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都沒有更新網站屋邨文章了,今次一於再到訪南區,到俗稱「西邨」的鴨脷洲邨。本來我一直以為自己從來沒有踏足過鴨脷洲邨,直至我看到利澤樓出入口前的兩棵巨大鳳凰木,才記起昔日在雜誌社做記者時,有段時間曾需要介紹香港地不同特色樹木,而利澤樓兩那棵曾經開得極為茂盛的火紅鳳凰木,就是其中一期介紹的樹木。 看到紅花已凋謝得七零八落,只剩下茂密綠葉的鳳凰木時,第一時間湧現在腦海中的句子是:好令人懷念呢。
港島區
在我的人生中,南區可說是較為陌生的地區,遑論以住宅為主的鴨脷洲。記得對上一次踏入南區,已是數年前有採訪,需要走到鴨脷洲邨。至於今次則是首次踏足鴨脷洲的利東邨(街坊俗稱「東邨」),只因我被它商場的美麗的啡紅外牆吸引着——這令我想起同樣有着啡紅外牆身的商場的沙田廣源邨。
關於位於筲箕灣的明華大廈的歷史故事及屋邨人情,珠玉在前,寫過的文章實在太多,不贅。今次反而想重點訴說自己逛過一次明華大廈的感受。 說實的,自己與明華大廈甚沒淵源,緣份絕不是深厚,知道它的存在的原因,只是因為它位於著名的食街,即是筲箕灣東大街附近,其他的一概不知道。
工廠大廈都可以變身成公共屋邨,在香港並非不可能,事實上有一條位於柴灣的屋邨真的做到了,它就是全港唯一由傳統工廠大廈,搖身一變成現時可住人的公共屋邨:華廈邨,單是它背後的歷史故事和保育價值,已經有很多東西可跟大家分享了。
東區其實是我個人極少踏足的地區,其中柴灣和小西灣的到訪次數更是五隻手指就數完。但沒想到柴灣的公共屋邨其實亦驚喜處處,包括下文分享的漁灣邨,它說不出有甚麼極為獨特的看點,但神奇的是遊走漁灣邨後,偶爾還是會有點想念屋邨氛圍呈現的老舊香港情懷。
早前趁假期,想到有異國鄉郊風情的地方放鬆心情,但人又懶不想特意坐船入離島,於是去了港島南區的赤柱,順道遊走赤柱的唯一公共屋邨——馬坑邨。外觀上設計得甚有鄉郊風情,別市區的公屋有着完全不一樣的面貌。完成遊走馬坑邨後,只能說,它的建築設計和細節是意想不到的驚喜處處,盡見心思。
若不是目標為遊走全港屋邨,以往多年來正正在相隔北角健康村三兩個街口上班的我,確實是不知道健康村是有第三期,遑論知道屋邨是設有出租單位這回事了。後來理解了健康村是有第三期後,我才第一次走到北角百福道的範圍,一窺它的廬山真面目。
遊走小西灣邨可說是一個頗為有趣的經歷。 個人對小西灣邨的第一印象就是——好遠,真係好遠。要不是當日在南華會打完保齡球,恰巧附近有巴士直接到小西灣邨,相信短時間內亦不會到訪呢。
好高,好鬼高。這就是我對興民邨的最深印象。 興民邨是香港首個設有超過40層高的公共屋邨,更曾經保持全港最高公共屋邨記錄達23年之久,高地勢加上高樓宇,實在是高上加高。據說興民邨在街坊口中更有「三支香」這個別名,就是因為興民邨恰巧是3棟大廈,從遠處觀看興民邨,就像有三支香燭插在山上。
到興華(二)邨的第一印象就是——好鍾意,真係好鍾意。 從環翠道乘搭大升降機到興華(二)邨前,只覺得屋邨好高好高,可能是因為它的依山而建。然後就是出入入豈不是不方便嗎?若果不幸兩部升降機都壞掉的話,話雖有樓梯,但從地下步行至十六樓,光是想像也覺得頗為恐怖的。 但一切都隨着升降機抵達十六樓,步出大堂後所遠眺的柴灣區風景所掩蓋了。
一次心血來潮,到訪柴灣的環翠邨,我內心是湧現起莫名的興奮,猶如大鄉里出城般開心大發現。畢竟面對未知,多多少少都有點期盼的。 到訪環翠邨的印象,一字之曰:綠。
有關中西區的公共屋邨其實屈指可算,除了屬於房協的觀龍樓,另一個公屋就是由前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於1958年所建成和入伙,現時為房委會唯一中西區公屋的西環邨。若果留意到前文的話,相信已發現西環邨有高達65年的歷史(以2023年計算),故此它亦是繼模範邨後,下一個香港現存最舊屋邨。當然,前提是模範邨和西環邨尚未經歷重建,而大廈維持至今,若果要追溯全港最舊屋邨的話,相信又是後話了。