心。
長貴邨內多單車停泊。
長貴邨內多單車停泊。
長貴邨內多單車停泊。
長貴邨內多單車停泊。

最後想說的是,雖然遊走當日為沒有風的焗促炎夏,還記得一邊遊走,全身也大汗淋漓,但幸好長貴邨本身設計實在舒適得很(除了因為屋邨內樹木草叢多而有較多蚊子),而且原來長貴邨其中一邊更是面向北長洲海峽,實在有種難得的心曠神怡。加上本身長洲雖小,但店舖種類相對齊全,要購買大部日用品都相當方便,相信若果我不是全職在市區上班,也願意搬到屋邨內居住呢。

長貴邨內的遊樂場給小朋友遊玩。
長貴邨內的遊樂場給小朋友遊玩。
長貴邨。
長貴邨。

屋邨資料——長貴邨(Cheung Kwai Estate)

屋邨類別:出租屋邨
地點:長洲長貴路31號
入伙年份:1984年
樓宇數目:18
樓宇類型:鄉村型
樓宇名稱:長緻樓、長豐樓、長歡樓、長發樓、長富樓、長興樓、長景樓、長廣樓、長樂樓、長雅樓、長盛樓、長順樓、長德樓、長榮樓、長華樓、長旺樓、長益樓、長裕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景林邨

個人認為景林邨是一條頗為有趣的屋邨。

景林邨景致。
景林邨景致。

一直以來對將軍澳一帶的屋邨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屋邨類型及規劃上跟天水圍很接近,大抵都是沒有個性的屋邨,邨內設計都是採用插針式建築,大部分都是穩打穩紮但同時予人壓迫感覺和諧式大廈,用盡地方等。但景林邨畢竟是屬於較為早期落成的將軍澳公共屋邨之一,故此仍能看到景邨有着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屋邨的影子。

很美的水池景色。
很美的水池景色。

意想不到的優美水池景色

還記得遊走當日,我進入邨內,穿過商場,看到中式庭園的部分,才發現內裡挺有意思的。中式庭園設有涼亭和小型人工湖,水池內養有錦鯉及巴西龜可供觀賞。另外人工湖旁更有仿漁船的座位,給街坊休憩聊天,加上人工湖當然少不了的小橋流水以及假石山等建築。單看眼前的湖光景色,其實環境比想像中優美和富詩意得多,不會有意識自己是在屋邨內。

意想不到的優美水池景色在景林邨內出現了。
意想不到的優美水池景色在景林邨內出現了。

當然,現實是公園的其他部分,還是看到一眾叔叔伯伯下棋(還是聚賭?不得而知了),還有不少公公婆婆享受陽光浴,坐在公園內或談天說地,或是靜靜的看風景。相信這個中式庭園對不少街坊而言,是打發時間和聯誼的好地方呢。

遊樂設施。
遊樂設施。

其實除了中式庭園部分,在景林商場附近,更有近年難得一見的烏龜池,許多烏龜都優哉游哉的在池內遊走,畫面頗有趣的。

景林邨養龜池。
景林邨養龜池。

全港獨有!屋邨內設觀音廟

除了中式庭園,另一個人認為頗有趣的部分,是景林邨內的花圃位置,設有由坊間自發建成的觀音廟。沒看錯,是在屋邨內,並非屋邨旁。廟宇規模當然算不上大,但遊走當日所見,亦有三兩位善信到廟參拜和燃點燒香,而且廟宇附近亦有數個錦旗飄揚,至少香火比想像中旺盛。

景林邨獨一無二的屋邨內寺廟。
景林邨獨一無二的屋邨內寺廟。
景林邨獨一無二的屋邨內寺廟。
景林邨獨一無二的屋邨內寺廟。

查看網上資料,才得悉廟宇早在約10年前就已駐足景林邨,原因是當時景林邨內多自殺案發生,街坊為求家宅平安而自發建立廟宇。當然,有關廟宇的爭議還是不少,以往就時有鬧上報章新聞,例如有關廟宇是否屬於僭建,應如何處理等,就一直爭議不斷。其實這個議題涉及公共空間的運用,頗為值得探討。

字體別具風色的景林邨字樣。
字體別具風色的景林邨字樣。

當然,要訴說景林邨的其他有趣地方還不少,例如部分公園保留舊式玩樂設施,如矮滑梯和搖搖動物等,還有同樣在景林商場附近,近停車場入口就有書法字體的「景林邨」雕塑等等。

很有趣的遊樂設施。
很有趣的遊樂設施。

遊走景林邨最大的感受,莫過於有些事情還是自己親身感受才是最好,別被一些刻板印象困死自己,才能探索更多身邊物事的有趣之處呢。


屋邨資料——景林邨(King Lam Estate)

屋邨類別:租者置其屋計劃
地點:將軍澳寶琳北路38號
入伙年份:1990年
樓宇數目:7
樓宇類型:新長型、Y3型、Y4型
樓宇名稱:景楠樓、景松樓、景榕樓、景棉樓、景桃樓、景櫚樓、景榆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三聖邨這個地方對我來說,可說是頗為微妙的存在,它的微妙在於——我對它既是熟悉有親切感,同時陌生得很。熟悉的原因在於在我很小時候在屯門長大的時候,其實早已聽聞過三聖邨這個大名,尤其乘坐輕鐵的時候,三聖這個名字更是老是常出現;至於陌生,則是我這個前屯門人,是一次三聖邨都沒有拜訪過,連附近以食海鮮聞名的青山灣一帶海鮮酒家,我也是一次都沒有踏足過,所以究竟三聖邨的外觀是如何,我是毫無概念的。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屯門三聖邨屋邨日常。

所以,當今次終於有機會到三聖邨的時候,我的心情也難掩些興奮,感覺像是終於有機會征服一片處女地了。

「三聖」究竟是何方神聖?

三聖邨算是屯門區內較為早期的屋邨之一,它早於1980年就落成入伙,有逾40年的歷史。三聖邨的興建,主要是用作安置早年在附近漁船居住的漁民,在屯門未發展成新市鎮前,就有着大量漁民聚集在三聖灣和青山灣一帶,而上述提及安置的漁民就是其中一批。至於三聖邨所指的「三聖」,其實指的是孔子、釋迦牟利和老子,即儒、釋、道的三教領袖。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三聖邨全邨只有3座大廈,分別為進漁樓、滿漁樓和豐漁樓。仔細留意到名字的話,相信都有機會猜想到,樓宇的名字都是與漁業有關,而且有吉利的意味,相信這與大部分居民以及三聖一帶的背景有關。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三聖邨進漁樓。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先天優勢下 政府銳意打造的海鮮勝地

事實上,由於三聖邨自身的背景,政府當時早已銳意將屋邨打造成食海鮮必去的屋邨,而政府亦特意在不同細節上強化三聖邨與海鮮之間的連繫,例如早在開邨時,政府特意在屋邨內設有數座熟食亭,而熟食亭賣的就是在附近捕獲的海鮮;至於屋邨更設有多間海鮮酒家,務求讓港人在提及到三聖邨時,第一時間就會聯想到海鮮。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圖片來源:香港公共圖書館,可見昔日三聖邨的景象,附近就是漁船。

時間證明了,政府這個策略是相當奏效,讓三聖邨和青山灣成為繼鯉魚門後,另一港人食海鮮的熱門勝地,屋邨並沒有因為當年發展屯門新市鎮而沉寂下來。即使今日的三聖邨在日間遊走時有點冷清,但亦不難發現三聖邨內,盡是海鮮酒家和小菜館,可見集聚經濟效益所帶來的威力。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三聖邨內有很多的海鮮酒家與餐廳。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屋邨獨有!有多間賣漁具用品店

在三聖邨,找到如此多家的海鮮酒家,這個如此獨特的屋邨現象當然不足為奇。但讓我感到意外的,反而是原來三屋邨內亦有不少賣戶外用品和釣魚用品的店舖,相信這亦跟三聖邨附近青山灣就是釣魚友勝地有關,這個情形在我印象中,真的是三聖邨獨有,感覺很特別。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有趣的是三聖邨內有不少賣漁具的店舖,相信是三聖邨獨有。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三聖邨內也有餐廳小街。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有趣的是三聖邨內有不少賣漁具的店舖,相信是三聖邨獨有。

記得翻查舊日有關三聖邨的報章報道,當時政府將三聖邨描述成位置相當便利,而且充滿商機的地方。確實,三聖邨與食海鮮已成功連繫上,但反倒出入方便,這點的反而不算太同意。畢竟三聖邨跟屯門市中心還是有點距離,我覺得出入不見得特別方便。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既然想吸引遊客到三聖邨食海鮮,冬菇亭當然少不了。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三聖邨日常。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三聖邨日常。

不過,我認為住在三聖邨有一件事是很好好,就是不少街坊的單位都可看到青山灣,可以面向海景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呢。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2 preset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三聖邨的冬菇亭,到了中午就較為悠閒。

最後,遊走三聖邨當日為周末中午,感覺上較為寧靜,而且在邨內休憩的是老人家居多,感覺屋邨有點老化;但未知若果是晚上再來,情況會否變得不一樣,會熱鬧得多?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已消失的互助委員會。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屯門三聖邨。

屋邨資料——三聖邨(Sam Shing Estate)

地點:三聖墟三聖街6號[
入伙年份:1980年
樓宇數目:3
樓宇類型:舊長型、雙連座工字型
樓宇名稱:進漁樓、滿漁樓、豐漁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